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四大雅趣(古人笔下的雅趣秋日)

来源:【中国食品报】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文人四大雅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人四大雅趣(古人笔下的雅趣秋日)

文人四大雅趣

来源:【中国食品报】

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秋色在万物之间弥漫开来,仿佛是挥洒在天地间的一幅幅唯美画卷。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时秋高气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只有在这个季节,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为慷慨的色彩馈赠。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收获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黄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满目黄花新泛酒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怒放之时,秋高气爽,饮茶赏菊,在古人眼中也是远离世俗的一件雅事。

秋菊自古被视为“候时之草”,历代宫廷、文人乃至普通百姓都将赏菊作为秋日必备的雅趣活动而追捧。

赏秋菊的风俗在唐代时颇为流行,到了两宋时一度达到顶峰。两宋时,不仅培育出了愈来愈多的菊花品种,而且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也促使宋人的审美趣味变得更加多元。那时,人们通常会在赏菊时采摘些菊花带回家,然后将其摆放出不同的形态,与屋内陈设相互辉映,颇有雅趣。

宫廷赏菊规模盛大,遍地繁华;而文人墨客则赏菊吟诗,乃为风雅。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了宫中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描写了民间赏菊:“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到了明清时期,市井酒肆茶馆为了招揽生意,将菊花堆成山状,以吸引顾客。《燕京岁时记》载其景,“于街巷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清代赏菊更是成为宫廷秋天活动必备的项目。1738年,宫廷画家陈枚按月份绘制了一组乾隆帝的嫔妃们深宫生活的画,这便是《月曼清游图册》。其中,在九月“重阳赏菊”画中,庭院内盆景菊花争相斗艳,六七个衣着华丽的嫔妃时而攀谈、时而细致地观赏着一株黄菊。画家不仅将纤瘦飘逸的嫔妃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楼台房屋写实地描绘出来,使观者充分体会到富贵雅致的宫廷情趣。

而菊花更是与酒联系在一起,后来成了文人风骨的象征。究其原因,多半是东晋陶渊明曾写过不少关于菊与酒的诗文,提倡秋天必须要有菊有酒相伴。那是某一年秋日,陶渊明独自一人静坐赏菊,周围秋色正浓,秋花争放……百无聊赖之际,忽见一袭白衣渐渐由远及近,手里提着酒壶,称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他来送酒。听说是那个一直给自己送酒送米的王弘,陶公也不多说。既然有酒,还等什么?开怀痛饮,尽醉而归。

从此,“白衣送酒”的典故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唐代皇甫冉感叹“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元代卢挚唏嘘“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秋天的菊花不但可赏,而且可食。元代笔记小说《琅嬛记》里有食菊升仙的传说:武林人曹子虚,因仰慕陶渊明,以元亮为字,雅好种菊,至秋无种不备。一日早起,见大黄菊心生一红子,渐大,三日竟长成樱桃般大小,邻家女周少夫竟然摘了吃下去,吃完便乘风而去,飞升成仙了。

此事现在听来自然荒诞不经,但也可以看出菊花的食药价值向来为人所称誉。百花凋零后,菊花独迎凉风盛开,体格香净润泽,似凝聚天地灵气,成阴阳之精蕊。古人也因此对食菊、饮菊诸事寄予了延年益寿的祈望,其中喝菊花酒当是第一件。

酿制菊花酒,需采九月刚盛开的菊花,等待一整年的时间。《西京杂记》曰:“菊花舒时,并菜茎叶,杂黍米酿之,制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头一年就开始酿第二年喝的酒。古人认为,菊花酒有保健作用,所以逢时必饮,以祛灾祈福。

自魏晋以来,饮菊花酒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唐代李适之曾写道:“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而诗仙李白,采黄花入酒意犹未尽,第二天还要上龙山继续饮酒:“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诗人喝得兴高采烈,哪里是真的同情菊花呢?不过戏谑之语,而其中一股活泼得意之情,分明怜惜的还是自己。

听秋喝茶正当时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从寒露节气往后,肃杀之气日渐浓重。

此时,古代的雅士们喜欢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听秋喝茶。用心去品手中的茶,耳边只剩下秋的声音,静谧而舒心。

秋茶香气浓郁,古人认为秋茶不但好喝,而且能降火去秋燥。唐代诗人许浑就说:“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秋天的茶鲜叶经过露水滋润很是细嫩,做出来的秋茶滋味,就如同秋菊历经秋霜洗礼,口味甘润。

通常认为,喝秋茶的习俗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在唐代以前,关于秋茶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那时茶农只采春茶,秋冬茶一概留养的缘故。

汉武帝时期,可以见到“荈”字,而这个字的意思是“采摘较晚的茶”——有人认为就是指秋茶。

到了西晋时期,第一篇“茶叶专题文章”出现——杜育的《荈赋》。《荈赋》中第一次写到种茶的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用器为陶瓷,以及茶汤特点等。作者和朋友在初秋时节,趁着农事稍闲之时上山游玩,看到满山布满茶树,便即兴采摘起来。这个时候的秋茶采摘可以理解为农闲时的娱乐活动,并无他意。

唐代茶圣陆羽独尊春茶,但并不意味着秋茶就销声匿迹了。

唐代诗人张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道:“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虽无法窥见秋茶的全貌,但也能得知民间有喝秋茶的习惯。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既嗜茶,也善于烹茶、品茶,对茶事也颇有研究,是陆羽的好友。他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陆羽从家乡竟陵来到苕溪以后,与皎然结为忘年交。农历九月,正值菊花盛开之时,他人把酒赏菊,而皎然与陆羽在院中则将菊花摘下做成秋茶共饮。

在当时,主流的饮茶方式是煎煮,而且还会放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调味品。在今天的江西修水有一种菊花茶,至今还保留着部分唐代茶文化遗风,通过这种茶可一窥唐代的饮茶风尚。

秋茶真正的普及应该是在宋代,南宋诗人陆游很爱喝茶,甚至自比茶圣陆羽。正是在他的诗句中,秋茶再次现身了。

“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这句诗来自陆游诗作《初到荣州》。在另几首诗中,则直接写到“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不同于《荈赋》中郊游时的娱乐性,此时的秋茶显然已经进入了正常销售领域了。

明清时期,大量笔记记载人们采秋茶之事。尤其是清代,很多对茶有研究的文人雅士,对秋茶提出了采养结合的问题,认为秋茶不宜过多的采摘。如清初王草堂在《茶说》中写道:“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

西风起兮秋鱼鲜

“西风起,秋鱼肥”,秋天的鱼儿开始为过冬储备脂肪,因此肉质格外鲜嫩。如此佳味,引得无数文人为之折腰。

《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家里的莼菜羹、鲈鱼脍太好吃了,又何必非要跑到外地做个不自由的官呢?

能成为辞官借口的“鲈鱼脍”到底有多好吃?南宋诗人范成大说:“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同一时期的杨万里说:“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

脍就是细切的肉。北魏《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名菜“金齑玉脍”,其实是生鱼片蘸着调料吃,上佳之选就是鲈鱼脍。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色香味俱全。连隋炀帝都赞一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要吃到最好的鲈鱼,就得等秋天。春天鲈鱼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下卵,夏天回溯进入淡水生长,等到了秋天,经过一番历练的鲈鱼肥美丰腴、柔白如雪、肉质坚实,吃起来不仅鲜嫩清香,还营养滋补。

“秋风且食鲈鱼美”,潇洒辞官不留身后名的张翰可能没想到,无意间带货鲈鱼,倒成了人生高光时刻。

除了鲈鱼,鲥鱼也是古人秋日餐桌上的美馔。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说,宫廷在中元节过后,就要大吃鲥鱼。鲥鱼有多好吃呢?北宋梅尧臣写它“甘肥不入罟师口”,意思是说鲥鱼肉质肥腴鲜美,不过再好吃,渔夫也是不吃它的,因为要拿它卖个好价钱。据记载,鲥鱼物美价不廉,一尾要价上千钱,但它却值得让老饕们情愿破费。北宋郑獬《江上》诗云:“芦叶萧萧江上秋,鲥鱼清酒解消忧。”秋有收获之喜悦,亦存萧瑟之忧愁,何以解忧?郑獬分享了他的秘方——鲥鱼搭配清酒,鱼肉沾舌香嫩,琼浆入喉柔甜,像这样吃一顿不痛快,那索性就吃上两顿。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10月07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