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1)

随着中学生辩论的发展和普及,辩论这项从前只属于少数人的活动被越来越多学生与家长重视起来,越来越多对话的平台应运而生,中学生华语辩坛的风云变幻也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学辩论将向何处去,又将出现哪些新的可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诸多华语辩坛资深人士分享他们对于中学生辩论的看法。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2)

本文字数:4822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周玄毅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3)

嘉宾介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2000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队员、全程最佳辩手,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亚军队员,“世锦赛”“世界杯”“新国辩”等国际国内辩论赛事评委。

Q:您今天是第一天来“中关村杯”看中学生的比赛,总体上有什么感受?

A:中学生比赛我看的不是特别多,他们有初步的辩手的意识,能够知道怎样去自洽的论证一个辩题。但是呢,普遍来说,可能对于对方的回应这一点还需要再加强,这也是辩手的一个自然发展的阶段,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一个阶段,还需要再进入第二个阶段。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4)

周玄毅在第二届“中关村杯“与选手交流

Q:您觉得大学生和中学生在打辩论的时候,最大的不一样之处是什么?

A:总结、回应、整理、击破对方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反驳能力的区别,其实我觉得这才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有时候辩手有三个阶段:最开始接触辩论的时候其实你强调的是自洽的讲出一套逻辑,然后呢到了第二个阶段其实更多的是你要理解对方的逻辑,你甚至要比对方更理解他的逻辑,你才能够想到击破他的逻辑。在这一点上,中学这个阶段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基本上通行的一个状态。然后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不止是要理解自己,要理解别人,再到第三个阶段的话其实你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理解你,这个一般是大学毕业以后的辩手才具有的素质,到了情商那一步。我其实基本看的是三个阶段。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5)

周玄毅在第二届“中关村杯”接受采访

Q:在中学生辩论普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人的忧虑。辩论培训和教育在许多地区刚刚起始,很多人担心没有经验的新生队伍出现比较急功近利的倾向,也有人担心中学生辩论的大众化使得技术熟练却轻视学理的辩风更加盛行,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A:我不是特别担心这个,原因是我是相信现在的评委的眼界和水平的。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中学生们)把话说顺溜了,然后学一些套话,看起来好像很不错,是可以糊弄过评委的,我觉得做不到。(评委们)也不会受到这个东西的影响。至少就这一次的辩论赛来看的话,其实这一点担忧并不是、也并不足以让我们对于中学生辩论有一个反面的态度。

随着中学生们不断接触辩论,他们就会发现,其实辩论赛最终比拼的是双方对于场上局势的判断能力。这个事情,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也许你能够在两三分钟的演讲比赛里边,让一个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人显的很深刻,你也许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你绝不可能在一个四十分钟的辩论里边,让一个不会分析问题的人显得会分析问题,(这是)装不出来的。

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也提醒我们我们最好在培训辩手的时候也不要用那种传声筒、说套话的方式去培训。但是,这一点并不足以使我们质疑中学生辩论的普及。

冯若谷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6)

嘉宾介绍: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2013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优秀辩手,“法辩”“世锦赛”“世界杯”“山海杯”等国际国内辩论赛事评委。

Q:您是“中关村杯”两届的评委了,感觉在两年之间北京中学生的辩论有什么变化?

A:从我两年前一开始接触,虽然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是总的来讲,原生态的辩论越来越少了。但是我没有价值评判说原生态的辩论差或者现在这样更好。所以就是像理论,知识,技巧,思维方式越来越像专业的,竞技的方向靠拢。这个是比较明显的。当然那种朴素真实的,大家真的根据一个问题,一个现象真实地本能地碰撞也很值得怀念,也是辩论的一种美。但是就是这种更复杂的,更技术化的,空间感、框架性和学理性都更强的(形式),在辩论的趣味之外,给他们知识和智慧的成长和历练更多。

Q:那您觉得中学生和大学生辩论的区别在哪?

A:我个人真实的感觉是,差别越来越小。有的时候实力很强的中学生辩论队就要比大学生要强。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高中教育太不平衡了,所以极其好的高校,极其好的高中很容易超过水平中等偏下的本科。所以个体的差异更是一个问题。所谓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了。

Q:就像您刚刚说的,现在的辩论赛比较竞技化了,不像原来的辩论,大家对一个问题各抒己见,非常淳朴。但正因为大众化,辩论也走进了越来越多孩子的课堂。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A: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辩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文化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比如说我以前也看过有的高中学校的风格,用选修课,鼓励大家都去上,就变成公民教育了。(那样的课)是思辨课而不仅仅是辩论课了,但是会有大量的辩论的内容,像逻辑,形式逻辑,公共政策分析,民主参与素养,公民素养,公共意识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是辩论释放能量的空间,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被忽略了。

另外在精英层面来说,一直以来我的思考就是,辩论承载知识和学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容纳技术,诡计、小聪明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所以会有一个瓶颈。但是对于很多可能还没经历这个过程的人当然来说,这个过程对于学理的帮助在于(提升)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其他方面的功底像读书和方法都不如别人,就是问题意识比别人强,就是敏感。因为打辩论打得,你一提问题我就知道哪个地方被攻到了,哪个东西是核心,哪个东西是标准。所以我对事件的框架感和位置感很强,这就是辩论带给我的,再往上也就是这么多帮助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这又很重要,因为尤其本科期间人文社会科学这个领域的学术方法的训练太少了,所以辩论的意义和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该做的事没做好,让它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判断。

但是很客观地观察这个活动,它更像是游戏,更接近于乐趣而不是智识的过程,但它可以提供一个接近真理的方法,接触学术思维和学术方法的训练,像什么是比较,什么是论述的框架,怎么样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做文件综述,怎么样迅速地对这个问题目前的情况有一个充分的理论上的把握。还有一个原因是学术方法的训练,很多人觉得不需要学术方法的训练,因为大多数人以后不做研究。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学应该是训练是绑着沙袋跑步,就是要让你练。但是你一生当中这么认真研究的机会就这一次。就算以后不做研究,但是对文字的敏感,对理论的敏感的能力也可以让你比别的人优秀。这些能力不仅让你做学者,也是让你活得更好。辩论的意义可能就是很巧合地胜任了这个功能。

Q:现在很多人对于评委如何评判一场比赛和辩论到底有什么意义有蛮多争论的,有人很想把辩论的竞技性和游戏性极致化,但是也有很多人,尤其是北京的辩论人认为好的辩论需要内容为王。您当评委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重视内容的评委吗?

A:我现在有新的想法。我倾向于只对问题负责,我不会判断技术流或者理论,我关注的是你们是不是回应了辩题的期待,它让你打什么,它背后那么复杂的机制、原理、文化的方面你有没有把它解释清楚,漂亮地做出了回应就好。好的立论要变成攻防里有力的解决方案,同时攻防的能力也是在捍卫和强化理论根基或者学理的背靠。(辩论)它有冲突有矛盾,在于复杂学理给包装带来的麻烦很大,论证链长,背景多,打出去的难度大。但是我不会一上来就抱定这种区别,然后根据风格去评判。我会把它们混在一起,我会看看他们在这个空间里做了什么,他们做的值得不值得这个辩题的期待和要求。

梁祐诚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7)

嘉宾介绍:马来西亚讲师协会永久认证讲师,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大专认证讲师,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亚军队员,“亚太赛”等国际国内辩论赛事评委。

Q:您是第一次过来中关村杯,总体上有什么感觉?

A:我觉得比赛办得很好,照顾得很周到,方方面面都很细,所以我觉得在办赛上面是很棒的。然后,当然也对于整个设计,我觉得所有东西都做得蛮周全的,所以对于比赛的印象是非常好的。然后对于题目,我觉得非常贴近年轻人,因为你知道现在我跑很多地方去新加坡啊香港啊台湾啊大陆啊,去评很多不同的比赛,大家现在很努力得想要把自己的赛会推得很高端,所以通常出的那些题目呢都是非常遥远的。大学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中学生,我的理念下比较是(应该)走平民化的,因为我觉得辩论它不应该是精英的游戏。像比如我到台湾去念书,我到世界各地去打比赛,然后那个感觉好像是,在台湾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台湾奥瑞冈辩论基本是精英游戏,只有精英才能玩的游戏。而且在台湾打比赛是很有趣的,从来都不会有观众。因为题目太专业了,所以搞到它离民众越来越远。

但是我觉得中关村杯的题目对我来讲我感觉很贴近现在的年轻人,而且还蛮贴近现在的时事。特别是因为我们为了打这个比赛特地研究了很多题目与现况下的中国发展的状况,就发现了很多算是在为中国年轻人社会把脉的题目。所以我觉得在题目上面也很棒。在评审的制度上面,我比较习惯的是三轮投票制,但是中关村杯在这个制度上面(使用了一票制),有着自己的坚持。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8)

梁祐诚在第二届“中关村杯”接受采访

Q:其实马来西亚做中学生辩论还是比大陆要早很多的,然后您也是在里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努力。在北京,不知道您有没有观察到,这几年来非常多学校,包括海淀的学校都在推广中学生辩论,像中关村杯,也打出了“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的口号。您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中学生辩论,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帮到北京?

A:在辩论教学上,马来西亚分成两派。一派是倾向于技术操作的攻击派,就是非常有攻击意图的,一般比较犀利的都属于那一派。我算是另外一派的创始,因为我搞辩论到今年30年,一直觉得小孩辩论不是耍嘴皮子的游戏。你必须得先学会怎么想,才会懂怎么讲。只会讲,就在耍嘴皮。我的第一堂课一般上的是大学的形式逻辑。我会从形式逻辑开始积累小孩对一件事情的看法,然后到之后我也不会之给一个题目大家辩就完了,因为这只不过是激发他们本能里面反抗的欲望,没有办法让小朋友打开他们的思路。所以我一般会是题目放在那边,然后我们来聊。因为当人没有被情绪冲击的时候,你聊的过程是最理智的。它是一个理智与理智的对话,你会发现当理智对话的时候,他(学生)的思路会开始转,而且作为学长姐或者教练,你要更加有开放的态度。你要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当时在这么想的时候其实你也在反驳他,只不过你不是严厉的教他“你为什么这样这样呢?”你态度情绪一进来,他就会本能式反应。如果你要他去除掉本能,让他单纯用脑袋跟你交流,那你就说“啊真的这样吗?那某某人跟你说这样这样的话你会怎么想?”,然后说学生就会开始想,他“嗯...”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的脑袋开始动了。

因为我可能搞辩论太久了,我已经不急着训练一支队伍出来夺冠军,我是那种很有耐心的教练,所以我可以花两到三年为你打开思路,你的思路打不开,那你就不要尝试,我是那种教练。所以我可以慢慢来,先从脑袋训练起,然后再训练嘴巴。

如果教练真的有心想要带的话,首先第一个动作要先学会狠心。因为教练嘛,学生不会我帮他写,学生不会我帮他准备好,但是后来,我说没关系,让小朋友输几年,就是在那几年的过程里面,我说让他赌一把。然后我就狠心了一次,三年,之后整个基础就打好了。而且马来西亚辩论打得很好的同学成绩都很好。像芮子彦(循人中学辩论队队员),他刚进了北大,申请的每所大学基本都收他了,而且全额补助奖学金什么都包了。我教辩论这么多年常常遇到问题,我想你们这边也常常遇到问题,就是父母会反对,因为孩子打辩论会影响学业。我说服爸妈的讲法就是说你看一下前面的人,他们是因为打辩论才考的好的。当你的脑袋开发之后,其实不管用在那里都管用,所以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辩论)有帮到他们考试方面。

Q:大马的辩风和整个大陆地区,以及北京的辩风有很多不同。您在“中关村杯”,有没有体会到这个差别?您感觉这个差别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A:我觉得中国已经有些队伍开始了转变,比如东莞和青岛,他们已经不是传统的中国队伍了。我这次发现,北京的小朋友们很多还保留着北京传统中学队伍的传统。马来西亚队伍的辩风,我觉得和国内的评委生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很多评委会更注重交锋。老实说现在我也不是很喜欢他们的风格,但不这样打,他们赢不了比赛的。你跟人家娓娓道来,努力论证,评委就会问,你为什么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之后就会输比赛。随着我的年纪越来越大,我开始放松了,我跟自己说他们(学生们)都是小朋友,不是机器。不是我建立好了一个程序点了enter(输入),他们就完全会有指定的输出。他们是人,这样是不行的。风格上面来说,马来西亚的队伍通常很犀利,有时候显得很流氓或者很凶,大陆的队伍总是温文尔雅。但我觉得把他们两个融合在一起,一半一半,这样是最好的。所以我一直很想培养循人中学的人文气质,我想你们也发现这样的东西在马来西亚队伍上并不多。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9)

三位老师对于辩论的见解,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重新的思考。之后的“微距”栏目将继续邀请辩圈名将新秀,与大家进行观点分享,共同思辨。同样欢迎各位读者在文章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辩论心得,告诉我们谁是你期待的采访嘉宾,“微距”栏目在这里等待大家的声音。

中学生辩论技巧(微距名家谈辩论)(10)

海淀教育共青团官方微信公众号第630期

记者:陈采薇 徐若萌

编辑:陈采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