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出现的时期(篆字识读37爪为)

「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37):爪、为、要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36:寸、寺、封,寸寺是命脉中枢,封则为生存之道》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寸、寺、封。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爪、为、要。

109、爪

大篆出现的时期(篆字识读37爪为)(1)

读音:zhǎo,侧狡切。

《说文解字》: 丮也,覆手曰抓,象形。

用手抓持。手掌下覆时叫“爪”。

字形像一只正在抓物的人手,只是简化为三个手指,其理同“又”。后来才指人的指甲或趾甲和鸟兽的脚。

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方向朝下的“又”。

金文,基本沿袭了甲骨文形体,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手掌已下覆。

小篆,沿袭了金文的形体,隶变之后的今文字形体与之极为相似。

110、为

大篆出现的时期(篆字识读37爪为)(2)

读音:wéi,薳支切。

《说文解字》: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像也,下腹为母猴形。

猕猴,作为走兽的猕猴喜欢用爪子,正是其形象特征所在。

因为局限,许慎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随着甲骨文的被发现,“为”字实际上是一只手牵着大象的样子。在牛马被用于农耕之前,古代先民曾驯服大象为人们劳作。河南过去被称为“豫”,“豫”字从象,可知过去中原河南一带有象群繁衍。

甲骨文,一只手牵着大象的形状。经过驯服,大象为主人服务,承担如载重等繁重的体力劳动。

金文两种写法,沿袭了甲骨文形体,只是表示手的“又”变成了“爪”。

小篆,沿袭了金文的形体,“爪”移到了上边。

111、要

大篆出现的时期(篆字识读37爪为)(3)

读音:yāo,於消切。

《说文解字》: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

身躯的中段,像人用两手叉着腰的样子。 本义是“腰”。

甲骨文,像一个女子双手叉腰的样子,头部像“日”。

金文,基本沿袭了甲骨文形体,只是甲骨文上边的“日”演化为“目”,表示人的头部。

战国文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形体,但上边“头部”又演变为类似战国文字的“母”字,似特指女性。

小篆,字形变化较大,左右两只手仍在,但中间的“人”形变得柔媚妖娆,形容女子姿势的优美。(完)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识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35:及、灰、争,手是生存之本,冒险强取均为必要手段》

《篆字识读34:又、父、史,生存之本,权力欲望,公正也是相对而言 》

《篆字识读033:失、拜、掇,拜并非双手合十,掇源自缝制衣服》

《篆字识读32:捧、携、承,如果以简体上推篆形,就有可能犯错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