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

导语

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公元1945年3月26日,随着硫磺岛战役的结束,美军便拥有向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的前沿航空基地。换言之,硫磺岛的失陷使冲绳岛成为日本本土西南方向的最后防卫岛屿(注意:冲绳岛距日本本土九州仅为400英里,美军的B29完全可以进行全天候、多波次、覆盖式的战略轰炸),日军参谋本部为限制美军的登陆作战,便下达集中陆、海优势兵力为反登陆核心军事集团的“天号作战”。

日军参谋本部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凭借本土沿线的军事壁垒(要塞)和航空战斗力在海洋上歼灭美军特混舰队,从而巩固日军在“绝对国防圈”内设置的“内防御圈”,完成本土防御作战的第一战略阶段。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1)

冲绳岛战役期间的美军航母战斗群


据资料披露,日军在冲绳岛部署大量的机动作战部队以及海空预备队数据如下。

陆军方面(由野战部队“第三十二军”构成,归牛岛满直接指挥)

  • 步兵:由二十四师团、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四十四旅团构成。(注意:第三十二军下辖三个野战师团,受硫磺岛战役影响,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九师团”调往台湾,增补的八十四师团受到美军海空力量威胁,便终止增援补给任务,驻岛主力部队仅有两个半师团)
  • 炮兵:由夜战重炮兵第一,第二十三联队、独立重炮兵第一○○大队、重炮兵第七联队、独立臼炮第一联队以及轻型迫击炮阵地构成。
  • 装甲兵:由坦克第二十七联队构成(注意:作为反登陆的日军装甲部队更多是将坦克作为固定重炮基地,形成一道轻重火力层次分明的打击弧面)

海军方面(主要执行“天号作战”下的“菊水一号”特攻作战以及部分兵员输送、军需补给的战备任务)

  • 主要以大田实指挥、日军参谋本部管辖的冲绳方面根据地队为主

虽然日军在冲绳岛投放的直接作战兵力约为9万人,并且采用阶梯状的暗火力网以及战争壕洞配置(注意:以首里为中心、控制冲绳岛南部三分之一的南侧防御阵线陷落,直接造成日军在冲绳岛的战局失利),却依然难逃战败的命运。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2)

美军登陆部队


那么,日军在冲绳岛的战败到底是指挥决策层的失误还是战术执行层的愚昧呢?今天,我就带大家重新分析日军在冲绳岛惨败的幕后原因。(注意:军事集团的此消彼长,实际上会反映本国工业经济产量的增长或降速曲线)

海上机动“增援”力量的覆灭

其实,斯普鲁恩斯(美国西太平洋特混舰队最高指挥官)在进行冲绳岛攻略战时,便首先派遣B29轰炸日本九州机场以及吴市港海军基地,以此削弱日本海军力量,从而抑制日军向冲绳岛进行增援的战略目的。换言之,B29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实际是策应美军陆战部队抢滩冲绳岛乃至扩大进攻纵深的作战方针。

其实,日本海军向冲绳岛的增援更偏向于战略层面的增援(战略增援和战术增援的协同作战方针是一个军事层面的最佳体现),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日本海军在4月6日便命令“大和号”重型战列舰搭载2000名陆战士兵登陆冲绳岛,以此协同喜屋武半岛的日军展开战略防御。单从兵员数量来看,仅临时补充2000名的陆战部队,对于防守一个滩头阵地广阔的岛屿来说,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3)

大和号战列舰


所以,这2000名的陆战部队可以看出是日军参谋本部对冲绳岛战局的“片面”(所谓的“片面”实际反映日本本土乃至国防圈防御据点兵力紧缩的囧境)支持。但是,这种兵员装备的支持却因为日本军工系统受到美军的“点对点”轰炸而难以展开有效的持续输送。

所以,“大和号”的这次战术层面的单一增援实际是冲绳岛战略全局的一个补充,大批量的兵员、武器装备输送在美军特混舰队的严格管制下已经不可能成功。

虽然进行“菊水一号”作战的日本陆、海航空兵(其中以355架特攻机作为主力机群,执行“一机换一舰”的特攻作战)先后击伤富林克林、黄蜂、企业三艘旗舰航母,暂时造成美军特混舰队指挥系统的中断。但是,日军随着以大和号(注意:大和号战斗群在执行支援任务时,燃料只能维持舰船单程运转)为核心的支援战斗群被美军重创,执行非特攻作战的日军航空兵也完全丧失战斗海面的机动舰炮掩护,从而使美军的特混舰队完全掌控冲绳岛地区的制海权乃至制空权。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4)

冲绳作战特攻队出击的飞机数(单位:架)


同时,日本陆、海航空队在6月进行的“菊水特攻”作战(合计参战的特攻飞机只有95架,并持续呈递减趋势)已经明显呈现进攻颓势,直到10次“菊水特攻”作战结束后,日本海军也并未打通一条从本土增援冲绳岛或者驻岛陆军从冲绳岛撤往本土沿线的战略通道。

简单来说,大和号机动战斗群的覆灭,直接削弱了驻冲绳岛日军的反登陆军事力量,特攻作战也不过是延缓美军夺岛的推进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战略补给都无法进行补充,使驻岛日军成为一只人尽皆知的“孤军”。

陆上防御力量的消耗

纵观冲绳岛的战略位置,牛岛满中将(驻冲绳岛日军最高指挥官)认为全岛应该采取持久方针,集中全岛的军事力量进行区域防守。

所以,日军在冲绳岛的军事重心被置于冲绳岛南部。如果美军从平缓的嘉手纳海岸登陆,意味着美军需要更大的兵力进一步向冲绳岛南部进军,日军便可以凭借多层次的明、暗火力网延缓美军的攻岛速度,消耗美军的机动兵力,并伺机得到来自本土及周边岛屿的军事补给支援。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5)

美军攻击冲绳岛路线以及日军防御线条


从个人理解来说,日军的作战方针不无道理,在1200余平方公里的带状岛屿,日军的作战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每个海滩地点都能设置重兵阻止美军陆战部队登陆,一旦分散有限的作战兵力,反而将岛屿整体防御布局显得过于薄弱。所以,有针对的区域屯兵,并在区域内进行反登陆作战成为日军延缓冲绳岛被攻破的唯一方法。

据战史记载:牛岛满将六十二师团部署在首里,第四十四旅团部署在知念半岛,第二十四旅团分布在南部,协同六十二师团。

从日军的兵员部署区域来看,首里以及喜屋武半岛便成为日军的主要防御区域,这也印证了日军想要依靠区域军事集团完成持久的守岛战略。但是,牛岛满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便是美军在冲绳岛战役初期已经掌握岛屿的制空权以及制海权,这也就表明美军可以不断投放机动兵力以及离岸炮火、补给。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6)

战场遗留的武器和弹药


换言之,岛屿内陆的战斗就是一场消耗战,谁有持续的交通、军需补给,谁就有获得胜利的机会。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日军缺失制空权、制海权的冲绳岛战场,所谓的区域作战方针不过是延缓战败时间的方式罢了。

同时,驻岛日军采取的持久化作战也遭到日军参谋本部的反对。毕竟在冲绳岛日军进行持续作战时,美军必然会不间断轰炸日本本土的重工业基地(以兵工厂和船坞为主),防止有新兴军事力量向冲绳岛增援。

为此,日军参谋本部认为与其采取被动的战略守势,不如进行积极的机动进攻作战。但是,日军参谋本部忽视了在没有海军增援的情况下,驻岛陆军进行有限的防御作战都显吃力。一旦日军将为数不多的机动防御兵力转为进攻态势,反而会造成南侧重心防线的崩溃,使冲绳岛防卫战略计划功亏一篑。

不过,作为军人的牛岛满只能服从参谋本部的军事意见,即采取攻击型的反登陆作战,将美军登陆部队重创或者赶至滩头阵地,这一举措必让兵员数量有限的日军陆战部队的消耗速度加快,从而影响冲绳岛的纵深防御阵线。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7)

正在进行渗透作战的美军士兵


果不其然,日军正面主攻部队以及海上机动佯攻部队,在不到24小时的反攻型作战状态下便因协同作战效果不佳以失败告终,担任主攻的第二十四师团并损失2/3的战斗力。(注意:日军的两侧兵力推进位置均位于美军的海、空力量优势打击范围内,实施反登陆进攻型作战完全不适应日军面临的战争武备囧境)

据战史记载:日军在进行冲绳岛进攻作战后,其野炮阵地的弹药基准量仅为10发,严重制约日军的后期防御作战能力。

从个人理解来说,防守冲绳岛的兵力以及防御武备数量本身就十分有限。那么,在没有得到海、空军的支援情况下贸然发动消耗防卫力量(以兵员数量和弹药储备作为维持冲绳岛战局的重要生存物资)的进攻型战争,必然会使日军的冲绳岛防御链条出现漏洞,从而加快美军占领冲绳岛的战略目标。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8)

美军航空兵


军需制品供应链条中断

从前文中我们知道冲绳作战的第一阶段是以B29对日本本土工、商业区的集中轰炸而展开的。此次空袭的实质就是在美军离岸机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敌对目标展开根源级别的打击。

从个人理解来说,日军想在“绝对国防圈”内所有的岛屿防御据点进行长期防守,军需补给是不可能缺少的,一旦日军阵地陷入补给中断的局面,那么美军攻岛的速度也会大大缩减,从而减轻不必要的兵力投入,有利于美军均衡推进西太平洋战场。(注意:这里的“军需补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弹药、武器、药品、兵员,还有适应整体防御链条工业储备以及产能值)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9)

1945年的日本国内船舶情况


据战史记载:日军工业基地受美军的多波次战略轰炸后,弹药、兵器的产能在5月后平均每个月减少30%-40%。

从史料来看,日本国内的军需产业可以算是陷入半瘫痪状态,残存的军工厂生产的装备也只能勉强供应本土的20个野战师团(注意:本土军需供给的紧缺实际是由于工业原材料通道被美军机动潜艇部队节制,本土的工业物资也完全不能满足进驻外岛的日军陆战部队)。

所以说,“绝对国防圈”内的日军只能进行有限的防御作战,并且在无法得到充分的军需补给情况下,日军的防御阵线便随时会被美军伺机突破,从而加快本土战争。

从供应需求层面来讲,供应端的军需制品无法过多生产或者供给,供应链条(舰船运输)受到美军的袭击而无法扩张,从而造成各个被供应据点陷入战备物资“供不应求”的局面。

冲绳岛战役真实战损情况(冲绳岛战役8万VS18万)(10)

日军设置的“绝对国防圈”


换言之,日本国内的军需生产力下降直接加剧日军战斗力的瓦解。

反思

冲绳岛作为防御日本西南本土的最后一道岛屿防线,日军的防卫力量(海陆总防卫兵力近8万人)和后勤保障力量(单一的重型战列舰运输船队)俨然没有形成良好的正比例关系,从而使战役后期日军的战损比例愈发严重,直接削弱了冲绳岛日军的整体防御实力。

同时,日军参谋本部在没有明晰战场的真实情况下,贸然消耗进行防御作战的机动兵力,造成冲绳岛的中、北部的日军防线一触即溃。即使日军将重兵置于南部半岛防御圈,却会因为无外来兵员、弹药物资补给而逐渐失去作战能力。

简单来讲,冲绳岛战役就是一场考究兵员输送和战略物资持续补给(兼顾防御方和进攻方)的趋现代化岛屿防御或者登陆战争!

文:历史小记者,参考二战史资料,冲绳岛战役资料

图:部分站内配图,网络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