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要不要住在一起(没时间玩想分户)

两代人要不要住在一起(没时间玩想分户)(1)

近日,四川乐山市年仅11岁的小罗拿着户口本走进了派出所,要求帮他把户口分出来,不想再跟爸爸妈妈在一个户口本上。小罗告诉民警,自己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每天学习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其他小朋友回家都有很多时间玩耍,而他只有不停地学,实在受不了了。(6月27日《成都商报》)

这边厢,孩子想玩耍,渴望放松;那边厢,家长想提高学习成绩,不断给孩子加码、加压。当双方难以协商,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的孩子,用“不走寻常路”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面对“没时间玩,想分户”,我们不能只当笑话看,却忽视了孩子的爱与痛。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是最直接也最强烈的渴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家长想通过补习班来提高成绩,何尝不是良苦用心;只不过,忽略和漠视了孩子的需要,难免遭遇孩子的抵触与不认同。

孩子苦,家长也累;补习班不仅“烧钱”,也需要在接送孩子上花时间;孩子们自主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对于年幼的孩子们而言,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他们并不懂;在父母的压力下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难免会产生情绪问题。

父辈们“快乐的童年”,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遥不可及。在“知识改变命运”得到普遍价值认同的今天,教育竞争愈发激烈;尽管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那些“好大学”却依然难以进入。孩子们只有更加强大,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

“孩子,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尽管有些煽情,却也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为了避免孩子们将来成为无能者与失败者,家长们变得狠心与决绝起来——在价值排序中,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不得不让位于教育竞争。

培训班并非上得越多越好,也并非上了培训班就一定有效果。透过“没时间玩,想分户”这面镜子,我们要读懂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不同的爱与痛。(有删节)

燕赵都市报杨朝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