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总共经历了十六黄帝,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灭亡,总共是276年,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民主的时期,但明朝重文轻武,导致很多人说,明朝没有大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下,明朝的那些大将排名,有些可能你都没听过。

10.卢象升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1)

 卢象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宜兴(今江苏)人。卢象昇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汉族,明常州宜兴人,天启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率军犯境,京师(今北京) 。卢象升起兵勤王,后金军退走 。次年,进右参政,为防清军再次来犯,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崇祯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距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大明朝自与后金开战以来,虽多次损兵折将,但尚未有督师战死的先例,他成了在职督师阵亡第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卢象升正丁父忧,闻难奉诏,穿孝服督师,根本没有活着回来的打算。

9.袁崇焕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2)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 蓟辽 督师 。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但因其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因此只能排名最末。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最后军事屏障,如果没有他整个明朝的灭亡会加速数年甚至数十年。袁崇焕的最擅长的就是以少胜多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等著名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无一败绩。最后在魏忠贤的弹劾和皇太极的离间计下,被崇祯以叛国罪处死。

8.孙传庭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3)

孙传庭 (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年约51岁。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明崇祯十五年(1642)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7.于谦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4)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于谦由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代宗朝,于谦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称于少保。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间获得平反。现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纪念于谦的祠堂、故居。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亦称北京保卫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并将其击退的战争。

十月初一,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二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中路军五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十万人由也先带领,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攻陷白羊口后,挥师南下,进攻紫荆关。明廷得知瓦刺已向京师逼近,下令京城戒严,诏诸王遣兵入卫。八日,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十月初九日,瓦剌军在明朝叛降太监喜宁的引导下,绕小路越过山岭,攻破陷紫荆关,右副都御史孙祥战死,瓦刺军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逼近京师。明朝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京师总兵官石亨提议:"毋出师,尽闭九城门,坚壁以老之。"于谦则认为此举“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主张到背城立寨,正面迎敌。于是将二十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于谦本人和石亨、范广镇守德胜门;都督陶瑾镇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镇守朝阳门;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镇守阜城门;都指挥李瑞镇守正阳门;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待明军布阵完成后,下令“悉闭诸城门”,“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十月十一日,瓦刺军抵达北京城下;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镇这时被带到德胜门外土关。当日,明将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与瓦刺军交战,初战告捷。也先不敢贸然进攻,投降瓦刺明朝太监喜宁建议也先,以议和之名,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使明军无首而溃。于谦识破也先计策,一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刺军营进见英宗,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其他一概不闻。也先阴谋未能得逞。十三日,也先命瓦刺进攻德胜门。于谦派石亭带兵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路两旁的民房中,只派少量精骑接战,佯装败退。瓦刺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刺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指挥神机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刺军大败,也先之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刺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迎接。明军斩瓦刺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刺军合围孙镗,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刺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瓦刺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攻彰义门。于谦派武兴、王敬、王勇率军接战。明军神铳、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瓦刺的前锋。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刺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刺军追到土域。上域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止瓦刺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后,瓦刺军仓促退去。

于谦统率各路明军奋勇抗击,五天内屡次大破瓦剌军,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胞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阵亡。居庸关方面,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令墙壁结冰,经七天战斗,瓦剌军的攻势均被击退。进攻不利,部队厌战心理高涨,又闻明朝援军不断赶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日夜里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军,附近百姓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瓦剌军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百姓和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完全退出塞外,京师之围遂解。

京师保卫战明军获胜,使大明王朝度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6. 朱文正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5)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 朱元璋 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 大都督府 ”的大都督。其父是朱元璋长兄 朱兴隆 (南昌王)。

朱元璋起兵时,朱兴隆早已死亡,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元璋问:“想当什么官?”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及再定江西,镇守洪都(今南昌),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正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日等到太祖亲自率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断陈友谅粮道,友谅遂败。再派遣何文辉等讨伐未附州县。平定江西时,朱文正居功多。朱元璋还京后,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朱文正有功暂未封赏,发怒,遂失常度,任部将掠夺其下妻女。按察使李饮冰上奏朱文正骄侈觖望,朱元璋遣使责骂。朱文正惧怕,李饮冰又上奏朱文正有异心。朱元璋立即坐船到城下,召朱文正来。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说了好几次:“你打算干什么?”遂押回京城,马皇后劝解说:“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被免官软禁于桐城,没多久去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当时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5.蓝玉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6)

蓝玉(?―1393年)。身为明朝开国将领,之前多以副将身份参与很多战役,名声不是很显赫。但率军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战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官僚体系而名震天下。稳定了明朝的统治。

1388年,蓝玉率率军北伐,探知元主在捕鱼儿海,便抄近路乘夜赶到突袭,。元军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

其后,蓝玉又平定了西南、西北。 1390年,施南、反叛,蓝玉讨平忠建二宣抚司南蛮。接着,又平定都匀(今属贵州)。 1391年,蓝玉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攻取西番罕东之地。时逢月鲁帖木儿反叛,蓝玉诱捕月鲁父子,送往京城处死,又尽降其众。

但蓝玉恣意骄横、横行霸道,结局很悲惨。1393年,以谋反罪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拜蓝玉为大将军,统率十五万兵马征伐北元脱古思帖木儿。该年四月明军抵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大破北元主力部队,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脱古思帖木儿投奔蒙古旧都和林,至此,北元一蹶不振。捷报传至京城应天府,举国欢呼,朱元璋在大喜之下,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因为听到蓝玉有逼奸元妃的劣迹,改梁为“凉”。然而朱元璋仍然在其谕中,赞誉蓝玉可比汉之卫青、唐之李靖。

4.戚继光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7)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定远人,字元敬,号南塘,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出身将门,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1561年在台州大胜倭寇,次年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解除东南倭患。1567年调往北方镇守1548年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中国誉为民族英雄。1588年1月5日逝世于蓬莱故里。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向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公元1568年(隆庆二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 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公元1574年(万历二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3..常遇春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8)

明朝开国头号猛将,每战必先锋,龙湾大破陈友谅,鄱阳湖决战居功至伟;后随徐达攻占泰州、庐州,又征服江西、湖北和湖南。独自率军攻取湖州、杭州等地扫平苏州外围。作为副将率军北伐,于塔儿湾与元军相遇后,单骑杀向元军,20余蒙古骑出来迎战,攒㮶刺之却无一中,常遇春强行突至元军阵前,一矢殪其前锋,连呼“鞑子来,鞑子来”驰入元军,刀锋过处所向披靡,仿若天神,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斩获元军五万俘获无数。随徐达攻占大都后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逼走元顺帝,火烧上都。他是朱元璋手下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他从不接受投降,从内地打到大漠未遇败绩,他所向披靡无所畏惧,被世人称之为“天下奇男子”。

2.徐达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9)

徐达(1332~1385),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蒙元残暴黑暗的统治,驱逐鞑虏异族,雪洗百年耻辱,光复中华!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徐达班师回朝,朱元璋亲往龙江迎接,授予中书右丞相之职,爵封“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奉命镇守北平。洪武五年,北征沙漠;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锺山之阴。

1.王守仁

明朝时期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只能排名第九)(10)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