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总是当局者迷(为什么当局者会)

当局者迷的原意是指下棋的两个人,不会看到对方的布局,在一旁的人容易看出破绽当局者迷常与旁观者清连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为什么有人总是当局者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为什么有人总是当局者迷(为什么当局者会)

为什么有人总是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的原意是指下棋的两个人,不会看到对方的布局,在一旁的人容易看出破绽。当局者迷常与旁观者清连用。

历史上有记载的运用“当局者迷”,是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人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不这样认为,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沉迷于棋的胜负,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呀。

宋·辛弃疾,在他写的词《恋绣衾·无题》中写道:“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原来当局者迷。”

为什么要当局者迷呢?

一是亲自下棋者,赢棋心切,关注点都在想着如何去赢别人,在幻想中窃窃而喜,没有认真地考虑对方的想法是什么,出现“局中迷”,而旁观者是看到双方的意图,心态平和,一旦平和就会心明,就能够看到全局;从历史文化长河中讲:唐朝元澹对历史流传下来的经书,有独特的辨别能力,对“礼记”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提出质疑,对陷入其中、迷信经典走不出来的人,叫做当局者迷;宋代词人辛弃疾,是从个人角度自省:莫笑他人糊涂,而是自己在迷惑之中。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当局者迷呢?看不见、看不清,听不见、听不清的时候,患得患失而遮蔽了双眼,无法辨明事情的原委,搞不清状况就会被乱象牵着走;或者在一个画地为牢的环境里,在一个狭隘的文化地域中,思想被固化,就容易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

什么状态下会当局者清呢?扪心自问:自己能把控住什么?自己能感受到什么?到底想要什么?能要什么?是不是自我心中的声音!这需要在生活中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观察与发现,用审辩式思维,立体性质疑、慎思,或者征询旁观者的意见,既使是当局者也有思维辨识能力,清晰而不被迷惑,才能做到当局者不“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