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

回顾历史,无法绕开大唐朝(618年-907年)。

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鼎盛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唐帝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达到了一个顶峰。它崛起于隋末乱世,不仅疆土辽阔,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但兴衰轮回,任何一个朝代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大唐近三百年的国祚也不全是盛世繁华,在二十一帝的更迭过程中,昏君、宫斗、权臣、宦官、党争、藩镇在大唐历史上一样也没有少。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1)


本文从大唐帝王世系更迭为主线,通过数据、图表分析的形式,还原唐朝二十一帝从开国、即位、退位到覆亡的历史细节。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2)

唐朝帝王世系图表

二十四任二十一位李氏皇帝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

从李渊的履历上看,他本是隋朝的勋戚,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关系也不远。当时是天下风起云涌,群雄并起,李渊的表弟杨广沦落到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境地,可就是这般亲近的关系,也架不住权力的诱惑,到了617年,52岁的李渊竟然趁着乱世举旗闹事了,表兄弟二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李渊成了反隋的主要力量。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是为唐高祖(618年-626年)。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3)

唐高祖真像-清人绘制

“及至哀帝之时,政由凶族。”唐末战火纷飞,乱世中即位的唐哀帝李柷成为军阀朱温改朝换代的过渡,13岁的李柷在朱温拥立下为帝,但过了不到四年时间,也就是907年,李唐宗室被朱温杀戮殆尽,战栗觳觫的李柷就被赶下了皇位,繁盛的大唐帝国就此灭亡。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4)

整个唐代,除了武周(690年-705年)是一段特殊时期,全部都是李唐子孙登基大宝。不过,因为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又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在其死前李唐又复辟。因此,学界一般把武周不看作独立的朝代,将武周时期同样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根据上面的《唐朝帝王世系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至哀帝李柷灭亡,先后有24任21位皇帝,这里面没再计入女皇帝武则天和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登基。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5)

唐朝21帝年龄分布

通过《唐朝帝王世系图表》《唐朝21帝年龄分布》两图中可以看出,这21位皇帝年龄最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78岁(685年-762年),最小者是唐哀帝李柷17岁(892年-908年),平均年龄44.33岁。

其中:

70岁以上的有2位,占比9.52%。分别是唐高祖李渊70岁(566年-635年),另一位是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活了78岁。

60-69岁之间的有1位,占比4.76%。是64岁的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

50-59岁之间的有7位,占比33.33%。分别是唐宣宗李忱50岁(810年-859年)、唐肃宗李亨52岁(711年-762年)、唐太宗李世民52岁(598年-649年)、唐代宗李豫54岁(726年-779年)、唐睿宗李旦55岁(662年-716年)、唐中宗李显55岁(656年-710年)、唐高宗李治56岁(628年-683年)。

40-49岁之间的有3位,占比14.29%。分别是唐懿宗李漼41岁(833年-873年)、唐宪宗李纯43岁(778年-820年)、唐顺宗李诵46岁(761年-806年)。

30-39岁之间的有4位,占比19.05%。分别是唐穆宗李恒30岁(795年-824 年)、唐文宗李昂32岁(809年-840年)、唐武宗李炎33岁(814年-846年)、唐昭宗李晔38岁(867年-904年)。

18-29岁之间的有3位,占比14.29%。分别是唐敬宗李湛18岁(809年-826年)、唐殇帝李重茂20岁(695年-714年)、唐僖宗李儇27岁(862年-888年)。

18岁以下的有1位,占比4.76%。那就是17岁的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

除了上述李唐皇帝,还有另一位未计入的武周女皇武则天(624年-705年),活了82岁,比其他李氏皇帝寿命都要长。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6)

唐朝21帝寿命曲线

通过上面的《唐朝21帝寿命曲线》图表,总的来说,大唐皇帝们的健康状况属于一般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太差,有统计资料说中国历代帝王平均年龄是41岁(还有一说是39岁)。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唐朝一众帝王寿命悬殊较大,还有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寿命开始呈现下滑趋势,短命皇帝增多。

短命皇帝的增多,意味着皇帝理政时间的缩短,频繁的统治者更换,难免出现权力的争斗,也无法保障正常的最高指挥中枢的稳定。

通过下面的《唐朝21帝在位时长分布》可见一斑。

这里面在位不足1年及1年的有3位,占比13.04%。分别是唐中宗李显(683年-684年)、唐殇帝李重茂(710年)、唐顺宗李诵(805年)。

这里的唐中宗李显第一次登基时间,实际在位时间很短,他是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十一日即位的,但是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初六被废为庐陵王,实际在位只有55天。

唐殇帝李重茂是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初四,被韦后矫诏扶持登基的,然而韦后的所作所为引发李唐宗室的不满,然后到了这月的二十四日,一场唐隆政变让在位仅20天的李重茂丢掉了皇位,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叔叔唐睿宗李旦。

唐顺宗李诵是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的,不过,顺宗身体并不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被宦官逼迫退位,做了太上皇,五个月后又离奇去世,只做了186天皇帝。

在位2-5年的有4位,占比17.39%。分别是唐睿宗李旦(3年)、唐穆宗李恒(5年)、唐敬宗李湛(3年)、唐哀帝李柷(4年)。

在位6-10年的有5位,占比21.74%。分别是唐高祖李渊(9年)、唐中宗李显(6年,二次即位)、唐睿宗李旦(7年)、唐肃宗李亨(7年)、唐武宗李炎(7年)。

在位11-20年的有7位,占比30.43%。分别是唐代宗李豫(18年)、唐宪宗李纯(16年)、唐文宗李昂(14年)、唐宣宗李忱(14年)、唐懿宗李漼(15年)、唐僖宗李儇(16年)、唐昭宗李晔(17年)。

在位21-30年的有2位,占比8.7%。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24年)和唐德宗李适(27年)。

在位31-40年的有1位,占比4.35%,是唐高宗李治(35年)。

在位41年以上的有1位,占比4.35%,是唐玄宗李隆基(45年)。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7)

唐朝21帝在位时长分布


青年皇帝多 皇储老龄化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711年-762年)在灵武即位称帝,成为大唐帝国的第八任皇帝,这位主动登基的皇帝其实是位老太子,登基之时已经是46岁的人了。

其实,像李亨这种老太子的现象在唐朝不是少数。从下表可以看出: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8)

唐朝21帝即位年龄分布

在50-59岁之间即位的有2人次,占比8.7%。分别是唐高祖李渊(53岁登基)、唐中宗李显(50岁复辟)。不过,这两人是个特例,不是正常顺序即位的,因为李渊是开国皇帝,属于自己起兵反隋夺取政权的。而李显是在神龙政变中,武则天退位后他复辟上台的,属于第二次登基。

在40-49岁之间即位的有3人,占比13.04%,分别是唐睿宗李旦(49岁即位)、唐肃宗李亨(46岁即位)、唐顺宗李诵(45岁即位)。这里面的唐睿宗李旦也是个特例,他是在唐隆政变中从侄子李重茂手中取得皇位,属于第二次登基。

在30-39岁之间即位的有3人,占比13.04%。分别是唐代宗李豫(37岁即位)、唐德宗李适(38岁即位)、唐宣宗李忱(37岁即位)。

在19-29岁之间即位的有11人,占比47.83%。这一年龄段即位的青年皇帝占了近一半,有唐太宗李世民(28岁即位)、唐高宗李治(22岁即位)、唐中宗李显(28岁即位)、唐睿宗李旦(23岁即位)、唐玄宗李隆基(28岁即位)、唐宪宗李纯(岁即位)、唐穆宗李恒(26岁即位)、唐文宗李昂(19岁即位)、唐武宗李炎(27岁即位)、唐懿宗李漼(27岁即位)、唐昭宗李晔(21岁即位)。其中,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都是首次即皇帝之位。

在18岁之下即位的有4人,占比17.39%。分别是唐殇帝李重茂(16岁即位)、唐敬宗李湛(16岁即位)、唐僖宗李儇(12岁即位)、唐哀帝李柷(13岁即位)。这些未成年即位的皇帝有3位集中在唐朝末年,这种不成熟的嗣位现象也意味着李唐家族对政权的掌握开始趋于不稳定。


古代宗法制度能否抵制权力的诱惑?

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世袭,讲究的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嫡贵庶贱”“男尊女卑”,到唐朝这一制度就已经非常完善了。

宗法制度是这样讲的,但现实中,这些皇室子弟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却是非常残酷的。

按制度应该顺理被册封的太子有年少而亡者、英年早逝者、含冤而死者,这直接导致了后期被册封的太子有可能不是长子,也有可能不是嫡子。

这一点可以由《唐朝20帝家庭排行分布》一图中分析得出:

去除开国皇帝李渊之后的20位唐朝皇帝中,真正是由长子即皇位的只有6位,仅占30%。分别是唐代宗李豫(庶长子)、唐德宗李适(嫡长子)、唐顺宗李诵(嫡长子)、唐宪宗李纯(嫡长子)、唐敬宗李湛(嫡长子)、唐懿宗李漼(嫡长子)。

而在剩下的70%即位者中,家族中的次子、三子、四子、五子、七子、八子、九子、十三子,各种非嫡或非长的现象就比较突出了。

比如由次子即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在武德年间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建成从而成功上位的。

又比如贞观年间,李世民四子魏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之间的夺嫡争斗,导致后来兄弟二人相继被废,后来九子李治被册立为太子。

到了唐高宗在位时期,先后册立了四任太子,先是太子也是庶长子李忠被废,接着又册立年幼的五皇子李弘为太子,但李弘因病猝然离世,不得不再立六子李贤为太子,但后来又被武则天废黜,这才使得七子李显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9)

唐朝20帝家庭排行分布

其实,这种封建王朝内部权力争斗甚至宫廷政变,导致皇储或贬或杀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具体到唐朝来说,前半段多是皇族内部之间的“火并”,像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无非是皇子或皇族之间的互撕,通过夺取皇储之位进而谋求皇帝之位。在盛唐之后的皇权争夺现象虽然存在,但大都是权臣、宦官等势力相互角逐引起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情况并不多见。由此也可见,所谓的宗法制度始终抵不过权力的诱惑。

另外,通过下面的《唐朝20帝的皇储身份分布》图表可以看出,除开国皇帝李渊以外,后来的20位李唐皇帝即位时的身份如下: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10)

唐朝20帝的皇储身份分布

能够以第一任太子身份即皇帝位的有9人,接近一半,分别是唐殇帝李重茂、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9位第一任太子里面真正由上一任皇帝册立的只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5人,剩下的都是由皇后或者宦官矫诏而立。

而且这9位第一任太子中,除了唐殇帝李重茂以外,剩下的8人都是生活在唐朝后半段。也就是说唐朝前半段真正的嫡长子能够顺利即位的不多,很容易被觊觎者所推翻。

这些嫡长子的皇储地位被推翻后,自然有其他皇子替代,在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以第二任太子身份即位的有5人

以第四任太子身份即位的有2位,这里比较特殊,实际上只有1人,那就是曾经两次登基的唐中宗李显;

还有一位更特殊的例子,按照家庭成员排序的话,属于第五任太子了,那就是唐睿宗李旦,他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虽然他曾两度即位,但是他在第一次即位时并没有皇太子身份,是武则天将其兄唐中宗李显废黜后改立李旦为帝的,但后来又被武则天废黜为皇嗣,史载“其具仪一比皇太子”,到了神龙政变时,他得以第二次即位,当然他这里的第五任皇太子身份与其他太子相比并不正式,有些牵强。

除了上述太子以外,在唐朝能够即皇帝位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没有皇太子之身份的普通皇子,这一群体成员占到了5人,如果不算前面说到两次登基的唐睿宗李旦,实际上有4人,分别是:唐文宗李昂(次子)、唐武宗李炎(五子)、唐宣宗李忱(十三子)、唐昭宗李晔(七子)。这四位的即位方式都比较特殊,没有遵循正常的父死子继的制度,而是由宦官拥立,后面我们将再作描述。


反常的世袭制度 谁在插手皇权更迭?

根据下面的《唐朝21帝1后即位退位地点方式分析》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前后共24任21位皇帝外加1位女皇武则天,他们即位、退位方式和地点充斥着很多不稳定性。

数说唐朝帝王更迭(数说唐朝帝王更迭)(11)

唐朝21帝1后即位退位地点方式分析

自唐高祖李渊开国以后,唐朝的统治者即位方式有以下四种:

首先,能够正常即位的皇帝有7位: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敬宗李湛。不过这里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他6位皇帝也有所不同,前面我们曾经讲到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在弑杀太子李建成后得以有机会嗣位的,这也导致了开国皇帝李渊不得不退位,提前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第二,非正常即位的皇帝有5位之多:分别是唐中宗李显(神龙政变)、唐睿宗李旦(唐隆政变)、唐睿宗李旦(武后改立)、唐殇帝李重茂(韦后扶持)、唐哀帝李柷(朱温扶持)。

这里面唐中宗李显是通过神龙政变得以第二次登基,属于非正常即位。

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都是非常即位的,第一次登基是武则天改立他为帝,第二次登基是通过唐隆政变得以登基。

而唐朝在位最短的皇帝-唐殇帝李重茂则是通过韦后扶持上台的,后来就被其叔叔李旦取而代之。

唐朝最后一位小皇帝唐哀帝李柷则更惨,他纯粹是权臣朱温扶持的傀儡,木偶一般的人生,在位4年,生死不由己。

第三,自立为帝的有2位。这两位都比较特殊,一位是女皇武则天,她废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然后在洛阳称帝。另一位是唐肃宗李亨,前面我们提到过,李亨是756年在灵武自己称帝的,然后遥尊其父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第四,由宦官拥立为帝的有9位。这一群体占了唐朝皇帝的近一半,这里面有唐代宗李豫、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很明显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后半段,曾经极负盛名的大唐帝国竟然在宦官集团的控制下走过了百年沧桑。

我们具体可以用唐穆宗之后发生一系列奇葩的事情来进行佐证,唐穆宗李恒本就是宦官拥立即位的,他有五个儿子,其死后先是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李湛顺理即位,是为唐敬宗,但唐敬宗很快被宦官害死了;在宦官集团的左右下,李恒的二儿子李昂被拥立登基,是为唐文宗;唐文宗李昂病逝后,宦官们又拥立李恒的三儿子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结果,唐武宗李炎服用长生药中毒而亡,李恒剩下的两个儿子也早死了,也就是说李恒这一支断后了,导致皇帝之位没了后继人选,宦官们不得不又把李恒的异母弟弟,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推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唐宣宗。

在即位地点上,唐朝有18任皇帝是在长安即位的,另有包括武则天在内有5任统治者是在洛阳即位的(唐高宗建洛阳为东都,武则天正式以洛阳为首都,取代长安的地位;唐朝中宗复位以后,仍改洛阳为东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政治中心),只有一位皇帝唐肃宗李亨是在国都以外即位的

在退位方式上,唐朝皇帝们能正常退位的占了不到一半,只有11任。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睿宗李旦、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穆宗李恒、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

上述11位皇帝中,除了唐睿宗李旦是主动禅位于三子唐玄宗李隆基以外,其余的10位都是病逝。不过,在这10位病逝的皇帝中,又有3位是因服用长生药中毒而死的,分别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剩下的13任皇帝都是非正常退位,方式是五花八门,有的被迫让位,有的是政变下台,有的是被废黜,有的突然暴病而亡,有的是被毒杀,总而言这,这十三任皇帝最后都是身不由己,最终离开了权力中心。列表如下: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后,不得不让位于李世民,退居太上皇,后于长安垂拱前殿去世。

女皇武则天,先是自立为帝,神龙政变后被迫下台,于洛阳仙居殿去世。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时,在洛阳乾元殿被武则天废黜,后来通过神龙政变在洛阳通天宫再度登基后,又疑因被韦后在长安神龙殿毒杀。

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被武则天改立为皇帝后,结果被武后取代,降为皇嗣。

唐殇帝李重茂,是在唐隆政变后不得不让位于叔叔李旦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在太子李亨称帝后,“被退居”太上皇之位的,后还驾长安后被幽禁宫中。

唐顺宗李诵,被宦官逼迫退位,成了太上皇,但过了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死于长安咸宁殿,其死因存疑。

唐宪宗李纯,晚年暴崩,疑因宦官毒杀,死于长安中和殿。

唐敬宗李湛,在还宫之后为宦官所害,殂于室内。

唐僖宗李儇,他在黄巢起义和藩镇之乱后两度逃离长安,几经折腾,在第二次返回长安后,“暴疾”而终,死于长安武德殿。

唐昭宗李晔,他在摆脱了宦官集团的控制之后,结果又落入了权臣朱温的掌控之后,胁迫由长安迁至洛阳,后为朱温所害,死于洛阳。

唐哀帝李柷,他在其父李晔遇害后,被朱温矫诏而立为帝,随后又被朱温废黜,最终被鸩杀,死于山东菏泽。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