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

刘伯承知道他牺牲的那一刻,痛哭出声,悲痛的说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他就是在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的王克勤同志。“王克勤”一个不被社会大众熟知的名字,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忘记的人民英雄。从俘虏到英雄,他的一生可歌可泣。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

王克勤

悲惨的童年生活

一九二零年,王克勤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县王东店村中一个贫苦的家庭中。王克勤的父母都是典型的农民,靠着土地给他们带来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家人。

在王克勤出生的那个时代,生活从来就没有向底层的穷苦人民给予同情。仅靠着三亩薄田带来收入的生活本就十分艰难,生活却又对王克勤的家庭开了个玩笑。那时候,农民种地都是靠租种地主家的地。

在利益与金钱面前,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得“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这句俗语,计较的都是有关个人的利益格式。这样的生活,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穷苦农民来说是一种煎熬。

王克勤的父亲王晓平也是这广大底层穷苦农民中的一员,被压抑得久了,那天他没忍住爆发了。王晓平因为地主家的地租实在太高了,愤愤不平地去找地主,想讨个公道。可是,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国家既不安定又不繁荣,政府毫无作为,人人都只想着自保。

在拥有土地和金钱的地主面前,谁又会想到为穷苦的农民讨公道呢?人们只能随波逐流地倒向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那一边。王克勤的父亲被地主家的人打成了重伤,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下地劳作了。这对于生活本就艰难的王克勤一家,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2)

生活像一把无情的刻刀,一刀一刀扎在人们最弱也是最疼的那个地方。因为贫穷,即使是父亲被地主打成重伤,家里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为他医治。在王克勤刚满十三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含恨去世了。

父亲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的去世对于王克勤一家来说,就好像是致命性的打击。王克勤的母亲看着刚刚年满十三岁的王克勤和比他还小的弟弟,不禁流下了无助又悲痛的泪水。但是生活仍要继续,她只能带着两个儿子沿街乞讨,放下尊严,换一口饭吃。

即便是靠着乞讨度日,王克勤也在母亲的细心照顾下健康成长起来。王克勤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劳动力,他本以为自己能够为母亲分忧,扛起照顾这个家的责任了。没想到,因为“抓壮丁”竟让他与母亲和弟弟分离。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3)

一九三九年七月, 十九岁的王克勤没想到“抓壮丁”还是轮到了自己的身上。他想挣扎,却被保安用绳索捆住。被抓去当了壮丁之后的王克勤,也就和母亲,弟弟失去了联系。

王克勤实在太思念母亲与弟弟了,他几次想要逃跑。但是,他逃跑了三次,就被抓回来了三次。而且每一次被抓回来都肯定要遭到一顿毒打,一次比一次厉害。终于,王克勤累了,他跑不动了。

现实,就这样压垮了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再到后来,王克勤的母亲与弟弟在一次外出乞讨的时候下落不明,从那之后就了无音讯。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4)

从俘虏到成为解放军

被抓去当了壮丁的王克勤,后来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自从进入国民党军队中,王克勤也随着部队从南到北地参加过不少战役。

虽然当初自己是被迫进来的,但是,王克勤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渐渐接受了在军队中的生活,也一直在打听母亲与弟弟的下落。可惜,一直没有打听到。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王克勤看到自己国家的土地被日本侵略者如此糟蹋,心中愤怒不已,暗自下定决心要奋勇杀敌。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5)

王克勤在国民党军队中的表现算是不错,他还曾因为自己的英勇善战获得了国军部队中的“青天白日”勋章。如果王克勤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待下去,或许也能混到个一官半职。但是,一九四五年的邯郸战役彻底改变了王克勤的命运。

一九四五年九月,那时恰逢日本侵略者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迫不及待地想要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调集了大量的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进攻华北各解放区,其目的就是为了要抢占北平与天津这两个重要城市。

一九四五年十月中旬,国民党军队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和高树勋第三十军、第四十军和新编第八军从新乡出发,企图攻占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邯郸。

国民党军队集结了将近六万人的兵力情况下,依然没能取得邯郸战役成功。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总共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三万余人,俘获一万七千多人。王克勤就是这一万七千多人中的一员。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6)

对俘获后的王克勤早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王克勤很清楚被俘虏后的结果。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人民解放军竟然没有伤害他们,更没有想杀了他们,反而还来征求他们这些被俘者的意见。

当解放军来被俘者们是选择留在解放军中还是回家的时候,王克勤还处于震惊当中。如果离开,王克勤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儿。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没有母亲和弟弟的下落,自己早就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很久了。在部队这么多年的生活,他早就习惯了。

现在再让他离开部队,王克勤反而不知道该干什么。王克勤看着眼前的人民解放军,看了看人民解放军队,他觉得这是一支和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的军队。对待俘虏都如此人道的军队,对待战士还不得像对待家人一样。

从前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生活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王克勤的心头,他不愿意再回到那个地方了。他选择留下来。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7)

光荣却又短暂的解放军生涯

留在解放军部队中的王克勤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部队中战友之间浓浓的情谊。一直孤身一人的王克勤在人民解放军的部队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王克勤向来是一个英勇的人,他觉得自己之前能在国民党部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也一定能在解放军部队及干出点成绩来。

人民解放军取得邯郸战役胜利后,缴获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的枪械。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中的枪械要比解放军用的先进很多,很多解放军战士都不会使用这些枪械。

不能被战士们很好使用的枪械,犹如一堆没用的废铁。就在这个时候,王克勤站了出来。他原来就在国民党军队的王牌三十军中,对于这些枪械的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很快,在王克勤认真仔细地指导下,部队里的同志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枪械的使用方法。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8)

很快,王克勤就迎来了他留在解放军部队后的第一次战役——陇海战役。按照王克勤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时间开始算起,王克勤已经算是一名老兵了。他参加过很多次战役,也清楚战场是什么样子。

但是,这一次再上战场之前,他仍然感到十分忐忑。因为他之前在国民党军队中听到过很多有关解放军部队的谣言,尽管自从被俘虏之后,他发现很多有关解放军的谣言都不是真的。但是,他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可是真的到了战场上,王克勤才发现那些关于人民解放军的谣言全是国民党有意捏造出来的。当冲锋号吹响的那一刻,解放军的党员干部们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是冲在最前面。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王克勤傻眼了,这是他之前在国民党军队中从来没有想过的。

当他看到连长和指导员都毫不犹豫的冲在前面的时候,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是在那一刻,他真的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真真正正为人民的军队。王克勤觉得自己没有理由畏缩在后面,他突然就抱起机枪,冲在前面,还大喊:“冲啊!”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9)

王克勤这一股“不怕死,往前冲”的劲儿也让周围的同志们大为感动,这个曾经在国民党部队待了好多年的人,现在却如此不顾自己生命安危的向前冲。大家纷纷从战壕中跳出来,扛起武器,向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斗结束之后,那个抱着机枪,奋勇当先的战士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领导特意表扬王克勤的时候,王克勤却哽咽道:“我对不起开始冲锋时那些伤亡的同志。”从这以后,王克勤这个朴实又英勇无畏的年轻人就被领导记住。

很快,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王克勤就被提升为班长,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从被提升为班长,王克勤就更注重集体之间互助的力量。一九四六年十月六日,王克勤就带领全班战友,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充分发挥了战斗互助作用。

在敌人数量多,装备精良情况下,王克勤带领全班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天,最后在全班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取得歼灭大量敌人的大好结果。也正是因为这一次阻击战,王克勤又被提升为排长。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0)

王克勤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从他一九四六年六月第一次以人民解放军的身份参加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七年七月他牺牲前,就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仅他个人就击毙击伤敌人二百三十二人,俘获敌人十四人。在战场上,他不仅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而且机智灵活。

他把自己这些年在国民党军队里经历的各种战役当中积攒下的经验,全部运用在了人民解放军与敌人的作战当中。一年内,他立下的功劳多达九次。因为王克勤突出的表现,他也获得了“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从他短暂的人生经历中看来,我总觉得他是一个天生的战士,不论是过去在国民党军队中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他都是部队中那个优秀的,被人记住的兵。

但是,他越是优秀,越是耀眼我就越觉得难过,毕竟他在战场上牺牲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七岁而已。二十七岁,一个真是一个美好的年纪。我不知道像王克勤这样,是否能算得上是年轻有为。但我敢肯定,他的牺牲一定像刘伯承说的那样,是解放军的巨大损失。

王克勤留在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就像是解放军队伍中闪耀过的烟花,它绚烂地绽放过,却可惜很快又离开了。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1)

创新的“三大互助”

自从王克勤被提拔当上班长之后,他就很注重观察班里同志们的变化。作为班长,他总是热心帮助每位需要帮助的同志,还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身体与心理。

观察着,观察着,王克勤还是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班上同志的成分都太复杂。有一直对在解放军部队的老战士,也有像自己一样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被俘虏然后留下来的新战士。老同志与老同志之间相处得比较久,革命友谊更加深厚。

而新同志也可能来自不同的军团,新同志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比不上老同志那样。其实这些倒还好,更令人头疼的是,大家都在面临着如何接受曾经的敌人,变成现在并肩作战的战友问题。

一时之间,班上的同志们成分不同,经历过往都不同,班里的人心就不齐。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战士们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为了解决“人心不齐”问题,王克勤可谓是下了大功夫。他觉得,要让班上的同志们人心齐的话,首先就得要让大家团结起来。要让大家团结起来的话,就要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集体的好处。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2)

所以,每次班上有新来的同志,不管他是从别的解放军区调过来的,还是民众自愿参加补充进来的,王克勤都表现出强烈的欢迎。他不仅早早地就为新来的战士收拾打扫好房子,甚至还提前为他们领来了棉被和棉袄。

大家笑他每次迎接新的战士,就像是迎娶新媳妇一样。他也毫不在意,总是笑着回答。因为王克勤知道,这样能让新来的同志更好地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更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这样他们班才能够更好地团结起来。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3)

王克勤总是对班上的同志们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朴实无华的俗语加上王班长为大家付出的东西,深深地感动了班上的每一位同志。在王班长的努力下,大家也纷纷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放下了之前的一些偏见。

是战士最终还是要上战场打仗的,光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因为这份温暖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王克勤很清楚团结协作力量要比单人作战的力量大得多,也只有好好利用团结协作才能够保证用最小的牺牲取得最大的胜利。

在解决班上同志人心不齐问题的时候,王克勤就通过自己对大家的观察和一些小小的实践,为班上的同志们创建了“思想,技术,生活互助小组”

“思想,技术,生活互助小组”做法在战士们的生活里取得了成功,王克勤觉得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带兵打仗当中。经过他不断地摸索,观察和实践,王克勤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互助”的带兵方法。“三大互助”是指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4)

事实证明,“三大互助”的重新是带兵方法十分有效。在“三大互助”的带兵模式下,每个人的特长与优点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不足又很快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及时弥补。

具体来说就是,老战士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暂时于战士之间的革命友谊不能深厚;解放战士们在接受到教育的同时就能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既能在教育中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又能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

这样一来,班上战士们的凝聚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提升。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级,在战场上,就具有战斗力。“三大互助”模式在后面的巨野战役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

当“三大互助”这带兵方法被领导知道之后,很快就受到了领导的重视。领导们发现,王克勤创造出这样的带兵模式不仅新颖,而且十分有效。所以,“三大互助”很快就在全军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报道,这篇报道不仅让“三大互助”带兵方法得到了更多的推广,也让“王克勤”这个名字被更多的人熟知。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5)

英雄的牺牲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率领下,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十二万人,准备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面对决心强渡黄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国民党军队连忙从江西调来第六十三师一五旅,在定陶这个地方阻止解放军向南进发。

当时,王克勤在得知这样的消息之后,主动向连长请缨。但是,王克勤当时还在病中,连长有些犹豫。在王克勤一再请求之下,连长还是批准了他“承担一线突击任务”请求。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6)

刘伯承和邓小平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王克勤带着全排人员踏上战场。他们每人提着一篮子的手榴弹,在城北门的堑壕里隐蔽下来,等待着最佳的进攻时机。大概等了一个小时左右,耳边就传来了轰隆的枪炮之声,战斗正式打响了。

王克勤并没有贸然向前冲去,依然在城北门等待时机。一直到城墙被我军炸开了一个缺口时候,王克勤迅速从堑壕中站出来,冲在了最前面。他大喊一声“冲啊”,带领着一个班的战士,一口气冲到了那个城墙缺口下。

子弹在他们耳边划过,枪炮就在眼前响起,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赢得最后的胜利。战场上,炮火不断,烟雾弥漫,王克勤借着烟雾迅速登上云梯,抢占优势位置。

正当他准备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之时,一颗炮弹在云梯旁爆炸。王克勤从云梯上摔了下来,身旁的战友都很关心他,想掩护他离开战场。王克勤却忍着剧痛,用近乎命令的口气对他们说:“不要管我,赶快登城!”

战场是不会给人足够的时间去犹豫的,听到王克勤的命令,大家没有犹豫。反而是将悲痛化为力量,一鼓作气地登上云梯,冲上城墙。王克勤所带的排战士们,无所畏惧的冲在最前面,他们没有辜负王克勤对他们的期望。受伤的王克勤看着冲锋陷阵的战友们,笑了。

这场战斗,我军再一次大获全胜。战斗结束后,王克勤虚弱地躺在救护所里。炮弹的弹片炸伤了他左边的肋骨,他这一次伤得很重。面对严重受伤的王克勤,医生也束手无策。

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17)

英雄终将是要离开我们了。王克勤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脸上的表情有些遗憾。死,他是不怕的,他只是可惜自己没能够看到人民解放军取得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请你转告同志们,要团结,要互助,好好打老蒋,为民立新功....”这是他对闻讯赶来的随军记者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留在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克勤因为伤势过重,离开了人世。在他短暂的二十七年当中,就创造出了不少的辉煌。

如今,王克勤同志虽然早已去世,但是他身上的那股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我们怀念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的功劳,更是因为他是个为人民而战的战士,是值得怀念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