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

早上,小农在买咖啡的时候,店员推荐了一款超级可爱的人形小饼干,说是“季节限定款”。

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1)

小农尝了尝,饼干有一种浓浓的姜味,搭配咖啡别有一番滋味。

作为一种香辛料,生姜往往和鱼类、肉类、蔬菜做搭配,没想到做成甜点,味道也很妙。

姜饼人 Gingerbread man

姜饼人是一种在面团中加入生姜、丁香、肉豆蔻、肉桂、蜂蜜以及砂糖制作而成的人形饼干,是圣诞节的代表美食之一,风靡欧洲。后来发展出各种造型,并在表面挤上糖霜作为装饰。

关于姜饼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对老夫妻独自住在一栋小房子里。一天,老奶奶决定做一些“有趣的”姜饼干来打发时间,她把姜饼干做成了人的形状,放入了烤炉。不一会儿,饼干烤好了,就在老奶奶要去拿的时候,一个姜饼人突然跳了起来,从窗户跳出去并跑到了院子中。老奶奶吓了一跳,忙追了出去。姜饼人一边跑一边唱:“Run, run, as fast as you can. You can't catch me, I'm the gingerbread man。”就这样,长了腿的姜饼人一路狂奔,躲过了老爷爷老奶奶的追逐。这时,姜饼人的面前出现了一条河,就当它在想如何过河的时候,被一只狡猾的狐狸骗到河中,最终被狐狸吃掉了。

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2)

后来,“姜饼人”被用来形容单纯又勇往直前的人。

每到盛大的节日,大人们就会将各种形状如心形、人形的姜饼送给孩子们。渐渐的,姜饼干变成了风靡世界各地的新年礼物。

姜饼人口感层次丰富的原因,是因为里面加了姜粉。起源自东南亚的姜,究竟是如何“跑”到欧洲的甜点中去的呢?

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

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3)

姜最早驯化于东南亚岛屿,在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地自古以来就有使用姜的习惯。姜在公元一世纪时进入欧洲,最初仅用于治疗疾病,人们相信它有抗衰老的功效。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本叫《罗马帝国的烹饪和用餐》的书上,记录了姜饼干的做法。但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亡,生姜也在欧洲失去了踪迹。13世纪末,马可波罗回到欧洲,带回了消失已久的生姜,姜饼再次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圣诞节吃姜饼,成为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

中国人吃姜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公元前500年就已食用。在辣椒传入我国之前,人们菜肴中的“辛辣味”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姜。关于古人喜食姜的记载小农找到了不少。

据《论语•乡党》篇内记载:“不撤姜食,不多食”,这是说孔子对生姜有特别的爱好,几乎每餐饭都要吃一点,但很有节制,并不多吃。

《吕氏春秋•本味篇》也说:“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意思是,产自阳朴的生姜是很好的调味品。

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4)

晋人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三国时,一次聚会,著名方士左慈给曹操送上了一尾3尺长的鲈鱼。曹操很高兴,亲自将鲈鱼切片,赐予众宾客,又不无遗憾地说:“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食用鲈鱼这样的美味,却少了四川生产的生姜为佐料,未免是一件憾事。

“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生姜不仅好吃,更可入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相传,神农在一次尝百草辩药性时,误食了一种有毒的植物,顿时肚子疼如刀割,晕倒在一棵树下。恍惚之间,神农似乎闻到了一种独特的香气,不知过了多久,神农苏醒了过来。他在自己晕倒的地方寻找着香气的来源,最终,在一丛“青草”上找到了这种独特的香气。

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5)

大喜过望的神农氏便顺手拔下了一棵,把它块状的根放在嘴里反复咀嚼。那种又香又辣的味道让神农相当惊喜。没过一会,神农的肚子里开始翻滚,泄过之后,身体竟全好了。

为了向这棵救了自己一命的小草表示感谢,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神农决定用自己的姓氏为它命名,神农氏姓姜,就把这种叶子尖尖带着辛辣味的植物命名为“生姜”,以表明它使自己起死回生的神奇作用。

生姜的故事,您喜欢吗?想不想尝一尝姜饼干的味道呢?小农附上配方,大家一起动手制作吧!

南姜做冷菜 却可以用来做茶点(6)

1:备齐材料需要的原料有:低筋面粉、黄油、黑糖、蜂蜜、泡打粉、肉桂粉、姜粉、牛奶、糖粉、白巧克力。

2:黄油打发加入黑糖,姜粉,肉桂粉拌匀。

3:加入适量蜂蜜并拌匀。

4:筛入低筋面粉,并搅拌成絮状。

5:倒入牛奶,揉捏均匀,擀开成厚度3mm左右的薄片,并切合出自己喜欢的形状,盖上保鲜膜。6:烤箱预热至170℃,揭掉保鲜膜烤制12分钟取出冷却即可。

7:待饼干稍微冷却后,可将巧克力隔化,在饼干上做装饰。

◆ ◆ ◆ ◆ ◆

关注小农,和小农边吃边追溯果蔬的人文历史,探寻植物文化,从植物界中寻求启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