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勾连着人与城市的血脉记忆,同时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也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注入生机活水,在内增强凝聚力,在外形成吸引力。

上海因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脉产生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在过去的五年里,随着“文创20条”、《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及《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陆续推出和有序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吐故纳新、繁花似锦。

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城市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城市精神品格有力弘扬,文艺创作生产活跃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基本建成,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均衡,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显。

上海,正朝着令人向往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稳步迈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1)

《永不消逝的电波》

让更多人为一部剧,飞到上海

2018年8月在排练厅里启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时,上海歌舞团没想到,它会在全国掀起“电波热”,成为红遍全国、一票难求的现象级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再现了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故事发生地安排在老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报馆,还将石库门、里弄、街头、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特色艺术再现。主创团队没有写实,而是采用大写意手法,让台上每一厘米的空间里都是上海的味道。

和一般的舞剧不同,这是一部节奏明快、气氛紧张的谍战片:不是线性地、顺序地描述故事,而是将舞台空间切割,台上能同时看到两条线或三条线在进行,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剪辑,用交叉叙事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舞剧由上海歌舞团“80后”“90后”演员挑梁,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担起了李侠(以李白为原型)及其妻子兰芬的主演。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王佳俊、朱洁静曾在剧组安排下,走访位于上海的李白故居。

“我被李白发报的小阁楼震撼。但仅仅几平方米的小阁楼,却是他和兰芬幸福的净土。”王佳俊观察,李白在高压环境里生活了12年,但正是在和兰芬的粗茶淡饭里感受到人间温暖,从此更加坚定了信仰。

为了更接近角色,朱洁静试着从道具开始。“电波”开排那一刻,她手里就有一把蒲扇,演了几百场后破烂不堪,她拿胶带缠着。她还有一件排练旗袍,被扯烂了也没舍得扔。两件道具就像护身符,她总是从它们开始自我催眠,一点一点代入角色。

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记忆里,那些石库门里拾掇得干干净净的上海女人每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弄堂里生煤炉烧水,每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洒下来,她们便用蒲扇遮住脸颊,防止晒黑,“一朵栀子花、一把竹伞、一把小蒲扇,在弄堂里,轻轻打两个弯,这就是我们的上海。”

悠扬舒缓的《渔光曲》旋律响起,一群身着旧式旗袍的江南女子,踏在小板凳上,摇着竹扇,恍惚间把观众拉回了1940年代的上海。这段唯美浪漫的舞蹈融在气氛紧张的谍战剧情里,不仅不违和,反倒有了奇妙的化学效果。在陈飞华看来,“越是柔美、市井、烟火气,才越能体现出革命者走在刀锋上、坚持崇高理想的不易。”

在2018年年末首轮试演时,“电波”传出了高口碑,随后勇夺文华大奖,火爆央视春晚,在口碑的发酵和带动下,这几年在全国范围热演了400多场。

2021年7月,“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拉开了驻场演出的大幕,为国内驻场演出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此同时,它推出了“风雅颂韵”四组主演,上海驻场、国内巡演双线并行,让“电波热”进一步席卷全国。

“经典剧目若驻场演出,能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一场剧、一个展飞到上海来看?”

“电波”做到了。追随这段红色旅程的,有初次走进剧场的小白,也有二刷三刷,甚至还有坐着高铁和飞机连刷四五十次的忠粉。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2)

《战上海》

将海派技艺融入时代语境,创新打造“现象级”作品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诞生,只是过去五年来,上海文艺创作在舞台艺术领域发掘好、讲述好、传播好红色故事的一个侧影。

今年,“上海出品”的《战上海》,将作为上海市唯一一部推荐剧目,参演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并评选重要奖项。

如何用杂技讲故事,并且讲述一个红色题材的故事,在中国的杂技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首演于2019年的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成功实现了杂技技术和艺术以及叙事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舞台样式,也由此成为中国杂技界里程碑式的“现象级”作品。

《战上海》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展现了1949年5月那段“战上海”的真实历史,一经上演就轰动全国,成为上海近年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原创剧目之一。

全剧打破了许多原有的杂技节目编排和表演模式,采用了17个保留和新创节目,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样式,创新了9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在杂技技巧、道具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以海派杂技富有惊险和张力的肢体语汇,再现了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和战争场面,综合“声”“光”“电”“影”“景”等现代舞美科技的运用,让观众体验到特殊的舞台艺术效果。

“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探索海派杂技将高超技艺融入到‘时代语境’,转换为艺术表达和思想诠释,用杂技人自己的艺术语言做出‘核心表达’。努力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力争成为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助力。” 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说。

2020年,《战上海》先后列入文旅部“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庆祝建党百年精品工程”,成为入选三大工程目录中唯一的一部杂技剧,并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3)

《晨钟》

扎根红色题材,“上海出品”为不少英雄楷模树碑立传:上海交响乐团举办了《建党伟业》专题音乐会,委约四位作曲家同写时代主题,四部新作在全国巡演途中掀起一片红色热潮;上海爱乐乐团“90后”驻团作曲家龚天鹏从《红旗颂》作者吕其明的手里接过接力棒,交出了交响曲《百年颂》的新时代答卷;上海歌剧院推出原创歌剧《晨钟》《田汉》,将叙事视角对准了李大钊、田汉等革命先辈;上海芭蕾舞团推出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以海派芭蕾典雅的肢体语汇,讲述在革命圣地延安发生的故事。

此外,上海沪剧院推出沪剧《一号机密》、上海京剧院的现代京剧《换人间》《红色特工》、上海淮剧院的都市新淮剧《寒梅》、上海昆剧团的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等等,都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全新阐释,歌颂共产党人忠于信仰、坚强不屈的伟大革命精神。

“红色”文学形成规模声势,墙内开花两头香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祥地,也是党领导的文学事业的重要起源地。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上海文学界责任重大。

五年来,上海作协力推“红色”创作,用文学手法生动书写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奋斗历程。重点创作项目“红色起点”持续推进,走在全国前列:第一辑总计90万字的六部作品《白纸红字》《起来》《巾帼的黎明》《铿锵序曲》《上海早晨》《新渔阳里六号》已于2019至2020年陆续推出,形成规模声势;第二辑创作也于2020年9月启动,新的策划选题涉及中央机关在上海、“七一”纪念日由来、早期共产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革命出版业兴起、国旗诞生历程等十多项内容,目前所有新作皆已完稿,即将完成全部出版。

除“红色起点”创作外,上海作协还承担了“红色足迹”革命遗址系列故事的创作。“红色足迹”自2018年启动后,先后完成了第一辑《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第二辑《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及第三辑《黎明前的胜利曙光》。三辑共收录两百多个革命遗址的动人故事,在那些看似普通的城市角落里揭开壮丽的历史篇章。

就在不久前,上海著名作家孙甘露完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千里江山图》。这部长篇小说以19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的中国革命真实历史为背景,以牺牲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刑场的革命烈士为原型,一面世即得到全国文学界与读者市场的一致好评。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孙甘露花了几年的功夫收集大量素材,书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信仰燃烧年代的生死抉择。

此外,围绕百余位龙华革命烈士的事迹,上海作协还组织了以小白、薛舒、滕肖澜等专业作家领衔的中青年作家队伍,计划推出中短篇纪实文学集。可以看到,在红色主题创作中,上海已组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创作势头活跃、创作门类均衡、规模在四十人左右的创作队伍。为继续推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上海作协还将通过建立选题库和专家库,完善选题策划、遴选、追踪及资金扶持机制,推动上海文学出精品、出大作。

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出版事业的发源地,拥有着深厚的红色出版传统。成熟又完善的出版体系确保了这座城市将最丰富的精神内容传递给更广大的读者,以“红色起点”系列、“红色足迹”系列、《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4)

“红色起点”

不仅如此,以小细节解密红色火种如何成功燎原、大历史再现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的《火种》,全景式记录中国共产党人解放上海英勇历史的《战上海》,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革命英烈史诗式作品《革命者》,从珍贵文献入手回望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诸多近五年的原创重磅作品也出自世纪出版。

其中,《战上海》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火种》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火种》《革命者》《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入选中宣部2020年全国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千里江山图》入选中宣部2021年全国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战上海》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火种》《革命者》《文献中的百年党史》获得2020年度“中国好书”。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不仅引起了国内读者的关注与喜爱,也持续不断地“走出去”。比如俄文版《火种》入选2021年度丝路书香工程项目,将由俄罗斯-学术研究出版社于2022年底前出版;英文版《火种》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图书对外出版”专项翻译资助,已由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出版;就在本月初,俄文版《革命者》还获得俄罗斯“2021年度最佳图书”奖,这是中国作家的原创作品第一次获得俄罗斯规模最大的国家图书奖。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5)

《千里江山图》

做强“码头”,也不忘激活“源头”

近年来,随着上海“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构成了一道道特别的风景,缔造出一处处极具人气的艺术目的地;也正是由于这些对标国际一流美术馆的公共文化空间,再次拉近了上海与世界经典艺术的距离。

但在过去很长时间,上海的国际交流展多以引进短期特展为主,直至2019年,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的西岸美术馆开馆,开创新的合作机制;此后,浦东美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的“3 1 2”合作,探索了稳健与开放并存的合作交流模式。

2021年7月,处于“诗歌级位置”的浦东美术馆开馆,开馆展之一“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以“光”为切入点,将百余件泰特藏品串起一部18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史。其中,泰特美术馆镇馆之宝之一——拉斐尔前派巨匠米莱的《奥菲莉娅》也应约而至,公众不出国门便可纵览世界艺术名作。同时,西班牙米罗美术馆带来了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的胡安·米罗展。

2019年11月,上海举办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此后每年11月,上海均会迎来一场艺术品交易和展览的盛事,全球艺术目光也在每年秋季聚焦上海。

以西岸博览会为例,从第一届(2014年)的20余家画廊发展2021年近130家画廊和参展机构,参展规模翻了5倍以上,历年的画廊返场率达75%以上,参展艺术品从首届的800件发展到如今的近4000件,艺术品数量也翻了5倍,海外货值从2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整体货值达到近40亿。海外参展画廊比超过70%,与巴塞尔艺博会的一线蓝筹画廊重合率近五成,西岸博览会已成为这些国际画廊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首选登陆地之一。

面向未来,上海蓄势待发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同时也不忘初心、守护历史,保护和激活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脉、城市记忆。

五年来,上海的博物馆也迎来重大发展。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49家,新备案博物馆10家,清算1家。其中,文物类所属博物馆50家、行业所属博物馆65家、非国有博物馆34家,以上海常住人口2400万计,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2座,国家二级博物馆6座,国家三级博物馆1座。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29座,占全市博物馆总数19% 。

其中,上博东馆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建设的重大文化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开工。2020年12月,上博东馆新建工程主体钢结构顺利封顶。五年多过去了,上博东馆已初具雏形,正在土建的最后冲刺。东馆建成后,不但能大大提升上博文物收藏的展出比例,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能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图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成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上博将以打造“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发展目标。东馆的建设也将坚持这一定位,以常设展为主,重点展示优势门类,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并增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及教育体验功能。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勇立潮头的文化新风)(6)

上博东馆效果图

一场场融合创新的文化展演,一部部把握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一座座具有地标意义的文化场馆……共同构成了一股永不消逝的文化电波,不断向世界发出着召唤,传递着这座城市的美好图景,引人奔山赴海而来。

(原文载于“澎湃新闻”6月14日)

《上海作家》微信团组

主编:杨斌华

执编:郭 浏

王 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