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

“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这是郭沫若题给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诗。

1963年,张瑞芳在影片《李双双》中“天衣无缝”地扮演了个性坦率真诚、纯洁无私、坚韧爽朗又意气轩昂的李双双,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这幅字是张瑞芳一生珍藏的墨宝,也是她与爱人、电影剧作家严励墓碑上唯一的装饰。

2012年6月28日,张瑞芳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今年6月28日是她逝世十周年,记者采访了她生前多位亲朋好友,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讲述,来纪念这位影坛传奇人物,还原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

张瑞芳 祖忠人摄于1997年6月

传奇人生

“瑞芳老师可以用传奇两个字去描述,她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传奇,艺术也是一个传奇。”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说。

张瑞芳生于一个军官家庭,父亲张基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北伐军中将炮兵总指挥,并在北伐途中殉职,在北伐胜利后的公祭仪式上,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特别敬献了一幅写有“精神不死”的挽幛。尽管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优恤,但后来,张瑞芳一家人还是毅然追随共产党参加了革命,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都先后成为共产党员。

1938年12月,张瑞芳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需要,她是秘密党员,组织关系由周总理亲自单线联系。张瑞芳和周总理、邓颖超的关系深厚,他们几乎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周总理和邓大姐总是亲切地叫她“小芳”。

张瑞芳自小痴迷于话剧表演,在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时,演过田汉的话剧《南归》《获虎之夜》等,年仅十九岁就在曹禺的《日出》里挑战过角色复杂的陈白露。1937年4月,她和后来的北影厂知名导演崔嵬一起演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宣传抗日救亡。抗战开始后,她又加入著名的“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去全国各地宣传抗战,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张瑞芳首演过许多知名话剧,包括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中的聂嫈,《屈原》中的婵娟,曹禺《北京人》里的愫芳等,她还和秦怡、白杨、舒绣文并称重庆“话剧四大名旦”。曹禺将巴金的名作《家》改编为话剧,给张瑞芳量身定做了“瑞珏”一角。1956年《家》被搬上大银幕,瑞珏仍然由张瑞芳扮演,这也是她的经典银幕形象之一。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

2008年11月, 黄准(左)、张瑞芳(中)、黄宗英在华东医院大草坪 (甘泰庆摄)

新中国成立后,张瑞芳演了苏联话剧《保尔·柯察金》中的冬妮娅,轰动一时。不久后张瑞芳离开北京,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新的生活,拍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片子,比如农村片《李双双》、军事片《南征北战》等。

“天衣无缝”

张瑞芳在表演上非常认真、刻苦,要求也很严格。李双双一边切面一边和喜旺吵架的情节一气呵成,让人感觉表演既生动,又有生活气息。演得那么好,也和她常年下生活有关。

“去瑞芳老师家吃饭时,都是她先生在烧饭。但为了演好李双双,她在农村每次烧饭时都要自己来擀面、切面,不断地熟练这个动作,才能在表演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演戏上。”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演员孙渝烽想起张瑞芳曾告诫年轻后辈,演员一定要学会各项生活技能,包括炒菜、骑自行车,因为演员什么事情都可能碰到。拍戏时间紧张,不可能让你现场去练。生活里越是熟悉、认真,演戏时才能没有任何负担。

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一代老演员都把下生活看得很重,从生活里学到很多东西。后来,张瑞芳去演《泉水叮咚》时,特地去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交流,才塑造出一个可爱、可敬的陶奶奶。

朱枫记得,郭沫若给张瑞芳写过字,都是七言四句诗,一首是称赞婵娟的,一首是称赞李双双的。婵娟那幅张瑞芳一直小心收着,李双双那幅则挂在客厅墙上,可见她对这个角色的重视。

“在表演艺术上,她是中国影人的一面旗帜。在《李双双》这部电影的成功上,她居功至伟。”朱枫介绍,《李双双》获得认可后,张瑞芳写了一篇几万字的创作感想,里面包含她对人物和表演细节的深刻思考,成为当时电影学院表演系、导演系的教材。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3)

“李双双”张瑞芳与“孙喜旺”仲星火(祖忠人摄 姚蔚提供)

除了演戏,张瑞芳还参与过影片配音。比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旁白就是她配的,这个温暖、慈爱的声音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在译制好莱坞明星嘉宝主演的《瑞典女王》时,老厂长陈叙一点名要请张瑞芳来为嘉宝配音。“瑞芳老师的配音充分把握了人物特点,她声音的气质和年龄感非常适合角色,也肯下功夫。”孙渝烽记得,张瑞芳在配音时认真、谦虚,一点架子都没有。试戏时,她一直问导演陈叙一:“我这样的声音合不合适?”她还会向配音演员李梓请教配音技巧。

因为历史原因,她的艺术生命被蹉跎了许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拍了《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以及广受欢迎的《泉水叮咚》等影片。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4)

2006年重阳节,上海影协举办上影厂徐桑楚老厂长《踏遍青山人未老》新书出版活动,张瑞芳前来祝贺(葛燕萍提供)

剧团前辈

张瑞芳担任过许多职务,如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她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但她谦虚地说,“我这辈子演的戏太少了,当不起这么高的荣誉,许多比我更有才华,更值得得这个奖的人已经去世了,我只是代他们来领这个奖而已。”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5)

黄宗江与张瑞芳在和平饭店(陈平义提供)

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在成立65周年之际,正式回归武康路395号旧址,小院里首先塑起的就是张瑞芳的铜像。“瑞芳老师曾经说,无论中国电影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上影演员剧团都不能散。”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始终记着她的谆谆教诲,当初,这个小院就是张瑞芳在担任团长期间争取来的,如今剧团终于“回家”,也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告慰她,“剧团还在,而且会越来越好。”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6)

张瑞芳铜像 (佟瑞欣 提供)

当年,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们去北京录制央视“向经典致敬”节目,节目中,称剧团为“上海乃至中国电影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撑起了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听着主持人念出这样的旁白,佟瑞欣激动之余,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张瑞芳、赵丹、孙道临等一位位剧团前辈的名字,“是他们给上影演员剧团带来了这样的盛誉。上影演员剧团能在各种困难中坚持下来,瑞芳老师做出的贡献非常大。和她一起出演《李双双》的仲星火老师也说,‘瑞芳老师一说话,我们就乖乖地听。’她能有这样的威信,也因为她为大家付出了太多。”

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张瑞芳这一代人拍戏的机会不多。但在那一代人中,她又是相对幸运的,她的形象兼容性强,既可以演大家闺秀,也能演工农兵。除了《李双双》,《松花江上》《凤凰之歌》《万紫千红总是春》等电影都是她的代表作。朱枫尤为向观众推荐《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的电影,片中张瑞芳饰演一位有进步思想的女性,带领一帮小姐妹走出封建家庭,参加工作,“很多老电影随着时代推移难免会褪色,《万紫千红总是春》尽管也有时代的痕迹,但现在看起来依旧鲜活和有新意。”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7)

2006年1月16日,上海影协在和平饭店举办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荣获国家突出贡献奖”庆功联谊会,前排右起:张瑞芳、沈西林、秦怡;后排右起;黄蜀芹、吴贻弓、仲星火(祖忠人摄)

知心大姐

在性格上,张瑞芳也是一名“奇女子”。她长期担任剧团领导,威望很高,剧团里大牌明星云集,唯有她能镇得住。在剧团,张瑞芳被称作“政委”。演员们碰到问题,或是心里有疙瘩想不通,乃至调解家庭矛盾,都会去找她聊,她都能给出解决办法。

在上海文艺界,张瑞芳就像一位知心大姐,从业务上、生活上关心着许多艺术家。像张骏祥和周小燕,孙道临和王文娟,吴贻弓和张文蓉,在这些著名艺术家的爱情婚姻故事里,都有张瑞芳所牵的红线。

张瑞芳直率,有话当面直说,做得好她会夸,犯了错误,她会当面批评,有人甚至被骂到哭鼻子。在上影,大家既怕她骂又不怕她骂,因为大家知道张瑞芳是直性子,眼里容不得沙子,从来不会和稀泥,但她又从来不记恨,批评完了照样爱护你,即便被她骂,也觉得痛快和受用,因为她是在真心关心你。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8)

2008年6月15日,上海影协举办庆贺张瑞芳九十寿辰活动,谢晋、秦怡前来祝贺,这是三位最后一次登台同框(祖忠人摄)

孙道临85岁时还惦记着拍电影,跑去找张瑞芳诉苦,“为什么不让我拍了?”张瑞芳说:“你都多大年纪了,还能指挥得了千军万马?你知道现在电影有多困难?厂里有多少年轻人没有戏拍?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养身体!”一盆冷水泼下来,孙道临只好悻悻而回,一路上小声嘀咕,“今天打了个大败仗。”觉得自己说话重了,张瑞芳晚上忙给孙道临打电话,好言宽慰了他一番,第二天不放心,又打电话叫孙渝烽再去看看孙道临,“你和他好好说说,不要一门心思只想着拍戏,身体要紧。”

为了帮老艺术家找到好归宿,1997年,时任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张瑞芳提议在福寿园建“影艺苑”(现名钟灵苑),希望百年后大家还在一起,如今,那里已成为中国电影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晚年,张瑞芳又拿出全部积蓄,和亲家母顾毓青共同创办“爱晚亭”养老院。演员刘琼的夫人,以及上译厂的配音演员赵慎之等人都住在这家敬老院里,还有人还在里面找到晚年的爱情。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9)

2010年11月22日,仲星火(左一)、秦怡(左二)、于蓝(左三)探望张瑞芳(吴桂芬提供)

最后时光

“其实瑞芳老师没多少钱,张瑞芳一生没有接过一个广告,这是张瑞芳的一个原则,哪怕是再高的广告片酬,张瑞芳都不为所动,有限的工资积蓄,大多用在了公益上。秦怡老师也是,她在赈灾会上一下子拿出20万元,拦都拦不住,那几乎也是秦怡一辈子的积蓄。她们那一代老艺术家没赶上挣大钱的好时代,但她们的那种社会责任感是旁人难以企及的。”朱枫记得,张瑞芳在最后几年身体已经不好,但许多重要场合需要她作为老艺术家代表来出席、剪彩、致辞,她一直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哪怕是坐着轮椅出行。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她是在华东医院度过的。随着身体的衰竭,记忆也在逐渐消退,她开始不断重复同样的句子,渐渐也开始忘记人。

张瑞芳和秦怡同辈,感情也最为要好,秦怡一直去医院看她。有一天,她记性已经差到叫不出秦怡的名字了,但她望着秦怡说:“我叫不出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是谁。以前,许多活动、场合都要我代表,但我的身体、精力已经无能为力了。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以后要靠你了,你要来当好这个代表。”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0)

2008年6月13日,上海影协举办庆贺张瑞芳九十寿辰活动(祖忠人摄)

秦怡郑重地说,“瑞芳,你放心,只要我还能走动,我一定会做到,一定会代表好。”

这就是张瑞芳,她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乎什么都忘了,还在惦记着工作、艺术;她就像在传递接力棒,把对电影事业的未来期望传递给秦怡。她们代表的是老艺术家群体,是电影艺术的精神传承。

张瑞芳哪一年去世的(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1)

时任上海影协主席张建亚祝贺张瑞芳(祖忠人摄葛燕萍提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2009年1月,刘子枫去华东医院探望张瑞芳,相谈甚欢。孟晓蓉 摄

来源:作者:钟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