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抗疫护士(最美抗疫妈妈)

编者按5月8日是母亲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最美抗疫护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美抗疫护士(最美抗疫妈妈)

最美抗疫护士

编者按

5月8日是母亲节。

妈妈的世界很小,念着自己的孩子,妈妈的世界也很大,装着许多家庭和他们的孩子。面对疫情,她们是冲在一线的力量,白色的身影义无反顾,迎难而上。

她们的脸上被防护服和口罩勒出红印,累了困了,就蜷缩在角落里眯上一会儿。她们穿上防护服装,志愿奔走在每一个楼栋,汗水涔涔,却依旧爱说爱笑。

在这个特殊的母亲节,祝最美的抗疫妈妈们从战疫场上凯旋!祝天下所有妈妈,节日快乐!

1

房屋中介因疫打烊,爱心孕妈的便民服务不打烊

晨报首席记者 叶松丽

疫情期间,太平洋房屋在春申板块的6家门店都打烊了,但是该板块的高级区域总监李云的便民服务一直没打烊。她跟她的伙伴们一起,帮助周边居民买米买菜。后来,她们自己也都被封控在家,但李云和同事们依然通过网络,为大家提供最新的便民服务信息。很多小区居民并不知道,热心的李云实际上是一个已有5个月身孕的孕妈。

回忆起3月份疫情爆发时,李云还是很感概。当时,他们门店所在商圈大约在3月10日左右就开始闭环管理了,“很多同事被封控在家,真正能在外面活动的,就剩下6个人”。

“当时我就在想,与其这样待着,还不如帮居民们做点事。”李云说,因为被封控在小区里的同事反馈,由于事发突然,很多居民家里没来得及储备生活物资,“我们就决定为封控区内的居民们买买米、买买菜”。

于是,李云和5个同事建了第一个便民服务的微信群。群二维码分享出去之后,很快加群的人越来越多,李云和同事们先后建了三个便民服务的微信群,总共有600多人加入群里。

“每天居民们把需要采购的物资列表发在群里。我们把数据汇总做好表格,去菜市场就按照单子采购。然后,再按照每家的需求分好,写一个便利贴,贴在袋子上。”李云说,等物资送到小区门口后,他们就在群里通知大家去拿。

那阵子,李云和同事们每天早上开着车,奔波在周边那些还正常运营的菜市场。他们每天上午买菜送菜,下午就开始做第二天的采购计划。

后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得严峻复杂,李云和同事们也都相继被封控在家,就没办法再帮居民跑菜市场了。

李云的爱人是一位医生,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驻守在方舱医院。李云一个人在家,除了要照顾8岁的女儿,怀孕5个月的她还要为大家提供便民服务信息。这么辛苦,家人支持吗?对此,李云坦言,虽然爱人嘴上说自己多事,但行动上还是很帮忙的。“群里有居民配不到药,我把情况告诉他,他也总是努力帮我协调。”

李云表示,平日里自己工作的太平洋房屋就一直在为社区服务,会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饭、加水等服务,为片区居民打印一些资料等等。“我们跟片区居委互动也比较多,帮居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疫情期间,我们给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大家一点儿都不意外。好多居民跟我说,疫情过后要到店里来看望我,我挺感动的。”

2

长时间“见不着的妈妈”,却是女儿眼中最帅的“大白”妈妈

晨报首席记者 张益维

“我的妈妈是一名社区全科医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她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参与隔离酒店的防疫工作和日常核酸检测,经常不归家……”

在看到“谁是最美抗疫妈妈”的征集活动后,育贤小学三年级学生韩雨彤发来了这样一段留言。她说,她的妈妈——奉贤区柘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生童丽,是一名特殊的妈妈。在长达2年多的时间里,妈妈很少陪伴她玩耍、学习,是一名“见不着的妈妈”。相较于陪伴她,妈妈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是属于每一名“大白”妈妈的责任和担当……

“她已经习惯了。有时候看到我在家,还会很惊奇地问,你怎么在家?”提起对女儿的亏欠,童丽有些许苦涩。一眨眼,她又有快2个月的时间,没有照顾过自己的女儿了。

童丽是奉贤区柘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全科医生。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童丽和战友们组成轮岗小组,交替至隔离酒店驻点,为隔离酒店人员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和医疗保障,其他时间则继续担任社区医院全科医生。

一年中,童丽有近半年的时间在闭环管理中度过。2年多来,女儿在家人和老师的照顾下,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适应了上网课,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一名有独立主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

今年3月,上海出现本土疫情,童丽所工作的隔离酒店异常忙碌。3月26日,童丽再次以全科医生的身份入驻隔离酒店,一呆就是近1个月。

4月23日,从隔离酒店返回家中的童丽本以为能够花点时间陪陪近1个月未见的女儿,和女儿一起上上网课。谁知,疫情让她不得不先将小家放在一边,无缝投入到核酸筛查的队列之中。

“有一天,她突然指着新闻中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问我,你们上班时也穿着这个(防护服)吗?我说‘是呀’。她对我说,你们穿这身衣服很帅。”这句女儿不经意间说的话,一直被童丽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她愿意做女儿心中最帅的那个“大白”妈妈。

3

两次送女儿到战疫一线的妈妈:“你守护大家,我来守护你的家”

晨报首席记者 张益维

4月1日,在志愿者岗位上连续工作了近10个小时的赵夏丽,望着被汗浸透粘黏在手上的手套,突然低声嘀咕了一句:“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女儿的手到了晚上都被汗泡皱了。”

赵夏丽今年68岁,是一名退休党员。她的女儿朱颖,是上海市中医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长。自3月底女儿仓促回家收拾了一趟行李,赵夏丽再也没见到过自己的女儿。她只知道,女儿在最前线的地方,忙得连回她几句信息的时间都没有。

赵夏丽依然清楚记得,2020年春节,她第一次得知女儿要去武汉时的心情。

“我可能拖了她的后腿,不然她大年三十那天就出发了。”2020年农历新年,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和许多医护人员一样,赵夏丽的女儿朱颖,接到了医院将组织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通知。回到家后,朱颖将此事告诉了赵夏丽。作为母亲,一向支持女儿工作的赵夏丽,难得沉默了一瞬:“我一愣,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朱颖多少明白了赵夏丽的意思。陪着妈妈过完了春节,2月14日,此前一声不响的朱颖告诉赵夏丽,她马上就要出发了。

“前后也就2个小时。”彼时的匆忙让赵夏丽记忆犹新。

从得知女儿要出发,到女儿踏上前往雷鸣山医院的航班,前后不过2个小时的时间,赵夏丽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匆匆将女儿送上了飞机。

今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突袭上海,朱颖的工作由此变得异常繁忙。为了帮助女儿减轻压力,赵夏丽来到女儿家帮忙照顾外孙女。

3月31日,一直在医院的朱颖,回家来收拾东西。这次去医院,她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回来了。“这次又是2个小时不到,她就走了。”赵夏丽说。

送走女儿后没多久,浦西进入封控管理,女儿所居住的梅川路141弄小区,向小区居民招募志愿者。

赵夏丽心里琢磨,像女儿这样的年轻人,应该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忙。她也是共产党员,不如帮女儿在她的小区里做志愿者。

“我对女儿说,我是党员,回自己小区也是要做志愿者的。这一次,我就战斗在女儿的小区,为女儿做贡献了。”牵肠挂肚的惦念说不出口,同穿“大白”防护服战斗的那一刻,母女间的心以另一种形式连在了一起。

4

奔波在社区战疫一线,67岁的她温暖且从容

晨报记者 佟继萍

67岁的李琳是一位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在疫情来临时就报名担任了小区志愿者,为康健街道康沁苑小区一栋楼30户居民的防疫抗疫奔波着。在小区居民看来,她是整栋楼最热心的志愿者,永远自带光芒。

李琳从工作单位退休后仍然将党员的先锋作用牢记在心,一直都是社区志愿者。在抗疫最紧张的时候,她无惧风雨无惧危险,在居委书记领导下,与一众志愿者一起担负起核酸检测相关工作,冲在一线,分发采检试管,维护秩序……

4月29日早上8点多,李琳照例通过微信提醒租客小姑娘小孙“早上要做核酸”。

“今天凌晨4点多,我发病了,不能下楼了。”短短几个字的回复让李琳瞬间心疼起来。

原来,小孙2017年第一次发病,她以为是腰间盘突出,一直没在意。后来,走路平地摔跤,走一步像针刺一样,这才去医院检查。

2019年在华山医院确诊“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基因自带的疾病,工作强度大、天气潮湿的时候容易诱发,发起病来疼痛难忍,无法动弹。

她了解到这个小姑娘是太平洋房屋田林东路三店店长,叫孙洁琼。疫情爆发之初,孙洁琼就带领着自己团队的十多个小年轻,义务为小区居民跑腿买菜、打印,解决了很多居民需求。

“一定是前面跑腿太累了,赶上下雨天,又发病了。”知道小孙病了,李琳连忙问“需要为你做什么”?

当时,正好赶上小孙的同事给她炖了鸡汤,放在小区大门口,李琳立即叮嘱物业第一时间送到单元楼,然后接力将鸡汤送到小孙房门口,敲门提醒:“小孙,你的鸡汤到了,还是热的,抓紧喝。”

小孙租的房子是一套复式房的上面一间,需要爬一层楼梯,看着李阿姨和志愿者们每天将整箱的物资搬到屋门口,小孙切切实实体会到了邻里真情。

除了平时为楼栋居民分发抗疫物资、生活物资,送配药等也是李琳的日常工作。不管工作多么辛苦,李琳总是笑声朗朗,用阳光的心态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在她看来,有千千万万个像她这样的普通人都在为上海而战,战胜疫情的曙光就在眼前!

5

“小跟班”当起了“大白”,她其实一直是妈妈的“手”

晨报首席记者 叶松丽

在宝山区大华枫庭丽苑小区,有个楼组长每次为居民服务,身边总会带着她的女儿。这些年来,大家与这对形影不离的母女已非常熟悉,却并不知道女儿实际上是妈妈王颖的“手”。

“妈妈是我的榜样,她用一只手,服务两栋楼,其实我做志愿者,想得最多的还是帮我妈妈。”女儿小陈说,在她眼里,她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美的妈妈。

虽然那时小陈还小,正上幼儿园大班,但小陈永远忘不了那个周末。外婆打来电话,说妈妈出了工伤事故,正在医院里抢救。慌乱中,她跟着爸爸一起往医院跑。

“我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大人们也没有跟我讲什么,我以为妈妈就跟生病住院一样,好了就回家。”小陈说,妈妈回到家里好长时间,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变得沉默寡言。

“有一天晚上,我爸爸去帮助妈妈,我在一旁突然看见妈妈的一只手没了!我当时很恐惧,悲伤的眼泪涌上来,我就躲到房间里失声痛哭。”

对妈妈残肢的恐惧感消失后,小陈就慢慢学会更用心地去爱妈妈。每次妈妈去超市,她都会主动跟着,帮妈妈拎菜,拎油,以及拎妈妈买的各种日常用品。

“大概是十多年前吧,当时的居委书记跟我说,你还年轻,不能这么消沉过一辈子,要找点事情做做,让自己振作起来。”那位好心的居委书记告诉王颖,大场镇正在招聘残联工作人员,建议她去报名试一试。

就这样,王颖到镇残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有一天,我们小区居委书记跟我说,有一栋楼的楼组长搬家了,需要找一位有责任心的居民接手。就这样,我开始兼职做这栋楼的楼组长。”王颖说,后来另一栋楼的楼组长阿姨腰椎也不好,她就帮着一起做了。实际上,她做了两栋楼的楼组长。

“我因为从小就跟着妈妈,帮她拿这样拿那样,我是她的手嘛!所以,妈妈一出门办事,我都会跟着。你说我有多高尚,从小就想着要给居民办多少事,这个不存在。我那时候还很小,大脑里想不透那么多事。我跟着妈妈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妈妈做事。”小陈坦率地说。

于是,在这两栋楼的楼道里,居民们会常常看到,王颖带着女儿,女儿手里提着马夹袋。王颖敲门,跟居民们沟通,女儿在一旁递上表格,递上笔。

今年3月,居委会为了加大楼道的防控力度,每栋楼除了楼组长,还要配一名志愿者。作为“妈妈的手”的小陈,就很自然地穿上了防护服,成了楼里的“大白”,每天跟着妈妈一起,为两栋楼的居民服务。

6

驻守在外已超两个月,三年级女儿写文章记录“抗疫”妈妈

见习记者 姚沁艺

“我与妈妈视频聊天时,发现她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子以及因缺少睡眠而产生的大大黑眼圈,我想那就是妈妈最美的面容……”郑羚是松江区洞泾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办公室主任,也是两个女儿——“晶晶”和“冰冰”(均为小名)的妈妈。最近,上三年级的大女儿晶晶为妈妈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走之前穿的还是羽绒服,现在都穿短袖了。”看着自己走之前给两个女儿拍的照片,再看看这几天老公发来的女儿们的“新鲜照片”,郑羚有感而发。

3月6日,松江区洞泾镇平阳居民区润景苑大二期进入闭环管理。当天早上6点,郑羚提着匆匆收拾的简单行装,离开了家,成为第一个到岗的城管队员。

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她要一个个打电话通知还在家中的队员们到岗,又要保障到岗队员的吃住问题、协调联系具体分工任 务,一切安排妥当后,一支48人的洞泾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应急保障志愿队伍到闭环小区进驻保障。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抗疫要比预想得战线更长、任务更重。发放物资、核酸检测、运送快递、协助商贸公司24小时驻守公寓点位、组织老年人接种疫苗……每天的工作任务都在变化,工作点位越来越多,进驻单位的队员也不断增加。

“队员们看我,应该就像是‘大姐姐’吧。”为了保证好队伍的战斗力量,郑羚对在中队待命的队员按需分配志愿任务,轮班上岗。

每次志愿任务的队员出发前,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凌晨一二点,郑羚都会等在门口,为大家准备好防疫需要的物资装备,把单位里的队员送出去,等返岗的队员安全归来,这才会去休息。

连轴转的抗疫工作,让郑羚只有在难得的空闲时间,才能和两个女儿视频通话。“每次打开视频,她们就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我每次的回答都说,马上回来了,很快的。”

虽然想念妈妈,但女儿们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郑羚。“现在我不在家,她们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头发自己梳,自己穿衣、洗漱自己来,孩子爸爸说除了烧饭不会,其他都行。”

小女儿“冰冰”才上大班,但是看到视频里,妈妈被口罩带子勒花的脸,以及为了缓解头痛而自己刮痧的痕迹,还是会用自己的方式送上安慰。

大女儿“晶晶”,则在文章里表达了她的期盼:“我深信在妈妈和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和医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会很快战胜这次疫情。”

7

驻守派出所战疫一个多月,7岁女儿教会了外婆如何用微信……

晨报记者 陈 泉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硬仗,“双警”家庭接到任务后,李淳捷和丈夫两人双双离开“小家”,奔赴一线,住进单位,而一年级的女儿只能“丢给”外公外婆照顾。

作为母亲,李淳捷最牵挂的始终是在外婆家上网课的一年级女儿。令她忧心的是,女儿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学习习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让她欣慰的是,女儿又似乎长大了,不但自己很快学会了语音、视频、截图这些功能,还反过来教外婆怎么用微信,怎么把抗原测试的照片发在楼栋群里。

李淳婕是宝山公安分局盛桥派出所综合保障组警长,今年3月底,她住进了单位,负责派出所里的一切后勤事务。

和李淳捷一样,她老公也是一位民警,同样离家驻守岗位一个月有余。

整理各类邮件、通知,回复12345工单,为居民线上开具各类证明,在单位里消杀,整理分配物资……除了在派出所里的工作,李淳捷还要到各个小区,帮助医生、居委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几乎处于“7×24”小时待命状态。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都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李淳捷说,在她入驻单位之前,把一年级的女儿送去了爸妈家,托两位老人帮忙照顾。

在女儿上学之前,李淳捷几乎没让女儿玩过手机,但在把女儿送去妈妈家以后,课后作业、朗读录音都需要用手机拍照上传,这让李淳捷和两位老人都感到有些束手无策。

“没两天吧,她就把微信玩得很溜。”李淳捷说,语音、视频、截图这些功能女儿很快就学会使用了,而且让她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女儿还会反过来教外婆怎么用微信。

因为没法辅导女儿写作业,李淳捷和老师说明了家里的情况,老师也表示理解,有一次,女儿上网课的时候,老师还专门说到了这件事。

“老师说,我和她爸爸都在外面抗疫,很辛苦,她听了以后可能有点感触吧,后来打电话的时候就会和我说‘妈妈我想你了’。”

还有一次,女儿上网课要求做手工卡片,她做完以后还拍照发给了李淳捷,卡片上写着歪歪扭扭的汉字,夹杂着几个拼音,组成了一段女儿想说的话:“上海必胜,坚持就是胜利。妈妈,我知道您上班辛苦,不能回来陪我,我想说妈妈我爱您,妈妈辛苦了。”

看见女儿的成长,李淳捷说她很感动,也很欣慰,“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战胜疫情,所有人都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

8

女儿的平衡车,成了妈妈派送物资的“风火轮”

见习记者 姚沁艺

手拿物资,脚踩平衡车,在楼栋间飞快穿梭……3月底以来,普陀区万里街道愉景华庭小区的志愿者蒋怡静,就这样将数不清的物资送到小区居民家门口。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她脚下的平衡车,原本是7岁女儿清清(小名)的玩具。

今年3月底,家住愉景华庭小区的“80后”医药行业工作者蒋怡静,通过“先锋上海”双报到,加入了小区的党员志愿者团队。维护核酸检测秩序、发放抗原试剂……基本上每个岗位,她都干过。不过,在小区居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蒋怡静脚踩平衡车送物资的形象。

平衡车原本是7岁女儿清清的玩具。蒋怡静说,用平衡车送货,比步行的效率翻了好几倍,“我最多一次拿了8大包东西,可以送3到4个门栋。”

前不久一天早晨,蒋怡静急着帮居民拿东西,骑平衡车比较急,正好路面上有个小凹陷,“一下子失衡,然后就摔下去了。”

因为摔得猝不及防,志愿者小伙伴们反应过来想去搀扶她时,蒋怡静已经自己站起来了。“站起来后,就继续骑着平衡车送物资了。后来找地方坐下来,发现两个膝盖好疼,我就把牛仔裤往上撩,一看皮蹭破了。”

当天中午,蒋怡静所在的保供组来了新的任务,她顾不上膝盖受伤,先跑去发物资。“到了4点多的时候,有点空闲,我觉得脚好痛,就坐下来看了一下,发现大脚趾周围一圈全是淤血。”

受了伤,蒋怡静一开始也没和女儿说。“女儿有时候会撒娇,‘妈妈你抱抱我’,一下子跳到我身上来,我只好说,这两天妈妈脚不舒服。”

“你怎么这么不当心呢?”面对清清的“灵魂疑问”,蒋怡静只好解释说自己有点着急的事,“我女儿就说你以后骑车一定要当心。最近,我骑平衡车出门,她一直会说你慢一点。其实只要回到家里,看到她,我就觉得不那么疼、那么累了,反正看到女儿就是心里暖暖的。”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叶松丽/张益维/佟继萍/姚沁艺/陈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