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徒步300公里(历史学家徒步300公里)

男子徒步300公里(历史学家徒步300公里)(1)

罗新《从大都到上都》

元帝国的大都与上都,作为《马可·波罗行纪》中神秘的东方都市,几百年来,都存在于西方人浪漫的想象中。尤其是上都,柯勒律治于梦中神游忽必烈建于上都的花园后创作了传世名作《忽必烈汗》。在诗中,他将上都称为 Xanadu,从此,Xanadu 不仅成为了上都的标准译名,同时作为桃花源式的意象一再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

许多热爱徒步旅行的西方人会将上都作为行程中重要的一站,这多半带有一种对梦想之地的想象。而东方的一位历史学者也将上都作为了他徒步的终点,比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他对元代皇帝候鸟一般春去秋来的辇路更感兴趣,这便是从大都通向上都的路。

元大都位于北京城,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研究边疆民族史的罗新,在 50 多岁的年纪从大都走到了上都,半个多月跋涉了 300 多公里。一方面出于对元帝辇路的好奇,一方面则想更加深入到现实的中国社会。两种动机都是要用行路来对读书进行纠偏。他将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想都写在了新书《从大都到上都》中。

历史学者的游记,通常很有意思,罗新更是如此。元代从大都到上都一共有四条路,其中两条是驿路,两条是辇路,辇路就是专为皇帝南北巡幸所开的道路。辇路禁人行走,只有扈从皇驾者才能走,故而记载也较少。罗新的徒步路线,大都根据元人诗文来确定,但对于某些不确定的历史地名,还真只有自己走过一遍,才能依据路上的景观大致推测出现在的位置。

男子徒步300公里(历史学家徒步300公里)(2)

元代辇路示意图

这条路在明代正好是从长城内走向长城外的农牧交界带。罗新对于明代边塞的故事倒是相当熟悉。明帝国在和蒙古的交战中,吸收了部分蒙古人,这部分投奔明朝的属夷就被安置在宣府所辖的长城内。在战争年代,这些属夷作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受到明朝的优待,但在隆庆和议后,他们的价值大不如前,明廷对其也就不再重视,在塞外部落的引诱下,这些感觉被汉人欺骗的夷人又叛逃到北方。从这个角度看,和议反倒削弱了明帝国在边疆的军事力量,也埋下了日后衰亡的伏笔。与此同时,隆庆和议前,也有汉人因为各种原因叛逃到了塞外,帮助蒙古人对抗明军,而在和议后,他们却被作为筹码,被遣送回来处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想想也挺可悲。

这些属夷和外逃汉人的命运,就像鲜亮树叶的背面,是和平的甜蜜想象背后暗涌的刀光剑影,而历史的暧昧与复杂,就潜藏其中,引人深思。

男子徒步300公里(历史学家徒步300公里)(3)

明长城示意图

说到历史的复杂性,明长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我们想到长城,通常是将其作为分割明蒙两个政治体、切断农牧两个经济区的分界线。但实际情况其实复杂得多。

历史上记载,从明代中期开始,蒙古人控制的长城地带由放牧的草场开始转为农殖的良田。一方面得益于部分汉人融入塞外蒙古社会,一方面则受到明蒙互市的影响,内地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工具(如铁制农具、铁锅等)的引入,深刻的改变了蒙古人的社会。这种社会变化引发的地貌变化,影响直至今日,罗新走在巴图营到白草镇这一段的黑河河谷中,所见之处,河道两侧都是平展肥沃的农田,这与元代皇帝巡行所看到的景致,已大不一样。

在明蒙互市中,明朝也有需求量很大的商品。罗新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马尾。汉人对马尾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一种服装样式「马尾裙」在中原的流行,在隆庆和议以前,内地市场对马尾供不应求,这一方面让马尾裙成为奢侈品,一方面也刺激了边民走私做马尾生意。而这些边民一旦受到明朝政府打击,就会逃到塞外,成为蒙古社会的一员,帮助蒙古人对付明朝,同时也促进了蒙古某种程度上的汉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边疆社会,通过两个世界的互动,内地服装的流行对塞外社会变迁产生了神奇的影响。

男子徒步300公里(历史学家徒步300公里)(4)

明代流行的马尾裙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想象中象征区隔的长城,倒更像是走廊,将农牧两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将其看作早期的全球化也并无不妥。

无论是长城地带的暧昧不明、辇路走向的模糊不清,还是罗新后续提到的对梳妆楼元墓墓主人的猜测,都指向了历史学的不确定性。这让我我想起了他在一席演讲中提到的:「批判、怀疑、想象力,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在求真之外,承认真相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对已有叙述始终保持怀疑,这便是对历史的诚实态度。

他在书中也用罗生门的故事来比喻历史研究:

罗生门的故事是历史研究的常规模型:尽管我们相信真相只有一个,用来还原真相的证据(证言)却指向多个彼此难以重叠的过去。通常我们相信,未来是开放的、流动的、不确定的,因而也是无法准确预估的。没有人敢说自己能看到未来。同时我们也相信,过去是已经发生的,因而是确定的、唯一的、不可更改的。然而当我们试图重建过去的真相时,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真相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也许这就是历史与历史学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对我启发颇深,不仅仅是历史学,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观点,都应该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不能盲信。从怀疑出发,才能在求真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