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买书(这些年买书走过的弯路)

作者 | 尼罗河谷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动笔。原因是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总是希望图书市场的繁荣,而这篇文章的内容却有点背道而驰。但是内心的迷惘、犹疑是非常痛苦的。我要买什么样的书?我要舍弃掉哪些书?我要怎样规划个人的藏书?这些问题的确定,都有赖于这篇文章的梳理。因此终于拿起了笔来——至于写得对不对,则只能保证对我个人来说是对的。

首先说说我的痛苦。第一是书太多。个人有史以来掏钱买的、拥有所有权的书籍,不低于1500册。其中孔夫子旧书网购买1000册,其他象卓越、当当、中图网、新华书店等购书在500-1000册之间。书一多,就会产生阅读焦虑。望着一屋子书,再看看一年几本的阅读现实,顿生“殆也!”之感。第二是质量参差不齐。所有书的介绍都是天花乱坠,你只有真正看过后才能判断好与不好。有名气很大却看不下去的书,有名字吸引人却内容很糟糕的书,有封面设计漂亮却内容平淡的书,有原著很好翻译很烂的书,让人产生选择困难。第三是开本怪异。由于我国书籍行业的国家标准确定的晚,书籍高矮胖瘦大不相同,往书架上一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再谈谈这些根源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买书时的错误做法、走过的弯路。第一是贪便宜。以前在新华书店买书,不打折,一本像样一点的书基本上在20元以上。后来在网上买书,卓越、当当一般七折,中图网五折,已经便宜不少。最后到了孔网,那就更便宜了,2-5元就可以买到比较满意的书。记得刚到孔网时,就像饥饿的老鼠一下掉到了米缸里,兴奋得直打滚,整夜整夜搜索、浏览,寻找心仪的目标。为了摊薄邮费,通常找到想买的书后,就在同一家店里浏览,看到有点意思又便宜的书就一起买来。这种搭车买的书基本上没有其他标准可言了,就两个字:便宜。

第二个弯路,就是求全。一是求系列书籍之全。发现一本好书,就想把同系列的书都买齐。这毛病最严重的时候,我曾专门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出版物目录,对着目录按图索骥。这种做法的弊端,不是同系列、同作家、同出版社的每本书都好,买着买着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出来了。二是求知识面之全。以语言类书籍来说,概论性的、语音类的、语法类的、词汇类的、文字类的、写作类的、修辞类的,都要面面俱到。这毛病最严重的时候,我是对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来找书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对每类知识的代表作不掌握,或者有些门类还没有经典著作,有时买到的并不是最好的,甚至买了好几次都买不对,买着买着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出来了。

经过上述反省,买书的思路就清晰了。第一是宁缺毋滥,坚持高标准不动摇。我自己的高标准包括:

1、作品必须是传世经典:经过百年以上时间检验,当世仍有参考价值的作品。

2、作者必须是名家:作者要在后世历史著作中出现过名字。

3、出版社必须是名社:指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4、开本必须是32开:包括正度32开、大32开、国流32开,非规范纸张的任何开本都要杜绝。

5、装订必须要锁线,最好是精装:现在流行的胶装,不便于翻阅,还容易开胶,再便宜也不能要。

6、版本必须是一版一印:这个纯属个人癖好。

7、品相必须在八五品以上:八品及以下基本上都有明显缺陷了。

前面三个标准是内容上的要求,后面四个属于外表方面的要求。不要担心标准过高而使珠遗柜外,要读完这些高标准的书都难上加难了,即使珠遗柜外又有何妨?

经过以上高标准的初选,第二还要经过试读。名社出版的名家传世经典,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只有试读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现在网上资源丰富,试读一下还是比较方便的。

能够读到我这篇文章的人不会多,受影响的人就更少了。对二手书交易市场的影响,基本上等于零。如此想来,也就心安理得了。不过自从确立高标准以来,目标大为减少,买书的乐趣严重受损,期待高人推荐佳作。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动笔。原因是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总是希望图书市场的繁荣,而这篇文章的内容却有点背道而驰。但是内心的迷惘、犹疑是非常痛苦的。我要买什么样的书?我要舍弃掉哪些书?我要怎样规划个人的藏书?这些问题的确定,都有赖于这篇文章的梳理。因此终于拿起了笔来——至于写得对不对,则只能保证对我个人来说是对的。

首先说说我的痛苦。第一是书太多。个人有史以来掏钱买的、拥有所有权的书籍,不低于1500册。其中孔夫子旧书网购买1000册,其他象卓越、当当、中图网、新华书店等购书在500-1000册之间。书一多,就会产生阅读焦虑。望着一屋子书,再看看一年几本的阅读现实,顿生“殆也!”之感。第二是质量参差不齐。所有书的介绍都是天花乱坠,你只有真正看过后才能判断好与不好。有名气很大却看不下去的书,有名字吸引人却内容很糟糕的书,有封面设计漂亮却内容平淡的书,有原著很好翻译很烂的书,让人产生选择困难。第三是开本怪异。由于我国书籍行业的国家标准确定的晚,书籍高矮胖瘦大不相同,往书架上一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再谈谈这些根源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买书时的错误做法、走过的弯路。第一是贪便宜。以前在新华书店买书,不打折,一本像样一点的书基本上在20元以上。后来在网上买书,卓越、当当一般七折,中图网五折,已经便宜不少。最后到了孔网,那就更便宜了,2-5元就可以买到比较满意的书。记得刚到孔网时,就像饥饿的老鼠一下掉到了米缸里,兴奋得直打滚,整夜整夜搜索、浏览,寻找心仪的目标。为了摊薄邮费,通常找到想买的书后,就在同一家店里浏览,看到有点意思又便宜的书就一起买来。这种搭车买的书基本上没有其他标准可言了,就两个字:便宜。

第二个弯路,就是求全。一是求系列书籍之全。发现一本好书,就想把同系列的书都买齐。这毛病最严重的时候,我曾专门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出版物目录,对着目录按图索骥。这种做法的弊端,不是同系列、同作家、同出版社的每本书都好,买着买着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出来了。二是求知识面之全。以语言类书籍来说,概论性的、语音类的、语法类的、词汇类的、文字类的、写作类的、修辞类的,都要面面俱到。这毛病最严重的时候,我是对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来找书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对每类知识的代表作不掌握,或者有些门类还没有经典著作,有时买到的并不是最好的,甚至买了好几次都买不对,买着买着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出来了。

经过上述反省,买书的思路就清晰了。第一是宁缺毋滥,坚持高标准不动摇。我自己的高标准包括:

1、作品必须是传世经典:经过百年以上时间检验,当世仍有参考价值的作品。

2、作者必须是名家:作者要在后世历史著作中出现过名字。

3、出版社必须是名社:指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4、开本必须是32开:包括正度32开、大32开、国流32开,非规范纸张的任何开本都要杜绝。

5、装订必须要锁线,最好是精装:现在流行的胶装,不便于翻阅,还容易开胶,再便宜也不能要。

6、版本必须是一版一印:这个纯属个人癖好。

7、品相必须在八五品以上:八品及以下基本上都有明显缺陷了。

前面三个标准是内容上的要求,后面四个属于外表方面的要求。不要担心标准过高而使珠遗柜外,要读完这些高标准的书都难上加难了,即使珠遗柜外又有何妨?

经过以上高标准的初选,第二还要经过试读。名社出版的名家传世经典,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只有试读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现在网上资源丰富,试读一下还是比较方便的。

能够读到我这篇文章的人不会多,受影响的人就更少了。对二手书交易市场的影响,基本上等于零。如此想来,也就心安理得了。不过自从确立高标准以来,目标大为减少,买书的乐趣严重受损,期待高人推荐佳作。

手把手教你买书(这些年买书走过的弯路)(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