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明白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要明白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1)

鲁迅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无论是哭声、笑声、吵闹声;无论是遇见、离别、再重逢。

于他人而言,只是噪音或零乱的画面。

因为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所以你不可能会懂我,我也没办法去理解你。

深以为然。

《奇葩说》中,一位以语言毒辣而出名的辩论选手,曾受到过网友“铺天盖地”的攻击。

她曾试图按照网友们的“提议”改变自己,却收效甚微。

最后一场辩论赛,她表现失利面临淘汰,在退场前她终于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犀利,你说我尖酸;我温柔,你说我失去锋芒;我讲段子,你说我综艺化;我说真事,你说失去了自我。”

她悲伤道:“我终于可以好好地崩溃了。”

导师高晓松劝慰道:“我理解你,但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

旁边的蔡康永马上打断了他:“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能跟痛苦中的人讲,你那个不痛我这个才痛。”

有些伤痕,划在手上,愈合后就成了往事。有些伤痕,划在心上,哪怕划得很轻,也会留驻于心。

我要明白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2)

痛苦没有比较级,这世上,也没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

不要轻易去评判别人的悲伤,因为不了解真相;

不要随意去指责他人的过错,因为不清楚过往。

一些所谓的意见与建议,就像广袤大地上的土块、砂砾。

于我们而言,是混凝土,能撑起万丈高楼;

于他人而言,却是泥沼,使人万劫而不复。

1 知人不评人,才是最大的善良

这个时代,每个人头顶有着他的风霜雨雪,不要随意打扰别人的幸福。

前段时间,一段名为“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毕业后当保安”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不少网友更是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大加指责:

“这种人真是浪费教育资源!”

“父母花费多少精力培养你,你对得起父母么?”

“太给学生物的,丢人了。”

……

殊不知,男子之所以选择回家当保安,是因为父亲突然病重。

为了更好的照料双亲,他选择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回到家乡发一份热。

针不扎在自己身上,就永远不知道会有多痛;事没落在自己头上,总能轻易的口吐狂言。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

不是一句“为你好”,就可以当一个大善人;也不是一句“我都懂”,就真的成为了无所不知的“先知”。

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的所知所见也不会完全相同。

面对这些不同见解,我们可以不认同,但至少应该做到尊重。

不假思索甚至抱有恶意胡乱揣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与其说一些只会感动自己的话,不如闭上嘴巴,释放出一丝善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难处,尝试着理解别人的经历和处境,把视野放宽一点,包容扩大一点,就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要知道,知人不评人,才是最大的善良。

生命是一个回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现在给予的理解、懂得、尊重,未来一定会得到幸福、快乐、轻松。

2 最大的教养,是不随意开口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普通的菜场中,收租人与摊贩起了争执。

碰巧瞧见这一幕的年轻人将画面录下来传到了网上,并配上了自以为的一段文字。

网友们开始为摊贩鸣不平、谩骂收租人,面对一句句的“去死”,收租人只说了句“一切照旧,一如往常”。

后来,有人专门找到这个菜场,拍摄老板娘种种“冷漠无情”的视频。

但事实上,在镜头没有拍到的地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抢商贩钱”,其实是老板娘在把多给的租金退回去;

“与摊贩争执”,是告诫摊贩不要在秤上动手脚;

“把商贩赶出去”,原来是好心把生病的摊贩带去按摩;

“抢菜”,只不过是想买走商贩们卖不掉的剩菜……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去知道。

在他们选择相信自己第一眼所看到的情况时,他们已经将真相拒之门外。

或许真相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在他们心中,凡是与之不同的,都是错的。

但白的反面不一定是黑,正的反面也不一定是恶,世界万物皆有多面。

眼见都不一定为实,何况人生本来就生而不同,我们所见所闻、所知所想皆有差异。

随意的开口,堵住的不仅是真相,还会有自己的退路。

所以,请不仅凭一面之词就无所顾忌地开口,因为不了解真相的评判,只会显露我们的无知。

3 与其感同身受,不如无声陪伴

都说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而最好的安慰,则是无声的陪伴。

《欢乐颂》里的安迪,一个外表强硬内心柔弱的女人,曾遇到过两个男人。

老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在知晓安迪的心理问题后,成为了“心理咨询师”。

每当安迪状态不好时,他便“安慰”安迪“这个病可以治好”、“我懂”、“我理解的”……

久而久之,安迪越来越觉得自己真的有病,逐渐变得脆弱。

最后,安迪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离开了老魏。

这个男人,摆着“知心大叔”的面孔,却站在“上帝”的位置。

因为知道你的过去,所以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懂你;因为懂你,便若无其事的去揭开你的伤疤。

这样的“感同身受”,不要也罢。

而小包总的出现,是个意外。

安迪的“病症”在小包总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安迪出差,小包总就安排好一切“偶遇”;安迪难过了,他就带她去看风景……

他从不试图去“了解”安迪的过去,而是用自己的方法陪伴着安迪。

最舒服的相处方式,不是感同身受,而是“我陪着你”;最动听的话语,也不是“我懂你”,而是“有我在”。

就像那句话所说,即使我们终究无法感同身受,但能在痛苦的时候不孤独,就足够了。

这世上,或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我们的善良,总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明亮温暖一些。

往后余生,愿你守好自己的口,怀揣柔软的心,不评判别人的人生,不打扰别人的幸福,与人为善,欢喜自在。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

编发:邬晓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