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北宋到南宋转变的原因(你是官还是吏北宋)

“吏干”一词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刘孝标注引《左思别传》说:“思为人无吏干而有文才。”“吏干”指的是官吏处理大小政务的行政能力,包括其处理行政事务的魄力、胆气与干练程度,是官吏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那么,擅长或专门拥有这种能力的官吏也就称之为吏干型官吏,身为宰相者则称之为吏干型宰相。

论从北宋到南宋转变的原因(你是官还是吏北宋)(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陈执中、刘沆、冯拯、贾昌朝、梁适五位宰相的传记之后论曰:“此五人者,皆以文吏为宰相”。一语道出这五位宰相的类属,即吏干型宰相。

“文吏”一词的含义自战国秦汉以来多有变化。在战国秦汉时期,“文吏”有两种含义,一是与“武吏”相对;一是与“儒士”相对而言。秦汉间也称之为“文史法律之吏”,这是一种受过严格文书法律训练的吏员。他们可以被定义为职业官僚。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进入统治思想领域,文吏与儒士经历了分立和对立之后,部分出现合流,形成了一个“一身二任”的士大夫阶层。没有合流的文吏仍称为文吏,而合流之后的文吏则逐渐具有文史知识以及儒家思想,儒士则亦开始学习吏事。唐代的文吏虽然也有汉代文吏的影子,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在唐文化的背景下,唐代的文吏不仅具有吏干之才,更已有明显的文学才能。唐代的文臣在“文”与“吏”的结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吏胜于文,或文胜于吏,或文吏兼善。其实这就是三种不同文臣类型,即吏胜于文者,乃吏干型;文胜于吏者,乃文士型;文吏兼善者,就是兼项型或全能型。这是文臣群体内部的分殊。

邓小南先生认为到了宋代,“文吏”一词的含义亦有所变化,不专指吏职出身者,还包括那些专门或擅长吏干的文职官员。笔者翻检《宋史》发现,“文吏“一词,在宋代仍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是与武臣相对,一是指长于吏事,而输于文采的文臣。不过,广义比狭义用的范围要更广。狭义在《宋史》第二百八十五卷和三百零四卷中可以找到证据。第二百八十五卷记载了陈执中等五位宰相“皆以文吏为宰相”;第三百零四卷记载:“士抱一艺者,思奋励以功名自效,况其设施见于政事乎?方偕、曹颖叔、杨告、赵及、王彬之流皆文吏。”并说他们“能推恩行利,划烦去蠹,其治不下古人。”从他们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长于吏事、但文采欠缺的官吏。因此,我们就可以断定,在宋代,“文吏”狭义上就是指那些专门具有或擅长吏事的文臣,也即吏干型官吏。吏干型宰相也即独具吏干或以吏干见长、擅长吏治的宰相。

古已有“天下未定,则专用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之说。因而,人才的处境则与社会治乱以及国家兴衰都有密切的关系。北宋处于一个由乱到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吏干型宰相在这种环境下的处境自然也非同寻常。

从唐末到宋建国统一中原,再经宋朝三世四君的整饬,期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乱世需干才。所以,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以“才”为标准加以擢用。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于是文官群体出现了分野,即分为“文士”和“文吏”。“文吏”熟悉政府的文书运行、财赋管理、刑事鞫断等事务,所以深受统治者欢迎。于是,士大夫阶层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逐渐呈现出了“吏能化”特点。所以,吏干型人物在此时颇受青睐。当时还有许多文学之臣试图通过展现吏治才能以求进用,如窦仪,“自周朝以来,负文章识度,有望于时,缙绅许以廊庙之器。仪因以公台自许,急于大用,乃设方略以经营之。为端明殿学士判河南府时,括责民田,增其赋调,欲其恩宠,以致相位。当时洛人苦之。又尝奉诏按筠州狱,希世宗旨,锻錬成罪,枉陷数人。士君子以此少之。”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虽然结束了五代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国家和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国家刚刚建立,仍需要有干才的人来治理。如赵普、魏仁浦、吕余庆、沈伦等都可称之为吏干型宰相,是他们奠定了宋代三百年的宏规。太宗即位,继续推行太祖择人重吏的政策,又出现了陈恕、寇准等吏干型宰相。

但是,治世重德行。宋朝自建立始,统治者就开始大力提倡文治,推崇儒学。宋太祖还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并且是富于才学的“文儒之臣”。这更激发了读书业儒的“文士”斗志。宋太宗更是扩大科考取士名额。到真宗、仁宗时,科举人才已遍布朝野。因科举以诗赋取仕,从而为文学之士进入仕途广开门路。北宋中叶就有人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陈植鄂先生说:“兼有文学,是宋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点。”文学素质便成为士大夫评价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自宋初三朝之后,单纯的吏干型宰相已不多见。

仁宗时期,兼项型和全能型知识分子大量出现,经术型和节义型知识分子也同时出现。[5]当时评品人物的标准业已变成“四素质”标准。苏轼就将此原则运用于具体人物的评价上,如:“县官赵瞻,明于吏事,辅以经术,忠义之节,白首不衰。”在《乞擢用程遵彦状》中说:“吏事周敏,学问该洽,文词雅丽,三者皆有可观。”《宋史》中也大量运用此评价标准,如:薛居正“以材干闻于朝”,“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孙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宋琪,“琪素有文学,颇谐捷。在使府前后三十年,周知人情,尤通吏术。”向敏中“性端厚岂弟,多智,晓民政,善处繁剧,慎于采拔……时以重德目之”。所以,努力使自己在道德、文章、学术、政事诸方面都有所成就,成为了北宋士人对知识结构的自我设计和普遍追求。全能型知识结构已成为北宋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大趋势之下,作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具有处理政事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德行,这才是社会的需要的人才。而单具吏干的吏干型宰相已脱离于此潮流,成为一个易被忽视、甚至被鄙视的群体。到宋朝中期,陈执中等五位吏干型宰相的处境已相当尴尬。

从北宋宰相看“吏干型”与“文士型”人才,你属于哪一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