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不简单(第一课学到了)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9月1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第一课不简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第一课不简单(第一课学到了)

第一课不简单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1日,

全国各地中小学迎来新学期。

1日晚8点,

2022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

在这一堂课里,

有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

有青藏科考队、

还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他们把科学精神的“种子”,

播撒在青少年的心中。

“我从小就是饿着长大,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我的外婆曾想喝上一碗稀饭都得不到。”

为此,

谢华安立志“人人有一碗饭吃”,

50年来不断培育优质稻种。

“我们能够年年丰收,靠的是优良的品种。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

一粒好的种子,一个好品种,

得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

向同学们讲述了《50年金色种子梦》。

“中国文明经历了沧海桑田,

成为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当中,

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离不开古代先民们坚韧地开辟了

这片广袤的土地,

更离不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

在长期奋斗当中对中华文明的

创造、发展和接续守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

研究员王巍

以水稻这一“文明密码”为线索,

为大家追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2017年启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

我们科考有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摸清楚‘亚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经过这几年的科考,

我们初步估算‘亚洲水塔’的

水最少是九万亿立方米,

这样的话,

我们对于国家的水资源就心中有个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

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

讲述了“巅峰科考”背后的故事。

“我们也期望同学们能够加入到

今后我们国家发展航天的队伍,

我们将让中国人的步子

迈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我们将用中国的航天器,

把人类的文明播向星辰大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回望30年中国载人航天

和60多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鼓励同学们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2022开学第一课》

通过院士、科学家的人生经历,

号召青少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把个人的小梦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梦想,

从先辈们的梦想延续到时代的梦想,

不断前进,永不停歇。

来源: 科技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