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带给我的是自信(洛丽塔是他的生命之光)

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和文学教授,许多人阅读他十馀部重量级作品的顺序是始于《洛丽塔》,却也终于《洛丽塔》,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洛丽塔带给我的是自信?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洛丽塔带给我的是自信(洛丽塔是他的生命之光)

洛丽塔带给我的是自信

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和文学教授,许多人阅读他十馀部重量级作品的顺序是始于《洛丽塔》,却也终于《洛丽塔》。

祖父是曾任两朝沙皇司法大臣的纳博科夫,他们家族在圣彼得堡的家中有超过50名仆役。从小就有住在他家的英国和法国的家庭教师,陪他学习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英国、法国、德国学习和居住。1941年,纳博科夫陆续在康乃尔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教授文学。

他所写的《洛丽塔》因為內容有悖風俗,被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1955年由巴黎奥林匹亚书店出版。

一直到英国小说家格林为文赞誉这是最佳年度小说之後,这本小说开始受到某色小说以外的读者重视,并且成为畅销书。

因为这本书的各国版税收入,纳博科夫和夫人薇拉得以离开美国。住进瑞士日内瓦湖边,传统俄罗斯贵族喜欢居住的酒店,直到去世为止。

而当然,纳博科夫还是继续地写作,以及捕捉他从小就喜欢观察研究的蝴蝶。

没有事实,就没有艺术

《剑桥纳博科夫研究指南》说纳博科夫同时具备了,冷静的唯美主义者,清醒的赌徒,严谨的道德与伦理家,哲学家等身份。

这些艺术的标签是纳博科夫研究的A面,他还有博物学研究的B面。《科学》杂志,就曾说他是「继达·芬奇之后,很少有人能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登峰造极」的第一人。

关于纳博科夫对于博物学和蝴蝶研究的成就,《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一書,写得极为丰富博学而有趣。

纳博科夫七岁开始捕捉蝴蝶,曾任大学等机构蝴蝶研究员的他,就是因为捕蝶70年之后跌倒引发并发症而过世。

在大自然捕捉美丽而稀有的蝴蝶,拿到显微镜底下研究,再制作成标本蒐藏,写成学术论文发表的整套过程,也可以类比到纳博科夫的写作。

纳博科夫总是在卡片上写作,之后逐步写写、扩写、打乱重组,再写到卡片上,然后口述给夫人打字出再做修改。

纳博科夫的作品精细而且可读性高,就得益于这种史学研究和诗歌创作兼并的方法:「在高雅艺术和纯粹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

纳博科夫还说:「艺术品是两种东西的融合:诗歌之精确性和纯粹科学之激情。」所以,「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没有事实就没有艺术!」

因此之故,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中年男子迷恋12岁女孩的《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冷静分析的标本,而许多人却在争论赤裸裸的展示蝴蝶有碍观瞻。

我卑鄙无耻,但我爱她

《洛丽塔》整本小说由亨伯特所写的《洛丽塔》或称《一个白人撮夫的自白》的主文,精神病理学家针对主文所写的说明性《序文》,还有纳博科夫所写的《关于一本题名〈洛丽塔〉的书》的后记,三个部分组成。

《序文》先让虚构但具有权威身份的人来告诉读者,已经死掉的亨伯特的心理状态有问题。作者的后记则是强调,这本书是虚构的。读者诸君或许不在乎「美感与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但作者是在脑袋清楚的情况下撰写这个故事的。

序文跟后記,彷佛是蝴蝶标本玻璃框旁边的几行说明。但是,吸引我们的是蝴蝶,我们会记得的也是色彩斑斓的蝴蝶。更何况,这只蝴蝶的青春魅力根本就破窗而来。

亨伯特在《洛丽塔》的开头是这么写的:「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结尾则是:「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亨伯特年轻时喜欢过的安娜贝尔骤逝,他对于爱情的向往从此凝固在14岁左右的女孩子身上。他在继承一笔财产之后,离开教职到乡间生活。然后,他遇见了12岁的洛丽塔。

亨伯特说:「我爱她,那是一见钟情的爱,始终不渝的爱,刻骨铭心的爱。我爱她胜过这世上所有我见过或想得到的一切。胜过其他我希望的一切。我卑鄙无耻,但我爱她。」

我多么热爱我的洛丽塔

为了亲近洛丽塔,亨伯特娶了她的母亲。洛丽塔母亲因车祸去世,这完全给了继父亨伯特跟洛丽塔一起生活的合法理由。

他们两人开始开车在美国漫游。亨伯特没有目的地,他也不要目的地。因为,他在乎的是在不同的汽车旅馆,甚至是户外乡间如何与洛丽塔厮摩。

那些欲望,那些冲动,那些回味,正是许多人所要大加挞伐的所在。

洛丽塔终究逃离了亨伯特,等到他千辛万苦找到洛丽塔的时候,17岁的洛丽塔已经怀孕,已经从小仙女变成妇人。但是,亨伯特还是想跟洛丽塔在一起:

我一定要让世界知道,我是多么热爱我的洛丽塔。这个洛丽塔,苍白的、被玷污了的、怀着别人的孩子已显出身孕的洛丽塔,但那仍然是灰色的眼睛,仍然是那黑色的睫毛,仍然是那金褐色的皮肤…的洛丽塔。

《美国文学史》形容纳博科夫是「诗人兼社会学家」,说《洛丽塔》「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和活力的小说。」

纳博科夫自己的评论是:

亨伯特是一个虚荣、残忍的坏蛋,却让自己看上去很「感人」。你可以「贬低」一个传记人物,但不可能贬低一个幻想出来的人物。

我们阅读《洛丽塔》的时候,除了看到主人翁的欲望,更多更多的欲望之外,不妨分点注意力來想像他的生命力,是如何被青春,被想像,被抓著永恒的青春的这个执念所激发。

看完《洛丽塔》,如果你对生出这个蛋的鸡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读他的《说吧,记忆:纳博科夫自传》。

必须说,小说家眼中的生活与回忆,根本就是青春。无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