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还是四川吗(重庆与四川为何要)

巴蜀本是一家,但在1997年,重庆却在邓公的大力推行之下,最终从四川分离出去,成为了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为什么邓公会做出这样的决定?25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你就会明白邓公有多高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重庆还是四川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重庆还是四川吗(重庆与四川为何要)

重庆还是四川吗

前言

巴蜀本是一家,但在1997年,重庆却在邓公的大力推行之下,最终从四川分离出去,成为了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为什么邓公会做出这样的决定?25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你就会明白邓公有多高明。

巴蜀一家亲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巴蜀之地”的说法,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将巴蜀两国吞并建立巴蜀两郡以后,巴蜀两地就开始逐渐融合,发展到今日,两地不仅地理相近,文化与习俗乃至口音都十分相近,可以说是不分你我。

直到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政府为了战略需要迁都重庆,才将重庆从四川独立了出来,作为临时首都使用。

而在这段时期,大批机关,学校,企业移居重庆,导致重庆人口迅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工商业没过多久就远远超过了四川当时的省会成都。

1949年,解放军解放重庆以后,并没有把这里沿用为我国解放后的首都,而最终选择了在北京定都,但重庆的地位,却并没有因此下降太多,考虑到重庆这座城市的战略意义,中央经过商议后决定,把这里设为西南军政委会的驻扎地,于是在这段时间,重庆短暂地成为了我国的直辖市,直到1954年才被解除。

从1953年开始,中央就把重庆视为了重点发展对象,根据重庆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将与重庆接壤的县城划分过去,到1997年,重庆正式被划分为直辖市的时候,占地面积已达8.24万平方公里,人口则已经达到3042万。

而与之相邻的四川,面积有48.6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仅有8429万。

在中央有意的扶持下,重庆的人口规模不断提升,但可惜的是,经济的发展却远远没有达到中央预期的效果。

中央渐渐意识到,重庆的发展仍然受制众多,绝大多数的经济和资源都被倾斜于成都,这毫无疑问严重限制了重庆的可能性。

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启。

三峡水利

这个规模巨大的开发工程实际上最早是30年代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但是当时由于规模巨大,技术有限,所以最终并未落到实处。而之后的数十年里,我国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频繁陷入战火,就导致这个工程后来也一直都没有被付诸行动。

直到50年代,中央才重新考虑开启这个巨大的项目,而这个项目从前前后后的考察与研究,到正式实施,中间又花费了40年的功夫。

三峡大坝建设计划的推行,势必伴随着土地的重新规划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为了如何保证这些举措能够顺利实施下去,中央在那段时间可谓是煞费苦心。

据统计,三峡大坝建设计划中,被淹没城市需要重新安置的人口多达113万,而对于到底要如何安置这样庞大的一批人口,中央展开了一段激烈的讨论。

而当时中央最初的设想,是把三峡地区附近的城市集合起来,以河北宜昌为省会,建立一个全新的省级行政区,被称为三峡省,来安顿这113万人。

这个三峡省占地面积大概八万平方公里,人口1760万左右,不考虑直辖市这种特殊行政区,这几乎是我国最小的一个省了。

也正因此,它的存在意义总让人感觉有些鸡肋,而且它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内核非常薄弱,很明显并没有独自消化这113万人的安置群众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让这个方案成立,在这个三峡省之中,就必须至少要有一个,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完善,并且地理位置合适,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重点城市作为支撑,三峡省才有资格妥善安置这样庞大一批人口。

毫无疑问,三峡省内部那些城市没有一个符合这样苛刻的条件。

于是乎,中央就把目光看向了重庆。

不光是经济体量,工业能力,还是地理位置,重庆都可以说是最合适的选择。

而有了重庆这样一个具备经济优势和工业基础的重点城市,三峡省也必然会更有机会在建立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

1985年,邓小平结束了在南方大亚湾核电站的签字仪式,和三峡工程小组组长李鹏进行了一场谈话。

在这场谈话里,邓小平创举性地提出,要不干脆把四川分成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一分为二

这还是这么多年来首次有人提出应该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而这个想法,也在一时间得到了中央很多人的响应。

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能够这么快让这么多人大力支持,背后其实有着很多的时代因素,而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四川的行政区域实在太大了,

当时四川的行政区共计57万平方公里,23个地级行政区和221个县级行政区,

可以说是我国当时拥有县级以上行政区最多的一个省。

作为一个单独的省份,人口总量也非常可怕,算上重庆的3000万人,共计大概1.1亿,相当于当时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人口总和,这也确实有点离谱了,就连身为我国当时的经济特区以及沿海重点发展城市所在地的广东,也才不过7000多万人。

过于庞大的行政区域对四川自己来说也并非好事,它意味着巨大的管理难度,而且有限的资源聚集在一小块的核心区,就好像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中央一直有心着重发展重庆经济,可惜没有找到好的方案,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遇到这样一个恰到好处的方案,毫无疑问,川渝分家已经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重庆虽然占地仅有8.2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已经达到了3000万的峰值,而这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空间已经接近饱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供外商投资的空间,重庆急需谋求向外发展。

而偏偏重庆在四川内部的重要性,又远远不及省会成都,因此很难让企业家对这座城市打起兴趣。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不仅仅是三峡省需要重庆,重庆也同样需求三峡省。

而川渝分家这个决策,有效利用了两边的资源,既为四川减了负,又帮重庆铺好了路,属于互利共赢,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结局。

而且,从战略位置上来讲,重庆当时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个城市,非常靠近中国当时的几何中心,通过长江可以直达上海,向南可以与贵州,云南接邻,通过兰渝铁路,则可以快速沟通西北,如果重庆能从四川脱离出来,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中央以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地区,达县地区,以及南充地区为范围设立了四川省三峡经济开发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重庆算是彻底从四川独立了出来。

1997年,经国务院一致讨论通过,决定将重庆正式设立为直辖市,受中央直接领导

重庆直辖是我国为了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重庆地理位置特殊,是位于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对于维持长江经济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正因此,从某种层面讲,重庆会脱离四川独立,其实是一种历史必然。

总结

现在,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其实简单来说,之所以需要把重庆从四川单独划分出来,只有三个主要的原因,1.发挥重庆区位优势,辐射西南,带动长江上游经济发展,2.解决四川人口过多,行政区域过大的弊病,3.有利于完成三峡工程建设和完成移民任务。

不过,其实重庆和四川分家,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可以在地方的机关结构上,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三峡规划的后期,邓公最开始的安排,其实是打算把重庆市作为113万人口的缓冲市,用来对这些人口进行安置处理。而在这之后,才是考虑将其作为特区,带动其他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会有很多重复的机关编制会落到四川政府的头上,根据中央统计,重复的公务员名额会有大概3万人以上。

如此巨量重复的机关编制如何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也容易滋生其他麻烦。

而直接把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就是导致我国最后将重庆从四川省划分出去的最终原因,而经历二十五年的发展以后的如今,四川和重庆的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四川成为了我国西部地区数一数二的经济大省,经济飞速发展,从上到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庆的地方生产总值增长了18余倍,个人生产总值增长了16余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入驻重庆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达到了293家,这些璀璨耀眼的战果,足以证明邓公的深谋远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