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杨贵妃没死)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1)

《妖猫传》都看了吗?

这个别称《走近科学之杨贵妃死因调查报告》的电影关于杨贵妃的死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嵬驿兵变时,禁军首领陈玄礼逼迫唐玄宗处决杨贵妃。

玄宗身边的道士黄鹤,这位曾经的江南皮革厂老板,在工厂倒闭后潜心钻研幻术,于是用尸解大法让杨贵妃假死,制造她上吊的假象。

但玄宗其实知道,这个尸解大法不存在,其实就是活埋。被封在石棺中的杨贵妃当天晚上醒来,发现自己在棺材中,又恐惧又害怕,挣扎一天之后便死去了。

除去尸解大法这个魔幻元素,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基本符合正史的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说,陈玄礼杀了杨国忠父子后,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赐杨贵妃三尺白绫,“遂缢死于佛室”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2)

我一直相信一个说法:谣言中往往藏着真相。

如果一件事情确凿无疑,特别是杨贵妃这样的人物,那么后世的记载肯定不会有多个版本。之所以说法不一,一定是事实不是公开说的那样。

而同时,有人亲眼见到了真相,然后慢慢流传了出去,然后在口口传播中衍生出各种版本。

而且唐玄宗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长者,二十五岁发动唐隆之变,二十八岁杀姑姑太平公主,还处死过三个儿子,一辈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你说他对兵变没有预案,我是不信。

而且他这么爱贵妃,可能这么眼睁睁杀了她么?一个皇帝,就没有一个方法让心爱的女人逃走?我还是不信,我估计释永信也不信。

前戏已经准备充分,接下来就是高潮的时刻了。

杨贵妃生死之谜的真相是什么?她是生是死,到底有没有实锤?

鲁迅说过,真相有时远在天边,有时近在眼前,有时就在枕边。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3)

《旧唐书》成于五代,《新唐书》是在北宋修的,都不是唐朝同时代的记载。关于马嵬驿之变,有比正史更早的记载,那就是

白居易的《长恨歌》

《妖猫传》里,自媒体大V白居易拖稿三年,最终在资深编辑妖猫的催促下,才完成《长恨歌》。

事实上,白居易写《长恨歌》确实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白居易曾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校对皇宫里的经籍图书和典籍文章。

作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头号CP粉,白居易在接触宫里第一手文献时,必然找寻有关杨贵妃生死的蛛丝马迹。那时离唐玄宗去世已经四十年,一些关于安史之乱的机密资料可能被泄露出来,白居易正好趁机发现了杨贵妃的秘密。

但这始终是高层机密,公开是要杀头的,白居易只能选择隐晦地表达出来。

于是,白居易写了《长恨歌》。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4)

《长恨歌》全篇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开篇,继而写到玄宗荒政误国,导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发生马嵬驿之变。

按理说,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但白居易还写了第三部分,讲的是一个道士在一座仙山找到了杨贵妃的故事。

一般认为,这是白居易的文学幻想。但是这个观点很有问题。

一是前两段都是现实主义写法,第三段突然转变成浪漫主义,这画风比王左中右的广告转得还让人猝不及防。语文老师肯定要批评白居易同学“前后文风不统一,退回重写”。

二是白居易向来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发誓要为杜甫打call生猴子。《长恨歌》的第三部分怎么看都像是李白的风格,浓眉大眼的白居易怎么会叛变爱豆呢?

只有一种可能,白居易想说的东西无法平铺直叙,只能靠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你们以为《长恨歌》是普通的文学作品,其实它是大型纪实报告。

正如所有的玩笑都是以开玩笑的名义说着真话。《长恨歌》的第三段看似是幻想,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现实

杨贵妃。根。本。没。死。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5)

文中其实处处有着暗示。

《长恨歌》里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注意这个“空”字,也说没有找到杨贵妃的尸骨,和《新唐书》的说法一致。

既然不见尸骨,玄宗就拍道士去找,找的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就是“天上”,“黄泉”就是“地下”。天上地下都不见,既没成仙,也没成鬼,还能有什么意思?当然就是落在人间了。

既然杨贵妃没死,去了哪里呢?

白居易说,她成了一个仙子。

但这里有个疑问,前面明明写到杨贵妃没有上天成仙,后来怎么又说她是“仙子”了呢?语文老师又要出来骂“前后逻辑矛盾,退回重写”。

其实,“仙”这个字意义深长。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6)

《长恨歌》里用了很多次“仙”字。“忽闻海上有仙山”、 “其中绰约多仙子”、 “风吹仙袂飘飘举”……

在唐朝,如果“仙”不是指神仙,它还有另一层意思:

妓女

这不是我说的,是国学大师陈寅恪说的:“流传至于唐代,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娼妓者,其例不遑悉举”。

所以在唐朝,“小仙女”是句骂人的话。

难道白居易是在暗示,杨贵妃做了妓女?

这一点,白居易的好友陈鸿写的《长恨歌传》有更进一步的暗示。

陈鸿的《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同一时间写的,内容也和《长恨歌》一致,只不过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通行的《唐诗三百首》把《长恨歌传》放在《长恨歌》前面,作为《长恨歌》的补充材料。

《长恨歌传》提到在“玉妃太真院”找到杨贵妃。“玉妃太真院”是什么?是一个道士院。而在唐代,“女道士院”大多是风流场所。唐朝最出名的性解放先驱,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让女人心软令男人腿软的鱼玄机,就是一位女道士。

《长恨歌传》还写到“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乍看之下,山上有山洞,似乎很合理。但我们要知道,唐朝一般把妓女所住的地方也称作“洞”。

比如

“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刘郎不放归”( 孙棨《北里志》)

“洞口飞琼佩羽霓,香风飘拂使人迷”(《全唐诗》附载妓女史凤诗)

《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向我们频繁暗示,杨贵妃沦为了娼妓(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王左中右微信公众号 iiiidea)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7)

白居易甚至点名杨贵妃的具体下落。

《长恨歌》提到“忽闻海上有仙山”。自《史记》以来,“海上”还有一层意思:东方滨海地带。

唐代的海上城市,尤其自安史之乱以后,扬州最为繁华,号称大唐东莞,以娼妓之多著称。

虽然不能断言杨贵妃就在扬州,但肯定在扬州附近娼妓众多的城市。

杨贵妃坐船去了日本的流传其实也佐证了这点。杨贵妃去日本基本不可能,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一次,日本哪有那么容易去。那为什么这个说法流传这么广泛呢?应该是有人看到杨贵妃出现在东方沿海的城市,后来不见了,就以为她乘船去了日本,但实际上她隐居在当地的青楼里。

所以根据《长恨歌》的提示,白居易向我们透露了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后的命运:

杨贵妃并没有被赐死,而是掉包逃了出来,在战乱中流落民间,迫于生计,在扬州附近做了娼妓。

虽然保住性命,但她的心死透了。唐玄宗回宫后,派"道士"找到她,但杨贵妃心如死灰,不肯回皇宫,也不愿再见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8)

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登顶过极乐之巅,可他们的晚年,一个被软禁深宫,一个沦落于风尘,这是命运的嘲弄。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相隔,而是两人都活着,但不能相见,这是爱情的悲剧。

杨贵妃,一个被时代玩弄的女人,她不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却要背负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

正如《妖猫传》里的台词:“强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衰败时,帝国将不再需要她。”

被帝国遗弃的杨贵妃,被帝国唾骂的杨贵妃,被帝国当成替罪羊的杨贵妃,她的报复方式只能是怨恨。

活着一天,就对世间怨恨一天;死去,她的恨也不会消散。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想,这才是白居易怀着悲悯之心,写下《长恨歌》的本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王左中右微信公众号 iiiidea)

杨玉环(杨贵妃没死)(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