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浣熊的故事(动物小说家沈石溪谈)

“大象能准确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它们总会提前半个月就走去象冢,这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噶羧是这群战象中,唯一幸存的大象。太阳落山了,噶羧要走黄泉路了!”日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在静安钟书阁饱含深情地朗读着《最后一头战象》的舞台剧剧本,将现场的读者都带入神秘的西双版纳雨林。

根据沈石溪同名小说改编的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剧组还特别邀请沈石溪,聊一聊四十余年动物小说写作的经验与感悟,探讨动物小说的写作技巧。

沈石溪浣熊的故事(动物小说家沈石溪谈)(1)

图说:沈石溪 主办方供图

沈石溪在读书会现场谈到了《最后一头战象》创作的背后故事。它源于两个真实的素材,一是傣族人的史料中记载着的清朝末年有“象兵”的记录,二是一头叫做林旺、被养在台北动物园的战象,死的时候它的脸朝向了大陆的方向,这给了沈石溪很深的触动。提及自己在云南插队36年的经历,沈石溪说到大象是西双版纳最具代表、最独特的动物。

沈石溪的小说和国外动物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国外的动物小说更注重刻画动物本身在野生状态下的客观行为,而他笔下的动物都能找到与人类息息相通的感情。它们的温情、冷漠、自私、勇敢、责任、担当,对于初入社会的孩子们,都是精神触角在现实中的每一次真实感知。

沈石溪浣熊的故事(动物小说家沈石溪谈)(2)

图说:沈石溪与小读者们合影 主办方供图

提到为什么自己四十余年钟情于动物小说写作,沈石溪认为这教会了他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尊重动物,就是尊重另一类生命形式。“我之所以热衷于写具有野性和野趣的动物,就是想告诉那些很少有机会接触动物的读者朋友,除了我们人类外,地球上还有许多生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

同理心教育的理念也贯穿在《最后一头战象》舞台剧的剧本创作中。提及舞台剧中的战争场面,沈石溪认为虽然部分读者会觉得它们太沉重,但孩子们需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了解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去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去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幸福,去学会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头战象》将人类崇高的情感凝聚在一头名叫嘎羧的老战象身上,应该说是真实可信的。”

沈石溪浣熊的故事(动物小说家沈石溪谈)(3)

图说:剧中的小象与观众互动 主办方供图

读书会当晚还播放了舞台剧战象的片段,剧中活泼可爱的小象也来到了现场与观众热情互动,行动间的憨态可掬萌翻全场,圈粉了一大批书迷们。改编自沈石溪的同名短篇小说,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讲述了战争背景下生活在云南国境线上的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一同成长的传奇故事。在剧场看到自己的短篇小说被搬上舞台,沈石溪老师感到十分惊喜与震撼,并对其中的再创作表示了高度认可。“这么大的木偶能在舞台上还原大象的神态、动作与灵性,是非常了不起的。”

据悉,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上海木偶剧团联合制作出品的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将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项目,于5月15日在美琪大戏院连演两场,剧中高达3.8米的5.0版战象也将继续刷新观众对海派木偶的认识。(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