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项是对帕累托改进的错误解读(什么是帕累托最优)

哪一项是对帕累托改进的错误解读(什么是帕累托最优)(1)

作者:温元凯

这是温元凯财富经的第22篇原创首发文章

有一天啊,两个孩子敲开了幼儿园张老师的办公室。

“老师,我渴死了。”明明说。

“老师,我饿死了。”红红说。

小朋友没水喝、没吃饱,这哪行呢?张老师连忙把两个孩子领到食堂,一人给了一份下午茶——一块蛋糕加一杯饮料。可是呢,两个孩子并没有马上对食物伸手。

“老师,我渴是因为吃了好多蛋糕没喝水,再也吃不下蛋糕了……”明明说。

“老师,我肚子饿了以后,就喝了很多水,现在实在不想喝饮料了……”红红说。

原来啊,幼儿园有规定,为了防止浪费,食物和饮品是不可以剩下的,否则得罚站,还得扣小红花,两个孩子就迟疑了。

这件小事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呢,即,在不使得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受损的前提下,至少使得一个人境况变得更好。在刚才的案例中,我们假设饮料和蛋糕价值是相同的,张老师调整餐点资源分配的同时,并没有使得任何一个小朋友得到的餐点的价值降低,却让他们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大大提升了效率。

帕累托最优是一位活跃于一百年前意大利经济学教授维弗雷多·帕累托发明的,这不仅是个经济名词,更是管理学上的圭臬。我们要善于进行有限资源的配置,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化的效率和财富。事实上,在一个自由选择的社会中,人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和财富的最大化的同时,也推进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我们回到刚才那两个小朋友,如果张老师有事离开,不能监督他们了,他们会怎么做呢?是的,他们会自发交换自己手头的资源,用饮料换蛋糕,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后,明明还是可以连喝两杯饮料解渴,红红还会连吃两块蛋糕解饿。

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帕累托也不能时时发生作用。就拿这两个孩子再做一次例子吧,如果他们分属不同的老师,去的是不同的食堂,甚至就读于不同的幼儿园,相互不知道对方,那么明明和红红不仅一个没喝饱,一个没吃饱,还因为剩下食物,都被罚站了。

哪一项是对帕累托改进的错误解读(什么是帕累托最优)(2)

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得主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财富的最大化。比如明明和红红,他们本可以在得到这份餐点前,向食堂阿姨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我不想吃蛋糕,只想要双倍的饮料。但他们还太年幼,可能并不擅长于此,可咱的听众里头,却也有许多人像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因为缺乏主动,缺乏意识,从而错过将资源最佳配置的机会。以前我们公司里有个做人事的姑娘,小陈,人外向能干、能说会道,我的合伙人曾称赞她,说她是天生的干销售的好料子。可她呢,却并不主动向我们寻求锻炼的机会,我们本身也很忙,顾不上充分挖掘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后来啊,小陈为了男朋友,去上海工作了,倒是因为为生活所迫,她真的去做了销售,如今果真是风生水起,竟然在油水并不十分丰厚的彩妆行业三年就赚到了首付。小陈确实是有潜力,但在我们公司的这几年,没能主动配置好自己这份资源,在不损害一份工作机会的前提下,使得自身赚取财富的速度大大增进,同时也有机会给公司带来销售业绩的突破。

中国有句古话啊,叫“树挪死,人挪活”,其实这就是一种朴素的帕累托最优的思想。我们既然是讲财富课,那就得关注创造财富的主体和源泉——人,重视人本身的资源性,所谓人力资源,即可顾名思义。但无论是常规资源,还是作为人力资源,若要创造最大化的效益,以及最大化的财富,配置和挪移,确实是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