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

■ ■ ■

“新莆田二十四景”名单如下:

1、九鲤飞瀑(仙游);2、龙谷奔泉(城厢);

3、林泉禅武(荔城);4、江东梅影(荔城);

5、菜溪幽壑(仙游);6、永兴画嶂(涵江);

7、天云石语(秀屿);8、望江竹浪(涵江);

9、麦斜云岫(仙游); 10、妈阁风涛(北岸);

11、东甲晨光(荔城); 12、塔斗夕霞(仙游);

13、天马悬梯(仙游);14、圳湖映碧(城厢);

15、浮曦春赏(北岸);16、五侯秋望(荔城);

17、仙洋戏水(仙游);18、清塘栖鹭(秀屿);

19、凤顶无尘(仙游);20、龟洋积雾(城厢);

21、蜚山霜月(仙游);22、雁阵归舟(涵江);

23、尖山瞰海(秀屿);24、鹅尾观澜(湄洲)。

九鲤飞瀑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部的钟山镇境内,系“仙游四大景”之一,传说汉武帝时,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丹成各乘一鲤升天而得名。九鲤湖荡青漾翠,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石之胜,尤以飞瀑著称,素有“九鲤飞瀑天下奇”的美誉,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著名的九漈瀑布群全长10余公里,总落差432米,每漈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最为壮观,珠帘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而入深潭,水石相激,轰鸣如雷,溅起阵阵雾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特地前来探访,在《九鲤湖游记》中赞叹说:“即匡庐三迭、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龙谷奔泉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5)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6)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7)

九龙谷,位于城厢区常太镇莒溪,海拨717米,与九鲤湖风景区接壤,鲤湖九漈中的下五漈,尽在九龙谷之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旅行家徐霞客沿山中古道,从第九漈上溯到达九鲤湖,

九龙谷有莆田“后花园”之美称,谷内峰峦起伏,怪石林立,泉瀑清奇,古木苍郁,碧水青山融于一体,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

林泉禅武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8)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9)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0)

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境内,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寺院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故名九莲山,林泉院就坐落在花心上。九莲山外围山势峻峭,内围以林山为中心,形成海拔500多米的山间盆地小平原,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

林泉院以禅武文化闻名。习武之风,始于唐初,其历经磨劫,也与武风有关。北宋时,寺庙兴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

江东梅影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1)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2)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3)

江东村,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相传为唐梅妃故里。村中有南塘,方圆百亩,清澈如玉;塘中央有梅亭,塘边有白色梅妃塑像,附近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行走南塘畔,碧波荡漾,四周田园稻菽飘香,温婉恬淡的兴化水乡遗韵展露无余。微风拂过草木,如细碎的琴音,仿佛诉说着前朝的往事。

菜溪幽壑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4)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5)

菜溪岩,位于仙游县菜溪乡境内,平均海拔750余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兴化县志》记载,唐代时凤山九座寺智广和尚云游到此,结庐修炼,他不食人间烟火,以野菜为粮,常在溪边洗菜,菜叶随波而下,山麓村民见溪流上菜叶飘流,因而称为菜溪。

菜溪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南北朝时,中郎将郑庄创建的“浔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民间书院之一,宋状元郑侨等名流年幼时曾在此读书;北宋时,名士陈聘君隐居于此,创建“菜溪书院”传播理学。

永兴画嶂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6)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7)

永兴岩,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境内,系瑞云山森林公园的主体景区,与永泰县、福清市交界,海拔1015米,高耸天际,村人常以山间积云判断晴雨,其山有峰、峦、岭、嶂、崖、岩等,千奇百态;其水有泉、瀑、溪、涧、潭、濑等,动静相生。

永兴岩岩体属于火山喷出岩,节理有孔隙,地下水可渗透,风化较为严重,因而造就了灵山秀石的奇特景观。永兴岩中心岩体“石象岩”高100米,宽50米,形如大象,名为“巨象岩”,岩面奇峭峥嵘,有几处类似骷髅,故又称“鬼岩”。岩底有420平方米的石窟,早在宋元时期,当地人就在石窟中供奉神佛,石窟中有张公洞及仙人洞。

天云石语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8)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19)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0)

天云洞,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系大蚶山主峰,海拔398米,兴化湾的船只进出港口,往往以此来定方位。山上岩阵群立,怪石杂陈,洞穴奇多,石像遍布,石鱼鼓、石磬、十八跳石、东西覆船石等秀石奇石,骆驼、鹰、狗等石像群,极为传神,富有灵性,似能言语;最著名的是“三十六碟”,在几百平米巨石顶面上,错落着似盘、碗、碟、汤匙等食具形状的天然石窟,令人叹为观止。

望江竹浪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1)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2)

望江山,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西部,与永泰县交界,海拔1083.4米,是莆田市第二高峰,因在山上可望见锦江入海而得名。旧志记载:“升高远眺,银海渺茫,风樯浪舶,宛在目睫下。”只见秋芦溪蜿蜒驰突于群山之间,在天边形成一线水光,从江口注入兴化湾。

山上有龙穿城、倭寇洞等古迹。南麓有开福寺,始建于唐,寺中尚存一口宋皇祐三年(1051)铸造的千斤古钟。距开福寺一里,有桃源洞,由两块天然巨石堆垒而成,五代时曾有隐士栖居于此。《兴化府志》记载,宋孝宗年间,名儒蒋万章在桃源洞设馆讲学,广纳莆仙、永泰学子,他教出的学生萧国梁、郑侨、黄定连续三科高中状元。

麦斜云岫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3)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4)

麦斜岩,位于仙游县钟山镇境内,南距九鲤湖约8公里,乃石所山主峰,海拔1006.5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因峰顶常有云雾缭绕,形成云岫,故又称“云居山”。南宋理学名家林光朝誉之“小武夷”。

麦斜岩上有寺,始建于南宋。岩脚一石上刻“樵谷山”三字,据说乃元世祖忽必烈为拒受官爵的隐士林璧卿所书。麦斜岩顶峰上,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钟罄的巨石,相传天气倏变时,附近村庄可隐约听见巨石发出哐哐作响的钟声,这一带山区便以“钟山”为名。钟石附近有一“占星石”,传宋代史学家郑樵寓山中撰写《天文略》,于此观察天象。石上刻有百来个篆字,大如龙蛇飞舞,小似蝌蚪戏水,至今无人辨识,被称为“仙篆”。

妈阁风涛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5)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6)

妈祖阁,位于湄洲湾北岸山亭乡境内,居麒山之巅,与湄洲妈祖祖庙隔海相望。阁高四层32.3米,取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生之意。总建筑面积为2685平方米,基座面积为1568平方米。阁平面为方形,四角减缺,成海棠状。一楼扩出,环四面为敞廊,外面是基座上的平台。二、三、四层逐层收进,屋顶为歇山顶,成前后三重屋脊。造型端庄古朴,兼容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登临阁端,凭栏远眺,长风万里,潮音时闻;鸥鸟低翔,云帆高舞;东望浮曦,紫霄腾气;西眺吉蓼,玉带横江……湄洲湾胜景尽收眼底。

东甲晨光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7)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8)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29)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蜿蜒横卧在兴化湾南岸木兰溪入海口,全长6公里。唐元和年间,为抵御海潮、围垦埭田,福建观察使裴次元筑造东甲堤,历代屡有重修,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南洋平原二十多万亩良田。相传,镇海堤存,则南洋平原一年三熟,水乡渔米;镇海堤亡,则南洋平原蒲草丛生,泽国水乡。其意义和地位可见一斑。

塔斗夕霞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0)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1)

塔斗山,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山形似螺,亦称青螺峰,耸立在湄洲湾畔、枫江平原上,东临大海,既可俯瞰枫江沧溪两岸风光,也可眺望湄洲湾千顷碧波。每当旭日初升,放眼东南海面,但见烟波浩淼、霞光万道,气象万千;而当夕阳西下,枫江两岸,晚霞与归鸟齐飞,灯火与归帆相衬,故有“塔斗烟霞”美称。

天马悬梯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2)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3)

天马山,位于仙游县榜头镇境内,海拔655米,因主峰山势巍峨,状如天马行空而得名,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天马山以“险幽”著称,山分五峰,水流七漈。五峰为天马、龟柱、双兔、天梯和海日峰,七漈为鼎湖、丹室、龙首、药槽、天门、天津和松关漈,景致天成,各具风姿。

山中有天马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门镌刻的清代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寺中悬挂的清代“秘诀延年”匾及古香炉,被视为镇寺三宝。

圳湖映碧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4)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5)

东圳水库,位于城厢区常太镇境内,延寿溪中游。水库拦河大坝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天马、地龙两山峡谷之间,将莆田西北部山区大小溪涧之水,汇聚于此,形成一个面积1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库面呈桑叶形,犹如一面明镜,四面青山环绕,树木蓊郁,苍翠的远山近景倒映在澄碧的湖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晨昏浮光跃金,碧波荡漾,水鸟翱翔,景色怡人;月夜清辉直泻,湖光闪烁,静影沉壁,幽雅静谧。凌波荡桨,泛舟湖上,如入仙镜,其乐无穷。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点缀其中,像玛瑙、翡翠镶嵌在玉盘上。

浮曦春赏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6)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7)

莆禧,古称“浮曦”,位于湄洲湾北岸山亭乡境内。明洪武十四年(1381),此地设莆禧千户所,隶属于平海卫。二十年(1387),始建防倭军事城堡,拆东甲“镇海堤”石料,筑平海城和莆禧城。因莆禧所为守御千户所,故称“所城”。城墙围长590丈,墙高2.1丈,宽1.2丈,有城垛1049个,警铺24个;城门4座,门上建有城楼,并筑月城;城之东、南、北三面临海,每当晨曦初现,岚光海雾幻作一袭绛纱披挂其间,像在茫茫苍波中浮立,故美其名“浮曦”。城内有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天妃宫,及宋大安桥石碑、明八卦井等古迹,城外有戚继光塑像,步入斑驳的城门,让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五侯秋望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8)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39)

五侯山,位于兴化湾南侧,绵延笏石、北高及东峤等镇,海拔约400多米,为莆田沿海第一高峰。《莆舆纪胜》称,从不同角度仰看山体,所得形状不一,因其形状酷似巨型笔架,得名笔架山;而从正面望去,则有五座山峰,故称五侯山;

山间有古庙、洞岩多处,以“仙女洞”风景最佳。莆仙四大祈梦胜地: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其中“秋仙女”正是笔架山上的“仙女洞”,镶嵌在崖边的天然巨石之上,下临万丈深渊,周围苍松掩映,怪石嶙峋,奇秀惊险。每年秋季,八方香客纷至沓来,寻幽探胜,求卜祈梦,络绎不绝。附近有通明殿,殿中一长约米半、酷似笔峰的岩石,上刻“正来一雪山”,落款“正德”,相传是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留下的御笔。殿中还存有清代名士郭尚先《侯山玉皇庙》碑文。

仙洋戏水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0)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1)

仙水洋,位于仙游县与德化县交界处,在九座寺以西,有大溪涧,涧水琤淙,蜿蜒数里,流入凤山村,溪面变宽,溪床平展,溪流轻缓,水深没踝,接近膝半,沿溪延伸约1公里,是罕见的浅水广场。

仙水洋两岸,重峦叠嶂,松柏掩映,山环水抱,环境清幽,有着与世隔绝的宁静。周边村落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缓缓的水声,清澈的鸟鸣,袅袅的青烟,斑驳的泥墙,古旧的木门,苍老凝重的砖瓦,如同一幅水墨画,透出自然的逍遥与自在。

清塘栖鹭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2)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3)

清塘,古名国清塘,位于秀屿区笏石、荔城区黄石两镇之间,开凿于唐贞观五年(631),由木兰溪支流灌注而成面积近2000亩的泱泱水泽,是莆田南洋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水域辽阔,泥沙较多,民间俗称“土海”。

自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赏,漫游探胜,吟诗作赋,为国清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咏。宋代理学家林光朝见国清塘“澄碧万顷,壶山、谷城山倒影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七言长诗《城山国清塘》,有“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之句;宋景祐进士郑伯玉泛舟国清塘,作《夏日国清塘泛舟》诗,有“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之句,写出国清塘之情态。朱熹、郑樵、陈池养等名家也曾留下赞美国清塘的诗咏墨宝。

凤顶无尘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4)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5)

九座山,位于仙游县西苑乡境内,重峦叠嶂,巍然高峙。明弘治《兴化府志》载:“九座山,旧经谓八峰环绕一峰,故名九座。自仙游望之,正在西北。其山高大,是为众山之祖……山有盘髻峰,盖中峰独峙,上有嘉木异卉,四时不改。”九座山有凤凰来仪的山形,九座寺建在凤顶冠上,故称当地为“凤顶”,方圆数十里间,山水秀洁,清幽脱俗,是一片半封闭的净土,高山、流水、丛林、石景、古塔,组成简单而神奇的风景。

龟洋积雾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6)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7)

龟山,古名龟洋,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境内,距莆田市区以西15公里,因群山中一片平地形似龟壳状,且南倚之紫帽山昂耸犹如龟首,故名。

龟山上有福清寺,是一座千年古刹。相传唐长庆二年(822),无了祖师从莆田登山西行,一路策杖披籁,攀藤附葛,来到三紫山一处平坞,发现密林复被一坳,泉水潺潺有声,祖师走向坳边掬水解渴,迎面走来一只六眸巨龟,引领四小龟,齐向祖师三复行礼,尔后消失无踪。祖师顿然醒悟,即结茅为庵,开山建寺,白天种茶,夜间悟道,盛名远播。

龟山盛产名茶,以“炒绿”茶叶最为著名,宋《莆阳志》记戴:“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明代所产的“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

蜚山霜月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8)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49)

大蜚山,古称飞山,分为大小,位于仙游县城北,系境内五大山脉之一。《八闽通志》称,“大飞山、小飞山,县之主山也。

大蜚山麓的九龙岩,以水见长,山间有瀑布二漈。第一漈称“蒙泉”,高三丈多,阔一丈余,上窄下宽,呈扇状,远望如一匹白缎从山顶飘下,微风吹过,激起晶莹水花,如散珠,如玉屑,如柳絮,在空中迷迷蒙蒙地飘散,“蒙泉”因此得名。宋代理学家朱熹弟子、闽中理学名家陈宓作诗咏赞:“仙溪七十里,半世始闻名。一日见山面,千年怀友情。

大蜚山优美如斯,赢得无数高人名士的垂青。唐时,高僧瑞香禅师于此开辟富洋道场,建东西塔、堂。宋时,喻景山慕名来此隐居读书,在崖壁刻下“大飞书院”“挹飞”“煮茗”等篆书;史学家郑樵也曾到此游憩,篆“小夹漈”三字。

雁陈归舟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50)

雁阵山,又称岩浔山、鳌山,海拔约50米,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境内,是涵江沿海最高峰。旧志书有载:“岩浔山,发脉自囊山,屹立海滨,高阁层轩,东望大海。唐时初立,以稍障东方之缺。”其山状如大鳌之头,故名鳌山。因东面濒海,海浪滔滔,渔舟点点,海阔天空。深秋之际,退潮之时,鸿雁成群结队在此栖息、觅食、过冬,故又名雁阵山。

山上另有雁阵宫,又名昭灵祖庙,始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祀三殿真君,从祀首创晒盐法而被民间奉为盐公宋代邑人陈应功,是周围村庄较为信仰崇祀的宫庙。宫中一块拜石,有几道天然裂痕,裂痕交错处略显凹型,中有一小孔,习习生风,用水注入,终不见溢满,亦不知流往何处。

尖山瞰海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51)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52)

尖山,位于秀屿区南日镇中部,是南日岛的标志性山峰,海拔100.2米,以头尖得名。岛上渔民出入东海捕鱼,均以此山为指南针。

南日岛陆域面积52平方公里,由111个岛礁组成,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礁有18个,素有“十八列岛”之称,海岸线总长66.4公里,是福建省第二大岛。民国二十六年,萨福榛著《南日岛志》,记录岛上有浮斗观日、九龙险峻、尖山望远、海会古墓、西寨晚照、皇帝帽、皇帝山等胜迹。

尖山顶有玉皇宫、关帝庙。南日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尖山之腰,碑高约8米,碑身有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等人的题字。

鹅尾观澜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53)

莆田新二十四景地点(新莆田二十四景)(54)

鹅尾山,位于湄洲岛东南端,因形似鹅尾而得名,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公园,又名鹅尾神石园,占地约32公顷。由于受风蚀、海蚀的双重作用,山上形成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象形石,如海门、龟石、飞戟洞、斧劈崖、妈祖书库等,千姿百态,形神俱佳。

从鹅尾神石园一路往北到九宝澜黄金沙滩,是赏石、观澜、听涛、冲浪的绝佳去处。九宝澜沙滩绵延3000米,纵深300~500米,坡度5%,呈波浪状缓缓斜入大海,滩平坡缓,沙细如面,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和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闲宝地,前临碧波万顷,后枕绿茵千畴,宽敞平坦,状如一钩新月,悬挂在湛蓝的大海上。到宝澜沙滩游览,最好的时辰是晨昏和月夜,每当明月升起,沙滩一片皓白,海上万点粼光,此情此景,正如明代秦邦錡《登湄洲山谒天妃圣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月满琼波诸岛静,潮来银屋一帆开”。

— END —

转自 ▏莆田旅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