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单传的明藩王(他是明朝末代德王)

明朝第一代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朱见潾。他原本的名字叫朱见清,出生于正统十三年。也就是说,他出生的第二年,土木堡之变就发生了,之后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见过自己父亲。

景泰三年,他的叔叔朱祁钰降太子朱见深为沂王,也将他封为荣王。景泰八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朱见深再次被立为皇太子,朱见清被封为德王,并且改名为朱见潾。

成化三年,朱见潾正式就藩济南,他一共在位六十年,于正德十二年去世,享年69岁,谥号为“庄”。他去世之后,他的嫡子朱祐榕袭封德王,朱祐榕于嘉靖十八年去世,谥号为“懿”。

四代单传的明藩王(他是明朝末代德王)(1)

由于朱祐榕的世子早于他去世,所以接着由朱祐榕之孙朱载墱袭封德王。朱载墱在位二十三年,于万历二年去世,谥号为“恭”,其子朱翊錧袭封。朱翊錧在位十一年,于万历十六年去世,谥号为“定”,其嫡长子朱常洁袭封德王。

一开始,朱常洁的长子为世子,但长子却在被立为世子的同一年去世了,于是朱常洁的次子朱由枢后来就袭封爵位。然而在崇祯十二年,清军攻陷济南,德王朱由枢及其子皆被清军俘虏,后来死于塞外,清廷“以礼葬之”

朱由枢及其子被俘虏之后,济南无藩王主事,于是朝廷下令即刻选立新的德王。由于朱由枢的儿子也被俘虏,而他的弟弟们要不然早逝,要不然也被清军所害。因此,崇祯帝最终命他的堂弟朱由栎袭封德王爵位。朱由栎是德定王朱翊錧之孙、纪城温裕王朱常澍之子,明朝最后一代德王。

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这位明朝末代德王,朱由栎。他是明朝藩王,却主动归顺了清朝,那么他归顺清朝后,后者是如何待他的?朱由栎最终结局如何?

四代单传的明藩王(他是明朝末代德王)(2)

朱由栎于崇祯十三年袭封德王,其实对于朱由栎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是不可能当上德王的,在此之前,他还是个镇国将军。

根据明朝制度:“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那么镇国将军是什么呢?根据明朝制度,郡王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降一等封镇国将军。朱由栎是纪城温裕王朱常澍的次子,所以被封为镇国将军。

洪武二十八年,朝廷决定“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调整之后的岁给为:“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

四代单传的明藩王(他是明朝末代德王)(3)

由此可见,朱由栎身为宗室,从镇国将军,变成了级别最高的亲王,待遇提升不是一点半点,可不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吗。原本这是值得睡着都笑醒的事情,却没想到,并没有让朱由栎开心几年。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了。不久,清朝入关做了中原的主人,朱由栎这些宗室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但好在,清朝为了笼络汉人,并未第一时间抓获并处置明朝宗室,而是设法安抚他们。

当时清廷提出的条件是,只要他们肯主动归降,就不会杀他们,甚至可以保留他们的爵位,照样过他们舒适安逸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样的条件的确对这些已无家可归的宗室们具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宗藩都决定归顺清朝,其中就包括德王朱由栎。

朱由栎等人归顺之后,清朝确实信守诺言,不仅保留他们的爵位,还赏赐不断,把他们养得好好的。这些明朝宗室在这里过上好日子,便对清朝也没了排斥的情绪,决定安于现状。然而,这正是清朝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代单传的明藩王(他是明朝末代德王)(4)

明朝灭亡之后,南明政权建立,他们一心想要反清复明,可惜此时愿意支持他们的势力有限。尤其是像朱由栎这些已经归顺清朝,且过上好日子的宗室,更加不再去想什么反清复明,他们只想珍惜如今的安逸生活。

明朝宗室无法团结一心,南明政权内部也是矛盾不断,所以根本无法成事。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帝被清军俘获。在此之后,清廷开始变脸,将目标转向朱由栎这些主动归顺的宗室。

其实这原本就是清廷的权宜之计,一开始安抚笼络他们,等抓住弘光帝,清朝政权逐渐稳定,他们这群宗室就失去利用价值了。加上清廷本来就没有削去他们的爵位,所以正好就用这个理由,给他们扣上谋逆的罪名,拿下他们是不费吹灰之力。

弘光帝被俘之后,南明又拥立隆武帝即位,但此时清朝已经没有顾虑了。于是在顺治三年,清廷下令处死了弘光帝,在与弘光帝一同被处死的明朝宗室中,就有德王朱由栎。

四代单传的明藩王(他是明朝末代德王)(5)

回头想想,要是朱由栎生于明朝盛世,那么从天而降一个亲王的爵位,对他来说就是件天大的好事。可偏偏他袭封爵位时,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他仅仅在位四年,明朝就灭亡了。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向他递来一根救命稻草。其实朱由栎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宗室平日过惯了享乐日子,突然失去家园,没有了生活来源,令他们十分痛苦。

朱由栎本身就不是个怀有大志的人,他不想也不敢去反清复明,只想保障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决定归顺清朝,毕竟要是不归顺,就是死路一条。怀有一丝侥幸心理的朱由栎,哪里会想到,自己仍然只是清朝的一颗棋子,不得善终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不知道临死之前,朱由栎是感到后悔,还是觉得庆幸,至少在明朝灭亡后,还多享受了几年安逸日子。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