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1)

在很多文艺青年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没错,这就是海子所写的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年3月26日,刚满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9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2)

有一次,海子带母亲去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散步,遇到一位政治系的领导,这位领导看到海子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散步,估计她是海子的妈妈,就主动向海子先打招呼,海子只是轻声“嗯”了一声,并没有过多地搭理领导的问候。等那位领导走远后,妈妈责怪他说,要虚心地和领导处理好关系,不要目中无人!

海子的回答是:那个人虽然是领导,实际上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没有必要去和他多讲话。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3)

在法大,海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虽然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但他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拿到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而奖金等统统扣除。

海子不在乎这些,他自认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用开会、搞活动的时间来写一些诗的收益比那一点儿钱强百倍。

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也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4)

1989年3月25日凌晨3点,海子在宿舍里喊了声“我不行了!”单元楼里的几个同事赶到他房间查看。敷衍走同事,他写下了“不是遗书的5封遗书”。几次提到“幻听”、“折磨”、“昏迷”,他写:“从上星期四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孙某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直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

海子失踪了两天,政法大学校方打开了海子宿舍的门。房间明亮干净,蓝色窗帘依然微微透光,书架整理过了,没来得及修改的手稿,都被塑料绳捆成小捆,放在从家乡带来的小木箱里,摆得一丝不苟。5封“遗书”放在抽屉里。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5)

海子卧轨自杀,身边有最后一封遗书,他否认了前5封“遗书”,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根据海子死后一些诗人和作家发表的一些文章看,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当时对海子之死的关注。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6)

海子死后,关于海子诗歌的水平问题,也有过一些大大小小的争论,有人说他的诗是伟大的诗,有人说他的诗思维混乱,语言苍白,不值一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极致的天才可能会让这些艺术家的精神走向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留下后人无限惋惜,如果他们活得更久一点,留给我们的作品会更多更令人惊叹吧。

清华诗人卧轨之死(为何25岁卧轨自杀)(7)

(海子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