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

作为国产“考古冒险”类小说的巅峰之作,尽管原作者天下霸唱迟迟没有推出《鬼吹灯》故事的新篇章。

不过随着当年出售版权后,改编影视作品的纷至沓来,IP依旧维持着一定的人气。

随着网剧《龙岭迷窟》的开播,势必将再次拉动一波《鬼吹灯》的热度。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

这次改编自小说第一部第二章节《龙岭迷窟》的剧集,为观众带来了出色的翻拍体验。

尤其开场一段打旱骨桩除旱魃的画面,更是颇有几分惊悚味道。

只不过旱魃一词,听来熟悉,可作为传说中的精怪,你真的了解旱魃吗?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2)

什么是旱魃?

此次网剧《龙岭迷窟》中的旱魃,属于对旱魃形象做改动后的呈现,部分符合传说,也有部分原创。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3)

旱魃作为神话中出场频率较高的精怪,自身也有着复杂的设定。

最早,在先秦到汉代时期,这一段古神话体系中。

旱魃实际上是以天女的形象出现,外貌为身着青衣的飞天女子。

尽管这一出处十分匪夷所思,可联系的我之前介绍九尾狐时,这位大妖最初也是正面角色。

所以旱魃是个穿着青衣的仙女,似乎也就可以接受了。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4)

此时的旱魃,同时兼具神仙和妖怪双重身份。

人们首先把她归类为带来旱灾的神明,不过因为是司掌旱灾的 瘟神,所以人们又会以各种方式来驱逐他。

而汉朝之后,尤其自唐朝到明朝之间的新神话时代中,旱魃的天女形象开始被丑化为小鬼。

因为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兴起,先秦带有巫术背景的自然崇拜消失殆尽,旱魃不再被人们作为神来看待,而只留下了带来旱灾的设定。

于是,人们开始为旱魃的形象添加更多丑类的样貌,使其看上去更为邪恶。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5)

自明代中期开始,民俗彻底将其归为妖怪一类。

民间结合旱魃的由来,为其添加了僵尸的形象,此后提起旱魃, 更多的都将之归类为异种的僵尸。

所以在清朝志怪小说集《子不语》中,记载了旱魃化犼的故事。

其实,要说起犼,则是另外一种传说中的神物。

只不过在这部小说中,被当做了由旱魃化形而成的僵尸最高境界。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6)

所以,最初的神性形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女魃,而后世的僵尸形象则称之为旱魃。

旱魃还有着如此多的民间故事

不出意外的,旱魃也曾经出现在神话巨著《山海经》之中。

书中的故事写到,皇帝大战蚩尤时,曾派应龙到冀州去抗敌。

长着翅膀的应龙发动洪水围困蚩尤,蚩尤就请来了风伯、雨师助阵,反而借助风雨困住了应龙。

皇帝为了解救应龙,就杀掉了雷泽湖中雷神的坐骑夔牛,用它的皮做了一面鼓。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7)

这面鼓敲打起来破掉了蚩尤的风雨,此时皇帝派出了女神魃参战。

身穿青衣的魃,可以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的出现瞬间让风雨全部消散。

皇帝趁机杀死了蚩尤,应龙和魃为记了大功。

但是大战之后,两人失去了神力,只能留在人间。

应龙去了南方,所以此后南非多出现雨水。

魃则留在了北方,她所在之处则为赤地千里的干旱。

由于影响了农民的农作物,所以到处被人诅咒驱逐,并称其为旱魃。

而《山海经》之所以会给旱魃附加干旱的设定,是因为《诗经》中曾写到: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8)

在这段少数对旱魃持正面态度的故事之后,她就永远成为了神话中的反派。

就连唐朝诗人杜甫,也在自己的作品《七月三日》中写道: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在宋真宗年间,传闻有旱魃作怪,使得宁夏盐池一代大旱。

皇帝于是请张天师前去除妖,天师用了请神的功夫,派关羽去降伏旱魃。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9)

在大战了七天之后,关羽收拾了旱魃,而为了感谢关羽,宋真宗追封其为“义勇武安王”。

因为追封的日子正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所以民间也会在这一天举办关帝庙会。

而因为除掉旱魃之后天降甘霖,这一天也被当做雨节。

古人们认为这一天必定会下雨,就有了俗语“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而如果这一天没有下雨的话,就要去关帝庙祈福祷告,就可以求得雨水。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0)

除旱魃到底是什么操作?

在传说中,驱逐旱魃的方式有很多,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都可以消灭旱魃。

迷信的人们,认为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手段驱除干旱,所以这一行为在古时候的北方颇为常见。

《大清律例·贼盗·发冢》曾有过记载,清嘉庆九年(1804年),高密地区大旱。

但是有人发现刚刚病死的村民李宪德的坟土潮湿,就说他成了旱魃。

于是村民就挖了他的棺木,打开后见其尸身完好,就坚定了他已经化身旱魃。

烧毁了李的尸体后,李家将掘墓者告上公堂。

但是因为此类案件没有经验参考,最终上报到刑部,根据“发冢开棺见尸律”判了个“拟绞监候(相当于死缓)”。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1)

根据这段故事,就进一步丰富了僵尸版旱魃的设定。

旱魃是由新死百日之内的死人所化,而尸体变为旱魃后,坟头不长草,且会渗出清水,这些都被如今不少小说所借鉴。

甚至夸张出了,旱魃成为小鬼僵尸后,会在半夜从人的家里往坟里面挑水的说法。

当然,如今我们根据科学知识可以知道,这只是因为高温导致储水蒸发而已。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2)

在李宪德的故事里,村民用的是火烧,像是童子尿和黑狗血这样传统的驱邪万金油自然也可以奏效。

这些听上去尽管只是故事,但是现实中,打旱骨桩实际上是要把人的尸骸拖出,并损伤其肢体,这无疑是残酷且不人道的行为。

所以即使在古代,也是法律所明令禁止的。

早在明朝就下令禁止这类迷信活动,但实际上一直到清朝,民间依旧笃信这一残酷的封建传统。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3)

实际上打旱魃有没有用

结合所有旱魃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设定。

旱魃坟头会涌出清水,打了旱魃人们就能缓解干旱,说起来无疑是十分可笑的故事。

首先,过于潮湿的土壤本就不适合土葬,更不要说能挖出水来。

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刚刚葬下,就连棺材带尸体一并烂个精光。

所以想要坟头涌出清水,除非是地下暗流改道。

这样一来,人们挖出此处的逝者,就可以打井取水,自然能够缓解干旱。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4)

可是这就有不符合旱魃必须是新死之人的设定,那么为什么非要加个死在百日之内的设定呢?

这实际上就是犯罪分子的小把戏了。

尽管《鬼吹灯》里什么分金定穴说的玄乎,现实中人们想要认出坟地的位置,最多只能靠个坟包包辨认。

为了方便打着除旱魃的名号发死人财,犯罪者就打着除旱魃的名头,去动刚刚死去的人的主意。

毕竟打完了旱魃会不会下雨不一定,但是拿了棺材里陪葬的器物卖钱,总能换些钱财。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5)

就像是《龙岭迷窟》中演的那样,吊出了旱魃旁人大多还是比较畏惧。

此时但凡有个大胆的主,就可以把棺内的器物据为己有,这估计也就是打旱魃最初的由来。

只不过后来迷信的人多了,人们也就不再畏惧,反倒不再方便下手了,不过这么个迷信的传统倒是留了下来。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6)

至于挖坟掘墓一事,老天会不会有报应咱不敢说。

但是冒犯死者,触犯法律自然是逃不过法律的审判和制裁,剧集《龙岭迷窟》中也势必会安排一个警醒的结局。

小荐我始终认为,死人的事其实都是拍给活人看的。

有了生死作为警示的前提,人们也就能多一分小心和留意。

传说中的旱魃住在哪里(龙岭迷窟再掀鬼吹灯热)(17)

最后补一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

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