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遗址中的河道(走读元大都城垣遗址)

秋风起,天渐凉,海淀图书馆北馆本周五馆外活动的内容是走读元大都城垣遗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元大都遗址中的河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元大都遗址中的河道(走读元大都城垣遗址)

元大都遗址中的河道

秋风起,天渐凉,海淀图书馆北馆本周五馆外活动的内容是走读元大都城垣遗址。

活动集合地点选在元大都城垣遗址"散落的铜钱"雕塑前,通过元代城垣交易中散落在地的几个铜钱,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经济繁荣下交易兴盛的景象。

从拉着妈妈手的娃娃到拄着拐杖78岁的大妈,浩浩荡荡的读者队伍行走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听民俗专家勾超老师讲述元大都古城史话。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把蒙古国改为元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的朝代。

到忽必烈执政第九年的元至正九年(1272年)就是距今正好750年前,北京城正式命名为大都。我们今天站立的地方,就是1272年建立的元大都遗址。”勾老师的开场白带领老少读者们穿越回几百年前。

“咱们所在的起点,叫健德门,是元大都北城的城门。”据勾老师介绍,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在北城垣上设了两个城门,其中西北面的叫健德门,取意于《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城门是元朝出征北上的必经之路。

我乘坐地铁时经常经过的健德门,原来有这么励志的涵义!

健德门成为元帝每年夏天回蒙古草原避暑的必经之路。勾老师由此讲到“双都巡幸”的来历。

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正式在燕京设立都城,并改名为“中都”,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把在燕京设立的“中都”地位提升称为“大都”。当时在草原上有另一个政治中心为开平府,称为“上都”。这种两都并立,是元代政治统治的特点之一。

每年春天,元帝携同后妃,诸多贵族及大小官吏人等,从大都前往上都度夏,秋后再从上都返回大都过冬。年复一年,从无例外,形成了“双都巡幸”的习俗。

我们站在景区内“双都巡幸”浮雕墙前,仿佛看到元帝春秋往返、百官迎送的场面,使人们在了解元帝国强盛的同时,了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征,以及大都和上都并重的政治统治特点。

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历史,更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勾老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讲述的是元大都历史历史地理学。

↑树林背后的土墩就是元城墙。

我在听讲时经常需要闭上一会眼睛,在脑海中搜索他所说的东南西北的方向:太阳宫桥向南、西土城北边、东土城路、和平里北街、柳芳北街、光熙门地铁站......不熟悉北京的人,还真是搞不清方向呢。

今天的走读课还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人,他是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规划者,叫刘秉忠。

我追随着读者队伍快速前行的脚步,一路走一路拍摄,感受着眼前的景物和脚下的大地所承载的丰富厚重的又十分鲜活的历史。

尽管我们只能看到岁月留下的元大都城垣遗址,但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