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

《实践论》这篇文章,说的不是如何实践的问题,而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即知和行的关系。这篇文章,是主席于延安写于1937年7月。

一,《实践论》的缘起:

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1)

为什么叫《实践论》?

是为了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故题为《实践论》。

什么是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也叫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意思是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特性和矛盾性,而生搬硬套的套用书本理论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

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关于这段历史,简单说下:

1930年,老蒋对红军发起了全面“围剿”,原因是: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不断发生的分裂和战争,让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得到充足的时间来发展。红军队伍和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使得国民党统治集团甚是震惊。在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老蒋便立即集结军队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起大规模的“围剿”行动。总共有五次大的围剿规模,对于红军来说就是反围剿,所以叫“五次反围剿”。

①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月,老蒋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教员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②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教员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③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老蒋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7月,老蒋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

④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教员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⑤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老蒋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老蒋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突围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五次反围剿中,四次在教员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胜利,教员被解除军事指挥权,完全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博古、李德(苏联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开始“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他们强令红军“全线进攻”“先发制人”“御敌于国门之外”,与强敌正面对决;后又命令红军构筑碉堡,以阵地防御和“短促突击”抗击敌人进攻。错误的战争指导,使红军失去灵活机动的作战风格,陷入死打硬拼的连番苦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沦陷。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根据地,转战北上,开始了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教条主义”导致的,这个教训太大了,直到遵义会议,再一次确定了教员的领导地位,恢复了教员的指挥权,解除了李德博古等一批苏联回来的所谓战事顾问,才挽救了红军最后的火种。

他们口口声声马克思主义, 根本就没有学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东西——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到了延安,教员总结过去的经验,为了批判教条主义,就写了两篇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认识论,同时也是为了纠正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的思想。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要不得的,一个死套概念原则,把教条书本当法宝,一个太重片段经验,而不注重理论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思想。应该正确把握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实践论》一开始,教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就是旧的唯物认识论,是不彻底的,脱离了社会实践,这种认识论是没有根源的,忽略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呢?

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最大的活动莫过于生产劳动,物质生产活动,我们每个人每天上班是实践活动,下班参加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所以,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我们在学校学的自然知识是来自科学实验,科学家的实践发现,还有每一代劳动人民共同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理论总结就逐渐发展成了一门门科学知识。

知识最初都是直接来自于实践,我们作为一个学习者,是间接接受者,同时要明白,所有的认识(理论)最初都是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让理论认识有了源头活水。

“理论或认识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人的认识之发展是和历史同步的,下一代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上一代人基础之上的。

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2)

这段话,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符合真理,只有以实践为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二是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人的认识是不能离开实践的,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特点:实践性、阶级性(无产阶级的哲学)。

三、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

这是实践论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知道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根源于实践,从实践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是怎么来的,于是教员就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认识的发生来源于,一开始通过我们的五官接触外界事物的现象、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起源。

如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开始是产生一个总体的印象,对这个人只是知其表面,这个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感性的,这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人发生的起源。这个阶段,我们还不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即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现实有很多人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一件事情刚接触,只了解片面、表面、表象的部分就发表论断,定论,这就叫不理性。仅仅是一知半解就盖棺定论,通过只言片语以面盖全,这是要吃亏的,也是要犯错的。

第二阶段,通过我们感性阶段获取的信息,材料进一步深入的了解,经过推理,加工处理过后,思考过后,就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的第二阶段,也叫理性认识。

如,我们对一个人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多接触几次,了解了他各个方面,然后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过后,这个时候对这个人的认识就是理性,是深入的认识。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步到位,就像我们读《毛选》,看一遍没有多大收获,第一遍就不要指望对毛选有全面的吸收,只是了解大概,了解毛选“外围”的知识,了解毛选的基本观点,这就是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经过我们反复的阅读,一遍遍的读,我们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来深入,越来越理性。

大家看到我在不断的总结毛选的阅读笔记,我能总结笔记,《实践论》到今天为止,我至少读了六遍。而且有空我就会读一遍,反复读就是为了加深理解。

这个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不断的深化到理性认识。随着不断地反复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毛选最大限度的吸收,以至于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认识根源于实践,这就是调研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去接触事物,不断的调研,不断的占有全面的信息材料,我们才能让认识发生,产生感性认识,继而产生理性认识。

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毛泽东选集阅读笔记)(3)

这段话,说的意思是:要想直接认识某项事物,就要去接触,去实践,变革某种事物,要知道葡萄什么味道,自己买点葡萄尝一尝,想知道原子的结构,就去变革原子进行化学实验。

当然,我们不可能什么事都去亲自实践,也没有这个必要,以上说的是知识的来源,都是直接从实践获得的。在我为直接,在人为间接,或者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人为直接经验,这就是我们读书学习的意义,几千年的人类实践经验,我们是可以从书本间接吸收,变成自己的认识,这个认识肯定是没有直接经验的人深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到这里,是不是认识就结束了,说结束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说没有结束,是因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所以实践是没有结束的,认识也是没有结束的,反反复复。

对于长远来说,人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科学实验是永无止境的,科学发展那是不断向前推进的,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人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我们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

实践论总的来说,即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人的感官获得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片面的、表象的), 通过反复接触了解,对信息材料的分析加工等可深入到理性认识(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继而又通过理性认识之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指导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又论证了认识的正确与否,从而又不断地矫正理论认识,又作为的实践指南。

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进行,每一次都比较的进入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认识和实践,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又证实理论,达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