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语文老师最大的挑战(夜读多年后我和小学语文老师成了好友)

大概是在前年,很偶然地,我和小学语文老师吴老师取得了联系。从此,我们时不时在微信上聊几句,或者给彼此的朋友圈点个赞。我们就这样丝滑地从师生成了好友,在失去联系二十多年之后。

四年级时,刚毕业的吴老师成了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说是老师,更像是大姐姐。她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常穿白色或浅黄色的中裙,上课时,裙角随着她的转身划出飘逸的弧线。她讲课声音清亮,充满感情,脸上带着亲切温暖的微笑。

一股清新之风击中了我。我以前的老师,似乎都呈现一种“中规中矩”:朴素的发型和穿着、平淡的表情、直白如线的语调。从没人告诉我,老师可以如此青春靓丽,神采飞扬。

吴老师教书的风格也不同。当然,她也会让我们背课文和优秀作文,但我并不反感。那时的我已模糊感到,学语文,模仿、记诵是不可少的阶段。何况,她柔和生动的教法,化解了大部分枯燥乏味。她会在教每篇课文前,讲述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以前的语文老师,不知为何都省略了这一环节。但这些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显然是很重要的。

她打破了老师和学生仅依靠课堂建立的联系,带我们去广阔的自然中学习。春天,我们去爬山,历经一路磕绊到达山顶,看白云在头顶上飘荡,看漫山绚烂的映山红。秋天,我们去田野采野菊花,看花儿发出夕阳一样的金色光泽。后来,我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总会想起那个童年黄昏里的温馨画面。

她不要求事后写作文,让我们沉浸式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用眼用心观察万物生长的秘密。当然,如果有人写了篇好作文,她会郑重夸上一番。在当年阅读匮乏的农村,这种教育填补了我们心灵的空白。

网上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或许也是如此。在不到两年的相处里,吴老师会踩着单车来为感冒在家的我补课,也从不吝于发掘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优点,比如细心、温柔、勤快,恰到好处地表达善意的鼓励。在这种氛围下,有人学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沉默自卑的同学则变得开朗活跃起来。

她让我们懂得,语文可以有趣,可以生活化。成绩之外,每个人都有闪闪发光的地方,值得老师点赞。师生,可以平等愉悦地相处。回头看,这些都是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后来,我到县城上高中,得知吴老师也在县城教书。我忘了她是怎么联系到我的,只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初为人母的她抱着小宝宝,带着给我炒的菜,到校园找我。我们坐在草地上,聊学习,逗娃。后来我到外地上大学,和吴老师失去了联系。

今年,吴老师的女儿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吴老师和以前一样,还在那所小学教语文,除了上课,也在努力适应“双减”设置的课后服务,带着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忙碌但充实。闲时,她还是喜欢在家捣鼓花花草草,或去山里林间看风景,时不时发在朋友圈的图片和文字,抚慰了下班路上疲惫的我。

她还在学习,还在热爱。这被我解读为对我这个前学生的“继续教育”。

我一直觉得,语文老师是所有老师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存在。因为他/她传授的不只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感情、态度、三观,对自然的,对他人的,对世界的,也有对自我的。

你很难分辨,像吴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对生活、对教育、对学生的热忱,是性格使然还是职业身份加持,只知道,遇到了,就是受用一生的幸运。

今天看到“人民教育家”、93岁的于漪老师的故事。她在办公室里用脸盆养鱼虾,只为培养一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信,最终成功让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她说,“教育从来就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她说,自己就像钉在三尺讲台上的一柱红烛,那些许微光,在无限地延伸。

一瞬间,我好像找到了某种注脚,关于一名语文老师的品质,关于他/她如何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微小却动人的力量。

做语文老师最大的挑战(夜读多年后我和小学语文老师成了好友)(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