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1)

石路是市区最大的商业区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曾经最繁荣的地区。石路,史料众多,传说纷呈,人事交错,支脉纷杂。要全面、重点的了解石路的历史文化,个人感觉,应当寻找一些线索,顺着一些脉络,找到一些解读石路的切入点。通过相关的“人、事、物”来认识石路,比如能否通过这“六个一”,来了解石路的历史文化。

这“六个一”是:一座城门、一句赞语、一位名人、一件史事、一个口岸、一种精神。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2)

第一:是一座城门。也就是阊门。阊,为天庭之门,阊门寓意为接天气之门。可见两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在规划阖闾大城,建造苏州八城门时,就对阊门特别寄予厚望。因此阊门一直被看作是包括苏州在内的中国东南地区的代表。当时的阊门知名度类似北京的天安门、前门。

阊门雄峙而石路名扬。尽管石路得名只有一百多年,但石路接壤阊门城墙,随阊门而起,伴阊门而兴。实际上石路的历史也已超过了两千五百年。

阊门名声究竟有多少大?从一个侧面,即:我们可以从古代大量的文人墨客所写到阊门的诗篇中略知一二,历史上写过颂扬阊门诗篇的著名诗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苏东坡、王安石、王维、文天祥、陆龟蒙、高启、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陆机、范成大等都有描写过阊门的诗词。其中,白居易写得最多,他的“登阊门闲望”,唐伯虎的“阊门即事”最有名。

阊门还是中国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之一,是明朝洪武年间苏州数十万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史称“洪武赶散”。

从一座城门,我们完全可以了解石路悠久的历史,石路的历史可以追溯的春秋战国时代。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3)

第二:一句赞语。也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称阊门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明清两代,苏州进入极盛时期,明嘉靖以后,应天巡抚移驻苏州,从此到清末都是江苏省会。当时,苏州的农业、手工业都是全国最发达,阊门又是苏州最富庶的地区。公元610年京杭大运河南端拓竣,水路给阊门石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阊门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苏州商贸的最大集散地。一条南濠街,在康熙年间,已被人称为“苏州最盛之地”,整条街都是商家,一直逶迤到万年桥,带动了胥门的商市。

运河通航,阊门石路占尽地利,使石路出现了唐寅在《阊门即事》诗中描述的盛况:“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清乾隆时《姑苏繁华图》即以阊门闹市为中心。

清朝《南游记》里提到苏州阊门,用了这样的描述:“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乾嘉年间,十里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楼、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阊门一带真正是五方杂处之地。

到了光绪三十三年沪宁铁路通车,石路商市再振雄风,万商云集,百货充溢,业态俱全。

仅举一例:苏州在明代中叶已是丝织业中心,到了清代更著称于世。据乾隆《吴县志》记载:当时阊门上塘街、下塘街就有整染布工人2万多人。阊门的繁华,可见一斑。

从一句赞语中,我们可以体会石路历史上就是经济特别繁荣和文化特别发达的地区。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4)

第三:一位名人。清代重臣盛宣怀。是政治家、企业家、慈善家,他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一百多年前,他出资命人以碎石铺路,将上塘街与大马路对接,又筑“五福路”(留园马路)将留园与广济桥大马路连通,以方便盛氏家眷车马往来于阊门内天库前居所与留园(当时盛氏私园)之间,及经大马路出入车站码头,阊门外“石路”因此得名。

盛宣怀碎石铺路,主观上是为了家眷出行便利,客观上起到了兴商利市的作用,但盛宣怀作为一位洋务运动的重臣,一定是非常清楚石路这块宝地的商业价值,以及发展后劲,才使他下决心“碎石铺路”。

当然,与石路有渊源的名人还有很多,很多。

从盛宣怀碎石铺路这个事情中,我们不仅看到石路地区的百年变迁,同时也能看到石路地区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地方。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5)

第四:一件史事。一桩历史事件,就是张謇、雷奋、杨廷栋等人,在阊门石路惟盈旅馆中草拟清帝逊位诏书。

清末,朝廷内外交困,迫于压力,不得不进行立宪改革。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响应。12月6日,张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之后,各地分别建起宪政筹备会、宪政公会、自治会等团体。各团体派代表联名上书,请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袁世凯委托张謇草拟清帝逊位诏书,这件事当时需要保密。张謇是南通人,常往来于苏州南通之间,不易引人注意,选择的惟盈旅社与火车站很近,一有风吹草动,便于撤退。于是张謇、雷奋、杨廷栋,到惟盈旅社草拟诏书。逊位诏书是替最后一位皇帝拟的,宣告了皇帝的逊位,这份诏书是在阊门石路拟的,因此苏州阊门石路具有极高的历史纪念价值,阊门具有这样的氛围,也有一道革命色彩。

说起有革命色彩还有三件事,一是南社,1909年11月10日,柳亚子、俞剑华、冯心侠等人先期抵石路惠中旅社,后与陈去病等人赴张国维祠,成就首次雅集,建近代史上叱咤风云之南社;二是,陈去病苏台策动反袁称帝;还有朱锡梁醒狮路起名。阊门石路,历代精英云集。

起草逊位诏书,选择在石路地区进行,从这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阊门石路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当时精英向往和集聚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地方。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6)

第五:一个口岸。一个对外的口岸。甲午一战,清廷战败,被迫与日签署《马关条约》。主要内容除了清政府撤军、割让台湾岛及其他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之外,还有强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它的签订实质上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为抵制“日租界”,两江总督张之洞、苏州状元陆润庠、通州状元张謇等,密商对策,建苏州洋务局,抢先于阊门石路等三处优势地块设立商埠,提前开放,于是使石路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之窗口。

从石路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窗口看,石路地区历史上就具有极好的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7)

第六:一种精神。纵观历史,石路地区具有一种“百折不饶、追求繁华、凤凰涅槃、开放卓越”的精神。

石路劫难不下十次,每次都和战乱有关。

最早的一次,当在战国初,吴越争战。两晋时期,战乱四十余年。南朝侯景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均遭毁损。南宋金兵焚烧苏州五昼夜。明初朱元璋大将徐达攻打张士诚,阊门外繁华区域付之一炬。比较大的劫难是太平军攻占苏州,首选目标是阊门,是空前绝后的一劫。后民国元年,阊门外发生过兵变,还有一次是1937年的日寇侵略。

1937年苏城沦陷。8月,石路连遭日机轰炸,焚烧三天,石路鸭蛋桥一带房屋十之八九毁于战火。被毁商店、旅社、茶馆、戏院、饭店、浴室二三百家,民宅六七百户。至抗战结束,石路才得商贸渐兴,百姓安居。于解放前夕,石路店铺恢复至一百有余。

尽管石路屡遭劫难,但每次劫难后,石路又绝处逢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继续再创繁华。历史上石路有过三次发展的巅峰:一是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二是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三是改革开放以来。

说到石路的第三次发展,不能不说当时石路的商业改革和建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倾全市、全区之力的石路商圈建设高起点、大手笔,曾被理论界、新闻界誉为“金阊商业现象”,亚细亚集团当时在全国商界引起很大反响。通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从城市形态、商业布局、交通路网、周边资源、文化挖掘等方面看,提档升级,石路的优势无可替代。三十年来,绘阊门繁华图,建石路步行街。现代商厦拔地而起,商品琳琅满目,街景绚丽多姿。 石路已形成“中心开花、四面辐射”之势。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周边山塘街、阊门古城墙、古运河、阊门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的提升,“轧神仙”等民俗活动得到传承发展。轨交建设竣工后带来的人流,加上商圈扩容,增加新的服务业业态,必定成就石路再度辉煌。

从石路地区的“百折不饶、追求繁华”的精神看,石路地区具有不断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姑苏区苏园路(姑苏区石路)(8)

“一条弹石路,半部近代史”,石路饱经风霜,几度兴衰,三番重生。石路是风水宝地,石路是商贸沃土,未来的日子里,必将会迎来更新更更大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