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时间兴起来的(贴春联是我们的传统习俗)

春节一到,民间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的别称有许多,分别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时间兴起来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时间兴起来的(贴春联是我们的传统习俗)

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时间兴起来的

春节一到,民间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的别称有许多,分别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贴春联主要有以下3层意义:

1、继承传统习俗

因为春联它具有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学特征,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的风俗也就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

2、增加节日气氛

为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很多人家在贴春联的同时,还在其上方挂上一对大红灯笼,寓意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3、保平安

最早贴春联的本意,就是为了驱邪保平安。也就是向苍天祈福,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那么,大家知道,这个传统的习俗是怎么个来历吗?

其实,最早的时候,春联不叫春联,它的原型是桃符。在家门上挂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

古人曾称桃木为仙木,有镇灾避邪的作用。每当辞旧迎新之际,人们用桃木做成木板,在木板上分别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然后把它们悬挂于门首,寓意消灾避邪。

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主孟昶很有才学,他觉得在桃木上光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有些单调,便在桃木上题写了一副对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由此,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了,同时,桃符的意义也拓宽了,它不光驱鬼辟邪,而更多的是要祈福了。

后来逐渐的,由纸质的春联,逐渐代替了木质的桃符,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常用对联了。

由最早的“挂”,到如今的“贴”,这不光是一个形式的变化,还是一个寓意的拓展。

春联的兴盛据说和朱元璋有关系,有一年皇帝下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朝廷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动了春联的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开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流传到现代。

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时候贴春联比较恰当吗?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汉书·礼仪志》)

北宋时期,人们过年也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更换新桃符,所以才有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在古时候贴春联应该是正月初一。

老百姓不是有句俗话吗:“人勤春来早”。

就像现在流行的,大年初一求神拜佛都要抢第一炷香、除夕夜放鞭炮都抢先一步一样。

那时候,有人抢在除夕之前,就把对联给贴好,主要是图个吉利。

于是你也抢先,他也及早,后来竟提前了一两天,就变成民谣中所说的:“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

由民谣可以看出,后来贴春联,一般都改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个时间了。但也有在腊月三十才贴的。所以说,只要你愿意,何时贴随你意。

贴春联,是华人世界里过春节时的一个传统习俗,大家觉得这个习俗有意思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