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风景名胜(经典湖南从文故里)

湖南人文风景名胜(经典湖南从文故里)(1)

湖南人文风景名胜(经典湖南从文故里)(2)

湖南人文风景名胜(经典湖南从文故里)(3)

湖南人文风景名胜(经典湖南从文故里)(4)

湖南人文风景名胜(经典湖南从文故里)(5)

“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有一个小小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的。”----沈从文《凤凰》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小点,便是被新西兰诗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的凤凰古城。凤凰古城的美,不仅源于其美丽的自然风景,更得益于浓郁的文化底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就来到湘西,来到凤凰古城,他说:“一座城市一个人,一个人一座城,因为凤凰有了沈从文。”今天,我们走近凤凰古城,走近沈从文,就能更直接地感受这里别样的风景线。

一个人,从边城走向世界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12月出生于凤凰县沱江镇,1988年5月10日,病故于北京,享年86岁。从15岁离开家乡到86岁病故于北京,只有小学毕业文化水平的沈从文,凭借百折不回、霸得蛮的湖湘文化精神,实现了由湘西凤凰一个普通的伢子,成为世界知名作家的完美转身,并由此谱写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沈从文从小聪颖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入私塾,12岁入模范国民学校(今文昌阁小学)。因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充兵。15岁离开家乡,跟随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他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了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影响,毅然离湘,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到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他很生气,又去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读大学。他决心拿起笔来写文章,依靠自己来谋生活,从而开始了人生的拼搏。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得到郁达夫和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1922年开始以“休芸芸”的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和《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与胡也频等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34年,发表著名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返回湘西,居住沅陵,写散文集《湘西》。不久,赴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先后主编北平和天津《益世报》等报副刊。

建国后,他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研究历史文物,著有《龙凤艺术》、《中国丝绸图案》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全国文联委员及全国政协委员。沈从文一生出版各种作品70多种,500多万字。《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个空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一本书,成就一代文学巨匠

等着渡人,等着人度。

这就是15岁的小女孩翠翠已经向我们展示的命运,渡人的是渡船,翠翠和爷爷长久的守候;人度的是婚姻,翠翠和母亲一样默默地等待。

等着渡人,小船搁在河边,人在山崖,有人呼喊,就尽心尽责,看南来北往的人,看男女老少的客,看豪爽汉子,也看羞涩姑娘,所有这些都在翠翠的心头留下甜蜜的回忆,都在她心头不时激起层层的涟漪。那些涟漪在翠翠15岁的心湖中层层漾开。

等着人度,翠翠在祖父身边,用沉默不语来等待命运的裁决。因此,涟漪终究只是涟漪,翠翠只是在那里等待,等待歌声,等待媒人,也等待心目中那个人。这样的等待,或许一切终究归于平静,如同边城中波澜不惊的水;或许也有可能在沉默中突然爆发,就像母亲的遭遇一样。她只是等着:渡船无法选择渡客,同样翠翠也无法选择度她的人。

这便是沈从文笔下的中篇小说《边城》,也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催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外著名的文学巨匠。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说,沈从文是1988年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可惜,沈从文已经离世几个月。

除了文学蜚声中外,沈从文还是位古文物家,他的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为中国的国礼,被送给美国总统及日本天皇。其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沈从文自嘲是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但他却创造了在文学、史学两度攀登顶峰的奇迹。

一尾矿,造就永不褪色的风景线

人们常说,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的确是这样,在凤凰,不管是晴是雨,不管是冷是热,只要是关于沈从文的景观,都是凤凰最吸引人的景点,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沈从文留给家乡的这尾富矿,也成为凤凰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

坐落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便是沈从文故居。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8年沈老病逝于北京,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开放,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从文墓地位于沱江江畔的听涛山,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沈从文墓地清幽静谧,四周绿树环抱,墓地上和四周的草坪上经常性地摆放着无数的野花和竹编的一些蝴蝶,这些都是游人们为他留下的一份敬意。

故乡在每个人心里都永远是一片温馨的沃土。这句话对沈从文同样适用,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故乡常常在他的梦中萦回。他分别于1956年12月、1982年5月、1986年5月三次回到凤凰。给沈从文美好记忆的是多彩的地方文化。唱苗歌时,大家坐在两个炭火熊熊的火盆边,把各种好听的歌轮流唱下去,一面翻译一面唱,一面剥吃着拳头大的橘子。老歌手歌声低沉,略带一点鼻音,充满一种不可言说的深厚感情。一个年轻女歌手,有些害羞,老把一双手插在绣花围腰裙里边,不拘唱歌和说话,总天真无邪地笑着。沈从文用最好的语言描写了她:“像是一树映山红一样,在细雨阳光下开放。在她面前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值得含笑以对,不拘唱什么,总是出口成章。偶尔押韵错了字,不合规矩,给老师傅和同龄指正时,她自己就快乐得大笑,声音清脆又透明,如同大小几个银铃子一齐摇着,又像是个玻璃盘装满翠玉珠子滚动不止。”在回乡的日子里,在黄永玉老屋花木繁茂的岩坪里,县里几位民间艺人为沈从文和夫人演唱了傩堂戏的几个折子。锣儿鼓儿一敲起的时候,沈先生就开始激动了。《搬先锋》是“还傩愿”中的一节,一个女艺人唱了起来:“正月元宵烟花光,二月芙蓉花草香……”当唱到“八月十五桂花香”时,沈先生也手舞足蹈地跟着唱了起来。他流泪了,掏出一块小手绢轻轻揩着。艺人们唱完,沈先生送走了他们,但是,他还沉醉着,黄框眼镜后一双眼睛红红的,仍然盈着泪水。

坐落在凤凰古城的文昌阁小学是沈从文的母校,这里也留下他一段动人的故事。

1982年5月,沈从文从美国讲学探亲回到凤凰看母校时,见到了学校苍翠的楠木树,他情不自禁地与在场的校友们回忆起他15岁左右在文昌阁小学读书时的一段往事。“有一天,道门口唱木脑壳戏,我照例把书包藏在土地堂,饱饱看了一天戏,待快放学时去取书包,发现书包不见了,我很着急,继而转念一想:‘好汉做事好汉当’,第二天硬着头皮去上学,刚走到……楠木树下,遇见级任先生,他面色严肃地叫我跪在树面前,大声责问我昨天到哪里去了?我知道瞒不住,干脆答:‘看戏去了’。先生说:‘勤有功,戏不益,树喜欢向上长高,你却喜欢在树下面长矮,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小时,先生叫我起来,问我恨不恨他?我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应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先生带我进入办公室,慢慢地说:‘你知道不能忍受别人的侮辱,你自己为什么不尊重自己呢?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要记住,自侮必然自践,自尊才能自贵。’我经过这次教诲后,便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用功读书,直到我从事写作生涯,都是为文必敬,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

回到北京后,沈从文老人心情总是不能平静,他好像还有一件事没有做完,决心给母校一点帮助,尽最大的努力给母校捐资一点经费,作为母校维修校舍之用,表达自己对母校关爱之情。而今,沈从文藏书楼高高地挺立在学校的教学大楼背后,庄严肃穆,巍峨挺立,伴随着学校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最后一次回乡以后的几年里,沈从文病了。在病中,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对去看望他的黄永玉说:“真要感激那次回乡啊!”沈从文去世以后,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洒入到了故乡的沱江里,一半埋于听涛山下。

一座城,奏响文化强县新乐章

凤凰因山得名,又因水、城、人的神奇结合与美丽而名传天下。早在40多年前,新西兰诗人艾黎说凤凰是“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说凤凰“满城风光、满城文物”;美国金介甫博士说凤凰“是一件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因为有了沈从文这尾富矿,凤凰县的决策者们找到了奏响文化强县新乐章的突破点。

2001年,随着沈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随着纪念沈从文诞辰一百周年大幕开启,凤凰也由此开始了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十年辉煌历程。几乎一夜之间,凤凰变得格外热闹。凤凰县古朴的历史风貌、厚重的文化底蕴、辈出的名人英才、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随之进入了国内外游客的视野。

随后的日子里,凤凰县奏响出“文笔凤凰、画笔凤凰、镜屏凤凰、音乐凤凰、名人凤凰”的华彩乐章:

2004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来到凤凰唱响了《凤凰天下美》。

2006年,香港凤凰卫视以及中国以凤凰冠名的地区、著名企业,汇聚凤凰举行“天下凤凰聚凤凰”活动。

2009年,丽江凤凰双城水墨书画联展在丽江、北京、凤凰开展。同年,凤凰古城特种邮票首发,凤凰荣登国家名片。

2010年,凤凰夜景亮化一期工程亮灯,为凤凰景区提质扩容书写了华丽的一笔。

独特魅力与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使凤凰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依托“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模式,凤凰文化强县的市场机制被成功激活,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让凤凰文化旅游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凤凰的文化旅游经历了从事业到产业、到支柱产业、再到主导产业的转变。文化旅游在发展中带动了凤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这种‘一业带三化’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副厅级干部、凤凰县委书记张永中感受深刻。2011年,凤凰揽金43亿元,吸引国内外600万人次游客前来观光,全县6万多人直接吃上了旅游饭。

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凤凰县农业产业化提速,土地流转加快。

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凤凰县先后有凤凰纸扎、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凤凰蓝印花布印染、苗族银饰等产业还依托凤凰文化旅游走向市场,年产值过2亿元。

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凤凰县城北新区宽阔的新街道,顺着山势延伸;长途汽车站里,井然有序;一排排新修的商品房,风格独具。城北新区的建设,使凤凰县城“长大”了三分之一,既为旅游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更为凤凰县城的提质升级提供了更阔大的舞台。

凤凰成为中国旅游业经营的“范例”,其发展速度刷新了中国旅游界的记录,创造了中国旅游业界的奇迹。在凤凰随处可见旅游改变生活的真人真事。

如今,凤凰县提出率先在全省、全州建设文化强县,以文化自觉达到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发展信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思路。中国武陵山区•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凤凰苗疆边墙博物馆、凤凰山江苗族文化风情园等6大博物馆,沈从文、黄永玉文学艺术馆等景点建设已经启动。依托文化旅游创造十年发展辉煌的凤凰县,下一个十年辉煌已经悄然启航。

(作者:吴瑞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