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

姚亚平


记得许多年前,余秋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开头就说:“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这话说得南昌人老大的委屈和不乐意。其实,南昌未必不好玩,而青云谱确实值得一去。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

图1.八大山人纪念馆外貌

青云谱的由来,有些年头啦,历史久远,历经西汉、东晋、唐、宋、元、明、清数朝。相传2500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在此“炼丹成仙”。但这只是一种传说,真正有记载的是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弃官在此隐钓,后人建“梅仙祠”纪念他。东晋许逊南昌治水,后世认为他在南昌开辟道场,始创道教“净明派”。这座建筑群原为“太极观”。831年(唐太和五年),刺史周逊易名为“太乙观”。1055年(宋至和二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是根据道家“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说法,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易“圃”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来是一座道院。历史悠久,但几经兴废,解放初已是庭院荒芜,残破不堪。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茸,这里焕然一新。1957年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10月,青云谱这座建筑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是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2006年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这座建筑群里已经完全没有道士道长等出家人了,也没有了宗教功能,全改为“八大山人纪念馆”了,在这里陈列着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书画作品,经常开展纪念、研究、学习八大山人的活动。为什么八大山人纪念馆设在这个道院里?有人说,当年八大山人在这里住过。这很难确证。有人更说:当年八大山人在这里出家当过道士,甚至有人说,八大山人在这里组织过反清复明的斗争。这更是不着边际的臆说。

青云谱道院坐落于江西南昌梅湖之滨,梅湖之上,有一座定山桥,长16米,宽3.1米,三拱两墩,花岗岩砌筑而成,古朴、简约、大方。桥面左右各有11根护拦柱,柱头刻两道旋纹作装饰,10块护栏板镶嵌其中,护栏板下另有同等数量的桥面护石,部分护石凿有排水孔,以便桥面积水由孔内流入湖中,桥面两端的护栏柱有云形石鼓撑护,桥面铺设花岗岩条石。定山桥兴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青云谱道观的重要附属建筑,原系南昌城南官马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定山桥,来到青云谱道院的前面,沿着梅湖的岸线,有一排长长的围墙,一色的南昌风格的清水砖墙。南墙有两个门,靠东侧的是新大门,上面门额上“八大山人纪念馆”,是郭沫若先生的字体。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

图2.“八大山人纪念馆”,郭沫若题

靠西侧的是老大门。大门的石额刻有“青云谱”三个大字。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3)

图3.青云谱道院的老大门  

二门的前额刻着“净明真境”,所谓“净明”,指的就是中国道教中尊奉许逊的南昌西山“忠孝净明派”。道教在江西源远流长,根基很深。中国道教有四大天师,除了全真派的丘处机在北方之外,其他三位天师全在江西。他们分别是:鹰潭龙虎山张天师的天师道、樟树閤皂山葛玄的灵宝道、南昌西山许逊的净明道。而“净明真境”则标明青云谱这座道观是属于南昌西山的净明道。据当地老人回忆,青云谱道场规模不大,庙产很多,所收粮食多供给西山万寿宫、铁柱万寿宫等大道场,万寿宫所得的香油则拨给青云谱,互通有无。这也反映出这座道院的宗派关系。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4)

图4.青云谱道院的二门  

二门的后额刻着“众妙之门”的字样。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5)

图5.青云谱道院二门的后额“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原义是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来泛指事理奥妙难懂。我想,“众妙之门”这个门额既是标明这里是道教的境地,也恰好暗示了八大山人艺术作品就像一座艺术宝库,深不可测,妙不可言。

青云谱道院是一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包括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均采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的建筑形式,总体布局采取南北中轴线封闭式、天井院落递进式。其特点有三:江西道家规范,南昌民居特色,明清制式特点。

迈进二门,只见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三殿自南而北,在一条中轴线上逐次递进,各殿之间形成前后三个院落,曲廊相通,衔接左右“三官殿”、“斗姥阁”、“圆峤”,还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屋宇布局是典型的南昌风格,古朴幽雅。房前屋后,天井内院,古树参天,清幽静逸。

关帝殿供奉的是关羽。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位关羽。他的名头可大呢,刘备的兄弟,桃园三结义中排在第二,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列“五虎上将”之首。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更大,在儒、释、道中都有极高地位。关羽他的名号太多啦,“关公”、“关老爷”、“关帝”。关为什么在道院里要敬奉关公呢?关羽在道教中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理由有三,一是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二是关公忠义俱全,而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三是关公勇武过人,如有神助,屡获大胜。南昌是中国道教和江右商邦的重镇,青云谱的第一主殿称“关帝殿”就不足为奇了。不过,现在关帝殿里没关公了,已经改成八大山人纪念馆了。

关帝殿的门额悬挂着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刘海栗先生1988年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关帝殿的门联是八大的草书联:

开径望三益,卓荦观群书。

此联是八大山人集前人诗句而成。上联出自《归园田居》是晋宋诗人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之六:“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意思是“我的心愿就是这样,(不求闻达),只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或指梅、竹、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东坡赞文与可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下联出自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我二十岁时就善于写作,博览群书,才学出众了。

站在门外望室内,关帝殿的大厅里悬挂着那幅有名的八大山人画像。幽深而圣洁,八大山人的艺术就是一座中国文化的殿堂。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6)

图6.关帝殿(摄影:曹建南)

穿过关帝殿,来到二进天井庭院,庭院里栽着两个粗壮的罗汉松。据说有500多年的树龄了。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7)

图7.第二进天井庭院(摄影:曹建南)

透过压着冰雪的茂密的罗汉松的枝叶,看第二栋建筑——吕祖殿,也就是供奉吕洞宾的,又是一位道教人物。吕洞宾道号纯阳子,道教全真派的祖师爷,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同为道教八仙,中国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8)

图8.吕祖殿(摄影:曹建南)

吕祖殿的门廊的门额是八大的草书“时惕乾称”。取自《周易》乾卦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成语“朝乾夕惕”即为此意。乾称,乾者,天,亦父;坤者,地,亦母。此处之乾称,意即世间之万事万物,小我大我之天地宇宙。八大用“乾称”二字可能取自北宋张载《西铭》。《西铭》原为《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张载曾于学堂双牖各录《乾称篇》的一部分。后程颐(张载侄子)将《订顽》改称《西铭》。意思是只有时时警惕世间的变化,才能化险为夷、保全平安。八大山人书此四字,既反映了八大山人当时隐居逃禅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一种哲理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时时警戒自己,始终保持自己高贵善良的道德情操,敬人亦敬己,敬事敬万物。盖何以时惕,唯乾称而已。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9)

图9.“时惕乾称”

“时惕乾称”这幅作品长80厘米,高37厘米,原件现存于江西省博物馆。写于1693年,山人时年68岁,书风成熟,点画圆融,结构奇崛。四个字比较大,线条纯圆,“时”,中间空出大面积空间;“惕”也明显将中部空间扩大;“乾”左上、右下空间极为空旷;“称”中部、右下空间明显扩大。作品对空间的处理,独具匠心,奇崛老道。淡墨行笔,简炼狂放。

吕祖殿的门联是八大山人的草书联:“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0)

原件为纸本墨笔,纵152.8厘米,横31厘米,现藏于广州市美术馆。看这幅作品,除了那种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气息之外,单看八大的书法,行笔圆转流畅,结体颇为奇特。

吕祖殿的门额是范曾先生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和他写的门联:“谁接千载?我瞻四方。”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1)

图11.吕祖殿的门联(摄影:曹建南)

穿过吕祖殿,就来到吕祖殿和许祖殿围成的第三进,这一进的庭院比第二进大了许多。吕祖殿的后面,有两棵茁壮的桂花树。据说西边那棵桂花本是唐代的,据说,唐代831年(唐太和五年),刺史周逊把这里改名为“太乙观”,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所谓“植桂树”,就是种下了这棵桂树。从唐至今,那就是1100多年啦。这一千多的老树,见证了多少人世沧桑,时代风云呀。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2)

图12.第三进庭院(摄影:曹建南)

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总理刚在庐山开完中央工作会就在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这里视察,还在这棵唐桂旁边与当时的道长韩守松聊过天。那张照片就挂在墙壁上。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3)

  那幅对门联是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1986年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而题写的:

中仁下笔追窗影,

陶八餐霞割玉刀。

“中仁”和“陶八”指的都是八大山人,整幅对联说的是八大山人的艺术功力和魅力。

记得80年代,每到中秋节前后,我们全家骑着自行车,带着食品,来此郊游,赏桂看画。后来,又因为工作或陪同客人,多次来此。我想,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这座园林,是要来的,而且要经常来,无论是在南昌工作,来南昌旅游,还是在南昌读书,更不要说在南昌居住的,都要来,要伴着朋友来,要陪着家人,要带着儿孙来,要领着学生来,看看那南昌风格的经典园林,闻闻那满院子的桂花芬香,感受那浓浓的艺术气息,让人心旷神贻。

桂花树下,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五桂合株”四个字,青云谱这座庭院有这么多桂花,都有一个特点,它们不像其他桂花树那样,一根主杆长到一人多高才开枝散叶,而都是一出地面就分枝开叉。这棵唐桂也是如此,所以叫五桂合株,可惜,1962年南昌涨大水,这棵唐桂淹死了。现在这棵是人们补栽的。  

青云谱主体建筑的第三主殿是许祖殿。许祖殿的“许祖”指的许逊,江西南昌人。东汉末年的治水英雄,在南昌城抗洪治水,立下大功,得到南昌人、江西人的尊崇。后来他死在南昌的郊外西山,民间认定他是羽化升天。据说,许逊升天的时候,不是黑灯瞎火、一个人悄悄地升天的,而是动静很大,兴师动众,率领全家42口及鸡狗家禽在西山“拔宅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就出自于此。什么意思呢?就是全家42口,全变神仙了,连鸡呀狗呀也全都升天啦,不仅如此,还“拔宅升天”,这就让人想不通了,都成神仙啦,干嘛还那么小气呢,连一幢破房子都要带走,结果还掉下一些砖呀瓦的,有一片屋角砸在地上,现在南昌城里还有个地方叫“瓦子角”。正是因为许逊这个人既是治水英雄,又升天做了神仙,还泽及全家都做了神仙,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而激动的事。其实这是当时南昌人的人生追求和民间信仰的一种投射。后来,道教尊奉许逊为“祖师”、“天师”(是中国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认为他创建了道教里的忠孝净明派,南昌西山万寿宫和铁柱万寿宫都是祭祀他,一是家庙,一是公祠。尽管现在青云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但这里曾经的确是一座道观,属道教里的“净明派”。二门上方的门额是写着“净明真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现在这里虽然没有了道士、道长,但从青云谱的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这三殿的布局,从门额楹联的内容来看,道教氛围还真是浓郁深厚。

再看这许祖殿,其门廊的门额是胡献雅先生题写的“高山仰止”。胡献雅(1902---1996),江西南昌人,著名书画家,精通国画,又善诗词,亦攻书法,陶瓷彩绘蜚声海外,画风笔简意深,雄健拙朴,被人们称誉为当代的八大山人。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4)

图14.许祖殿(摄影:曹建南)

门廊上的对联是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长石凌鹤先生1986年题写的对联:

生不拜君 云谱逃禅 寄情于书也 画也

穷而尚道 黍离玩世 遣兴则哭之 笑之

石凌鹤(1906-1995年),江西乐平人,著名剧作家。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石先生的这副对联中,“生不拜君”指的是牛石慧。相传牛石慧是八大山人的宗室兄弟,也是一位画家,风格和八大相近,甚至更为粗犷豪放,笔墨简省,意趣横生。他们兄弟俩都是朱家王朝的后代,于是,他俩就把一个“朱”字拆开,变成了“牛”和“八”两个字,然后分别用这两字作为自己署名的开头,一个人用“八”字,叫“八大山人”;一个人用“牛”字,叫牛石慧,可谓用心良苦。朱道明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像“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意思。就像“八大山人”这四个字连写起来,很像“哭之笑之”四字。这也就是石凌鹤老厅长的对联里“生不拜君“”哭之笑之“的来历。“云谱逃禅寄情于书也画也”“黍离玩世遣兴则哭之笑之”说尽了像八大山人和牛石慧这样的朱家后代、明朝遗民的人生坎坷、人生态度与政治立场。现在在这座庭园里有牛石慧的衣冠冢,八大山人纪念馆也陈列了牛石慧的作品。

许祖殿大门的对联是王方宇先生1988年题写的对联:

诵南华秋水,追北海高风。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5)

图15.许祖殿大门的对联(曹建南摄)

南华,指庄子,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秋水》乃《庄子》中的名篇,此篇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历史上有名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北海高风”,“北海”,指李邕,唐代书法家。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能诗善文,尤长碑颂。工书法,尤擅长行书,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据说,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文书碑颂,润笔费达数万之多。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拯救孤苦,周济他人。八大山人精通老庄,也熟悉李邕,曾经临过李邕的书法。此联是称颂八大山人对老庄思想和李邕书法的精通,及其人格的高洁。

王方宇(1913~1997),1936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1955年至1974年,在耶鲁大学、美国西东大学任教。1975年荣休。上世纪50年代,王方宇从张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从此他积数十年之力,成为海内外研究八大山人的权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

走进许祖殿,当中摆着一口铁钟,以前是放在关帝殿的,叫做“青云谱关帝殿洪钟”。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6)

图16.洪钟(曹建南摄)  

此钟高128厘米,底座直径95厘米,下半部分有三层图案:上层为剑、葫芦、扇子、板……,也就是道家八仙使用的八种兵器,中国文化里常用八种兵器来指代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蓝采和这八位仙人,即所谓“暗八仙”。中层为八卦图,底层为浪花图饰。

钟的上半部分是铭文: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7)

图17.洪钟上的铭文

铭文共计竖20行,129字:“神恩普济青云谱关帝殿洪钟系万历三十二年袁州府分宜县招贤乡登龙里兴教院僧圆坎等募化众姓圆成供于座前因质薄破损住持道人欧阳汉文复募南邑二社三面信生朱瑛朱玮捐赀重铸圣德绵长计重六百余斤祈保合家安泰爰纪录以垂地后嘉庆十六年肆月下浣吉旦重铸省城甘恒兴炉造众姓咸昌君黎共仰”。据此钟的铭文,此钟重六百余斤,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造,200多年后,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重铸。不过,我倒是觉得这口钟还是应该放归它原来的位置——关帝殿。

看完青云谱中轴线上的三个主殿,我们来到东偏殿,这里也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展室,其门额挂着八大山人书写的“山房涉事”。八大山人晚年常常在他的画上钦上“涉事”的字样,意思是说我的画不过是随意之为、率性之作,并不是刻意追求、争强斗狠,这表达了八大山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也是南昌洪州禅“平常心即道”的思想。八大以“涉事”表明其“守道”而不悬空,以道涉画,以事证道,又不执于事,不空于道,道器不二,知行合一。八大的作品对庄子思想和阳明心学有着深层的贯通。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8)

 图18.“山房涉事”(摄影:曹建南)

对联也是八大山人书写的对联:

蕉荫有茗浮新梦,

心静何人读异书。

对联下联第一字,也有人认为是“山”,八大山人纪念馆的万先生认为应该是“心”字。我认同“心”的解释。

八大山人纪念馆老馆的最东边是“斗姥阁”,据说,“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尊大仙,称为斗姥元君,又称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斗姆阁的门楣上方有一石头门额“无上玄门”。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19)

图19.“无上玄门”  

“玄门”,就是“道教”的另一种称呼,“无上玄门”跟前面二门背面的“众妙之门”形成对照。斗姥阁的外墙上没有对联,倒是屋里的柱子上挂着一幅杭州唐云先生题写的对联:

儒墨兼宗道,

云泉结旧庐。

此联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耿湋《题清源寺(即王维故宅)》中的起首两句。八大山人曾两次书写过耿湋的这首诗,一为草书大立轴,一为行楷小册页,均为八大书法的精品佳作。

在这个园林的一角,有一片古老樟树和青绿修竹簇拥起来的林子,静静地安放着一座“八大山人之墓”,这是一座衣冠冢,或者说是一座纪念冢,里面什么也没有。据说,八大山人是葬在南昌西山,我曾经到到西山去寻觅过,却始终没有看到他的坟头。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0)

图20.八大山人的衣冠冢(摄影:曹建南)

相比之下,牛石慧的衣冠冢就小多了。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1)

 图21.牛石慧的衣冠冢(摄影:曹建南)

青云谱是一座具有南昌特色的江南园林。庭院内外,房屋前后,密密的布满了香樟树、罗汉松、苦槠树、桂花树等几百年的参天古木,其中有古香樟六株,树龄380年至500年,有古苦槠两株,树龄500年,有古罗汉松一株,树龄500年;这些古树绿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格外清静。

幽静的园林里,明朝的万历古井就在那里静静地躺着。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2)

图22.“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院内的“万历古井” (曹建南摄)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院子里,密叶筛过的阳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曲曲幽幽,野趣横生。一湾荷池倒映着几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微波荡漾,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缕缕,环境优雅。

青云谱的院墙内侧嵌有八大山人书画碑廊,移步换景的回廊与巧夺天工的石刻工艺,不同于达官显贵的私家园林,古色古香,人文气息浓郁。建筑与园林的情趣苍莽野逸,具有典型的文史价值,述说着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和文化底蕴。

徜徉在青云谱这座风景美丽、底蕴深厚的江南园林,感慨万千。

南昌,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000多年,历史攸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多少灿烂辉煌的文化。就说南唐时期,南昌是当时的“艺术之都”。南昌有一大批国家级机构,庐山书院是当时的最高国家学术机构,翰林图画院是皇家画院,集中了一批顶尖画家,董源、巨然、贯休、徐熙、徐崇勋、徐崇嗣、徐崇矩、蔡润、李颇、艾宣等,群星璀璨,南昌的艺术达到了更加繁荣的高度,南昌的文脉植下了更加扎实的深度。到清初,八大山人更是和罗牧等人组织“东湖书画会”,开创江西画派,又把中国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后世的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艺术家无不传承了这种文化基因。

青云谱这个地方,是南昌的文化高地,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的一座高峰。八大山人,他给南昌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与骄傲,给中国留下丰厚的艺术和思想宝藏,而南昌也给八大山人以特别的尊敬与呵护。原来八大山人纪念馆老馆占地15亩,建筑面积3000平米。2010年,又建成新馆、学术中心并对外开放,这样,八大山人纪念馆占地达40亩,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多年来,八大山人纪念馆和江西文化界、出版界举办了多次八大山人学术研讨活动和纪念活动,八大山人的作品、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南昌得到空前重视和传承。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3)

 图23.八大山人纪念馆新馆(摄影:曹建南)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新馆已经建成。它与老馆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新馆的前面立着一块水川石,上面镌刻着八大山人的自题:“浑无斧凿痕”。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4)

图24.“浑无斧凿痕”(摄影:曹建南)

现在,八大山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除了建了新馆,还开设了学术讨论室和报告厅。学术报告厅在“綮园”里。“綮”(qing四声)的意思是“筋骨结节处”,比喻事物的关键。八大山人为自己取过“传綮”“綮雪衲”的法名。早年有作品《传綮写生册》。大门的门联是八大山人的草书:

小山静远栖云室,

野水潜通浴鹤池。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5)

图25.八大山人纪念馆“綮园” (曹建南摄)

进了大门,主楼挂着八大山人题写的“在芙山房”,其对联是:

饭蔬对客有豪气,

烧叶读书无苦声。

八大山人晚年时,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在芙山房”,也常把“在芙”、“在芙山房”作为自己的名号钦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6)

图26.“在芙山房”(摄影:曹建南)

侧殿的门联是“一榻少尘事,半床余古书”。

总而言之,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一个有气场、有磁场的地方。青云谱这组建筑群和这座园林,是江西道教净明宗的重要道场;是南昌市区仅存的明清古建筑群;是极具南昌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和经典园林;更因为八大山人而成为南昌的一个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

这里有道家的气场,更有八大山人的气场,这里洋溢着八大的才气、精神和性格,这里一个鲜活的灵魂漂荡,这里有一个伟大的价值闪亮。这里有八大山人的磁场,更有中国文化的磁场,人们来到这里,徜徉在江南的园林之中,伫立于八大的作品之前,看着那天井小院的古树,品味那八大作品的意蕴,会与中国的千年文脉接通,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就会被八大山人吸引,就会受到中国艺术的震撼,就会得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鼓舞。

在这座风景秀丽、意蕴深厚的园林中,静静地立着一座八大山人的铜像,这是1986年为纪念他诞辰360周年而立,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创作。唐先生的作品中总能表达自己对人、对世界的想法。唐先生一直坚持一种创作理念,这就是“艺术必须要让老百姓看懂才有价值”。  

南昌八大山人都有哪些人 八大山人何处寻(27)

图27.八大山人铜像(摄影:毛翼)

我无数次站在这座雕像前,凝望着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身体单薄,衣着简单,可世道的艰难和生活清苦并没有影响他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八大山人目光坚定,面目清秀,有几分倔强,还有一丝微笑。他的时代是那么动荡起伏,他的人生是那么坎坷沉浮,他的磨难是那么深重不堪,可他的心地是那么高尚,他的内心是那么强大,他的追求是那么执着,他的成就是那么高耸入云。

现在,两棵古樟守护在他的身边,与他朝夕相伴。而他一直深情地滋润着他的家园,一直默默地守望着他的南昌。在当今中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展现出迷人的姿容。新时代的阳光洒落在他的肩上,整个八大,整座园林,一时都亮了。

(注:此文修订时得到八大山人纪念馆原馆长王凯旋、副馆长万建怀两位先生的帮助,图片除了署名的,也引用了其他先生的作品。在此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