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变身文旅新地标(九龙小镇新三变)

前昨两日,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既是对近年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开展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又一次检阅,也是对清远未来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及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

这场被誉为“清远建市以来规格最高、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涉农会议,4个典型参观点均集中在英德市九龙镇。从山焦坪村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九龙小镇”项目通过“新三变”带来“八大收益”;从省定贫困村寨背湴田村“蜕变”为美丽乡村,到全市唯一一条生态村———活石水村引进的民宿经济新业态……他们在创新思维,探索“以奖代补”机制,推进新农村连片示范项目建设;用新机制来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使村民能深度参与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放大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包括市委书记葛长伟在内,参会人员在参观4个典型后均赞赏有加,不止一次竖起大拇指。而在市委农办副主任看来,九龙镇取得的成效,说明了清远的农村综合改革,已经从改革之初的示范引领到全面扩展,改革已由点及面,由盆景变成了风景。九龙镇通过扎实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村组织化水平,大大激发了农村的内生动力,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此外,通过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实现高质精准识别;并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为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矿坑变身文旅新地标(九龙小镇新三变)(1)

3月22日,参会人员在英德市九龙镇“九龙小镇”参观“三变”情况。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

土地整合

激活农村资源变资产

前日,走在活石水村村道上,市委书记葛长伟不由感慨:“这里原来的样貌比很多农村都差,现在每次来都有很大变化。”

这个曾经泥泞破败的村庄,近几年来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以看得见的速度不断刷新“颜值”高度。从2016年开始,活石水罗屋村按照“生态村”的建设标准,发动村民按照每人每股2万元入股,筹资300万元自主建成了“活水农庄”、“石磨文化长廊”项目,村集体和村民共享盈利分红,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的共同致富效果。

如何导致这样的变化?还需从村庄的土地整合开始说起。

活石水村有80户393人,水田180亩,旱地150亩,山林500亩,是九龙镇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一直以来,村民们在细碎的地块上种植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种植业带来的收益很少。贫困的生活情况,导致邻里之间常发生纠纷,连续3年没有人愿意担任村长。

2006年,罗水波作为热心村内公共事务的一员,发动村民们进行土地置换调整。当时的调整模式较为简单,将每家的田地分成两大块:旱地一块,水田一块。

2014年开始,九龙镇通过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开展土地整合,按照“连片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思路,对村中原分散的耕地、宅基地、山岭、荒地等土地资源经整合调整后或发包给本村村民耕作。在新一轮的土地整合过程中,活石水村为了改变不同地块之间的土质差距,村里集资将全村农田灌溉设施修整一番,将农田用灌溉沟渠“切割”成一亩宽的方块。村中的所有土地都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们若要种植,便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承包。若是村民们承包意愿不强,则将连片对外发包。

像活石水村一样,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的村有很多。九龙镇以活石水、大岗、楼仔等13个村开展土地整合示范,各示范点按照规划要求重新将宅基地、耕地实施互换并地,重新规划调整,实行一户一宅、一户1至2块耕地。并完善了机耕路和水利设施等。土地资源经整合调整后,或发包给本村村民耕作,或村集体统一经营,或流转出租,成功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把“死资源”激活成为“活资产”,也为今后大项目的进驻奠定了硬件基础。

矿坑变身文旅新地标(九龙小镇新三变)(2)

3月22日,参会人员在英德市九龙镇参观山焦坪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

融资扩大

激活资金变股金

利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亿专项资金,和英德市本级财政资金作为融资资本金,九龙镇向市农发行融资,成功贷款8亿元,融资贷款将用于推进九龙镇整体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建设项目包括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乡村道路工程、镇区基础设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等。

而在去年,九龙镇还利用中央扶持农村集体经济每村200万元专项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将部分资金用于土地整理试点,清理砂糖桔病树并提高土地生产率。并结合精准扶贫每户2万元专项资金和整合的普惠性涉农资金,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企业) 村经济社 农户”发展模式,以金鸡、大陂、寨背、河头等村作为入股经营试点,将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户持有的资金,通过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村集体和贫困户享有股份权利,实现“资金变股金”。如大陂的山蕉坪村小组,镇量化扶持农村集体专项资金到村经济合作社与龙兴专业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完成土地整理后规模种植水稻、花生、黄豆等产业,村集体与合作社按协议分享收益。

产业升级

农民变旅游从业者

九龙镇是英德市砂糖桔主产镇之一,有“中国砂糖桔之乡”之称,其砂糖桔种植最高时达6万亩。近年来,该产区砂糖桔因大面积感染黄龙病,逐年减少至2万亩左右,桔园管理粗放和弃管现象愈发普遍。

结合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项目产业布局,九龙正在优化全镇农业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坚持以村为单元,以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为平台按照科学的产业规划,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特色带,逐步形成了“生态 农业 旅游”的镇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岩下村位于英西峰林核心地带,周边峰林散落,形态各异,风景独具一格。但进村道路旁,除了山坡上可见部分砂糖桔,多为抛荒之地。“以前村里管理比较混乱,私人占地情况严重。”岩下村村长许北永说,此前村中土地利用率不到20%。英西峰林是一处难得的优质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品牌特质,目前商业开发较少,再加上周边没有大型工业,峰林还未受到污染和破坏,是一块难得的“处女地”。这也是国业旅游公司在开发了洞天仙境后,再投资3亿元开发“九龙小镇”项目的原因所在。

村边苏坑河流淌而过,一排木结构的房子初见雏形,一片约百亩的荷花池让游人赏心悦目。2015年,岩下村投入630亩土地,与国业旅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发“九龙小镇”。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租金,一改往年零收入的尴尬局面。另外,国业旅游公司同意将规划中的两个停车场归入岩下村集体所有。同时,岩下村还获得景区附近10亩地的开发权,用以发展农家乐,售卖农副产品等。计划用3年时间,规划打造原生态观光、乡村旅游项目。“九龙小镇”在“三变”改革思路激发下,结合发展实际,采取“企业 村经济社 农户”的经营理念,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旅游从业者”的“新三变”发展模式。即村集体(村经济社)和国业公司共赢合作,以土地入股“九龙小镇”旅游项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红外,还通过企业用工、停车场、土特产店铺等与企业合作共赢。通过“新三变”,“九龙小镇”项目涉及的村民享受到了“荒山土地、资源开发、劳务用工、配套设施、农副产品、村民自营、扶贫助学、助力美丽乡村”八大收益,让昔日的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土房子变成“黄金屋”,让沼泽地变“聚宝盆”。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称,在“三变”的过程中,“九龙小镇”项目涉及的村民,在去年按照每亩土地的股份能够分得800元分红,今后该数据将得到提升。

矿坑变身文旅新地标(九龙小镇新三变)(3)

3月22日,市委书记葛长伟率队到英德市九龙镇寨背湴田村参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

新农村示范项目

推进新农村连片示范项目建设探索“以奖代补”机制

九龙镇建设美丽乡村的帷幕,是在2015年年初的一次镇班子成员会议上拉开的。会议决定,15名班子成员每人挂点联系一到两个村,全面覆盖17个村居。

环境脏乱差、人心不齐、大多村小组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薄弱、农村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过去多建多占的村民不愿意退还土地,也有不少人对美丽乡村建设有所怀疑。

被列入省定贫困村的范畴的寨背湴田村,则坚持要推进建设美丽乡村。“以前太脏乱差了,不改变实在不行。”这一年,九龙镇提出,将原本分散于各家各户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态林补偿金等惠普性财政资金整合起来,集小钱办大事,集中投放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镇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500多万元。而湴田村村长曾卫红通过整合发放到农户的4万多元涉农补贴资金,并向村民筹资建设美丽乡村。

但是,随着曾卫红笔记本上的工程款数字逐渐密集,这让他慢慢感到压力。过去村里一穷二白,刚整合的涉农补贴资金又迅速见底,向村民筹集的资金也将用完。但湴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才刚起步,卫生整治、排污管网建设、绿化等还需投入大量资金。

正当曾卫红苦恼时,一个好消息传来。2015年下半年,汕昆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在九龙镇铺开。按照《汕昆高速公路英德段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办法》和《英德市征地拆迁补偿费和奖励资金审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青苗补偿款归个人所得,土地补偿款归集体所有。湴田村正好有部分土地在征收范围,湴田村民一致同意将公路征地款21.3万元用于村中建设。

而在这一年年底,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九龙镇成功申报清远市第三批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获省财政1亿元资金补助。随后,在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项目建设时,九龙镇坚持探索“以奖代补”的工作思路,用“以奖代补”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对示范片项目内5个核心村、45个示范村以及配套工程进行奖补。随着各村的建设开展,“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是体现了村民的事情村民自己做主,政府只是加以引导。“这样建成之后才能留得住、管得好。”英德市副市长、九龙镇党委书记黄永晨称。

如今,九龙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建成了136条美丽乡村,村民自筹资金投资近1亿元。目前,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项目50条村全部动工建设,完成工程量70%以上,提前实现了省委农办提出的“一年初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在省级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100多条村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其中86条村申报了2016年清远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第一批56条村于2016年底已通过了清远市验收,实现了示范带动效应。

矿坑变身文旅新地标(九龙小镇新三变)(4)

3月22日,市委书记葛长伟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了解正在推进的九龙镇土地整体建设项目。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

产业帮扶促脱贫

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

九龙镇第三轮精准扶贫工作共有省定贫困村7个,面上帮扶村10个。全镇贫困户828户共2166人,其中面上10个村的贫困户有425户共953人,重点帮扶村的贫困户有403户,1213人。

寨背村湴田村小组便是省定贫困村的范畴内。但随着九龙全镇域多类型的产业发展,这座贫困村已变为美丽乡村,村民们在家门口脱贫致富,也已成为现实。25岁的村民刘伟锋此前曾在清远市区务工,去年回到了村里,如今跟着当地的项目组学习施工技术,每月收入约6000元。“现在还是学技术阶段,学成技术后会更高。”刘伟锋称,过去两年,像他一样返乡的中青年超过10人,在村中均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而湴田村内,由环保砖铺设的停车场周边,种植了用于装饰乡村的花草,整洁的村道旁,也精心点缀了一些竹篱护栏,已是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象。

近年来,九龙镇坚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核心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方面是要求“识别精准”,由村民代表和村党员开会自下而上推荐,工作队自上而下进村入户核查和横向征求群众意见来识别贫困户。要求“对接精准”,帮扶单位不仅精准对接到人,还要精准对接到具体帮扶项目。另一方面是整合能够整合的资源,尤其是借助省、市扶贫工作队的资源和资金,将他们的扶贫项目与全镇旅游项目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相结合。2016年底,全镇共有381户贫困户(508人)成功脱贫。

昨日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扶贫工作还要开展的一项新任务是要将我市261个相对贫困村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今年要全面启动我市261个相对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有效美化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而前日在参观湴田村的宣传展板时,葛长伟在精准扶贫的展板前停下脚步,向身旁的英德市副市长、九龙镇党委书记黄永晨问道:“全市261条贫困村,有没有可能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根据九龙镇创建美丽乡村的情况,贫困村若引导得当,创建一星级美丽乡村“整洁村”将不成问题。”黄永晨答道。

统筹:清远日报记者 黄作源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黄作源 彭勇珍 通讯员 陈健先 黎秀芳

清远日报版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欢迎关注本报官微qyreport获取更多本地活动资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