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深首条公交(深中跨市公交要来了)

莞深首条公交(深中跨市公交要来了)(1)

建设中的中开高速金字山互通立交段。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打造“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谋划“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实现中山市与大湾区相邻城市1小时内通达、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各镇街中心区与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间15分钟通达……近日,《中山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出炉,公布了未来中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版图。

从《规划》内容看,推进珠江东西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拉近与深圳的交通距离、加密跨市公交等方面的服务频次,是中山交通“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按照计划,未来中山将规划马鞍港客运码头—深圳西站、市博览中心—深圳宝安机场等深中跨市公交,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也有望尽早开工建设。

●撰文:伍杰

定目标▶▷

到2025年

实现“60 30 15”时空圈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山交通运输将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省委赋予中山的“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三个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打造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到2025年,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体建成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实现“60 30 15”时空圈,有效支撑和引导中山市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到“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84公里提升至390公里以上;干线公路通车里程从443公里提升至6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从69公里提升至100公里以上,在建轨道达130公里;岐江新城路网密度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内外“堵点”“断点”逐步消除;深中跨市公交落地;市内新开公交线路15条,新增运营里程600公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公铁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公铁水联运等运输方式。

为了保障《规划》落地,《规划》还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要素保障、实施管理等多方面的措施。在资金保障方面,中山将安排财政资金积极支持交通规划建设,争取国家、省资金配置指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综合采取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多种方式,充分引导多元化资本参与项目实施。

优布局▶▷

建骨架、强枢纽,发展轨道交通

凡事预则立。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山有蓝图有规划。

“目前,中山交通建设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好‘三环十二快’的干线公路网,这将是未来中山交通的主骨架。”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负责人胡琼虹说,“三环十二快”将大幅提升市内交通网络的衔接能力,从中心城区到各个镇街的路途缩短至30分钟以内,另一方面各镇街与深中通道的通达性也能同步增强。

实际上,目前“三环”的主要脉络已基本成形。其中,一环建成完工;二环,除去西部部分路段还没开工以外,已全部通车;组成三环的广中江高速、西环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车,而东部外环高速则在刚过去的7月完成征地拆迁签约工作,目前已进入全线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从枢纽布局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山将打造高水平枢纽场站,构建层次分明的枢纽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公路客运、公路货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引入枢纽场站,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一体化交通枢纽;加强对枢纽周边用地、片区开发方案研究,落实“站城一体”开发理念,通过规划引领枢纽场站高品质建设。

按照《规划》,未来数年中山将开展中山站、中山北站、中山西站等三大枢纽场站的改造提升工作,启动中山南站等枢纽场站规划研究工作;推进中山市现代物流业平台(黄圃园)多式联运等货运枢纽规划建设,实现公铁、公水、公铁水间的快速中转和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当前,区域协同发展已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以此角度看,发展轨道交通,必然是未来数年中山交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以构建“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实现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为目标,中山将继续推进深江铁路、南沙港铁路(中山段)建设进度;加快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工作进度,尽早开工建设;开展线路及站点用地规划调整与预控等工作;此外,中山将加快《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编制,积极寻求与周边城市联合发展轨道交通,适时启动城市轨道建设。

提能级▶▷

内外兼修

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综合性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生产、科技赋能和绿色发展。交通建设,事关中山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大局,也是培育优质营商环境新名片的关键。”胡琼虹表示补齐综合交通短板,是中山“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点。与“十三五”末期相比,至“十四五”末期,中山交通运输设施、服务质效、改革治理都将迈上新台阶、实现新提升。

农村公路方面,强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大力推进“路长制”,健全“四好农村路”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好保障。

水上交通方面,依托区位条件和水域旅游资源,构建水上交通服务体系,加强水上巴士规划布局,积极构建水上旅游和环城水上休闲旅游系统;发展旅游配套延伸服务,促进旅游客运“运游结合”,实现“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

出行环境优化方面,中山将紧密围绕市民品质化出行需求,秉承品质优先的理念,以人为本,合理分配各种出行方式的路权和空间,保障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顺畅;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岐江道重点工程建设,新增一批儿童友好设施,通过打造慢行系统及景观带,线性串联公园、商圈、景点等重要节点,充分激活中山旧城活力;落实“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进行透水混凝土道路的设计,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通过雨水冲刷,减少空气中、地面上的粉尘。

静态交通体系建设方面,“十四五”时期,中山将开展片区停车系统综合改善提升规划,包括各种停车场(库)、停车设施等方面,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停车设施资源配置,用好用足停车资源,稳步推进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商业聚集区等区域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 ”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探索推进共享停车,拓展电子收费应用范围,利用多级力量联动督促停车管理违章查处,强化停车秩序管理,加强停车执法力度。

农村的路更好走了,镇街间往来更方便了,乘坐高铁能去地方更多了,高速公路更开阔顺畅了,港口的综合通过能力更强了,这是过去数年关于中山交通实实在在的体验。随着中山交通建设的全面提速,《规划》的逐步实施,未来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会越来越有劲。

■焦点

“60 30 15”时空圈:中山市与大湾区相邻城市1小时内通达;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各镇街中心区与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间15分钟通达。

高速“四纵”:西环高速(含小榄支线)、广珠西线高速、广澳高速、东部外环高速。

高速“五横”:广中江高速—佛江高速、中江高速—南中高速、深中通道—中开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香海大桥。

轨道“二纵”:广珠城际、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

轨道“三横”:南沙港铁路、深江铁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西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