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

我认为,对于明清文化痛史,今人认识还远远不够。关于1898年的变法,文中的观点由于站在陈寅恪所在家族思考问题难免带有同情而顺应主流的认识。我至今认为以康有为等几个只会下猛药又无系统方略的书生,进行所谓的变法不仅不够稳健,不仅创新能力不足,而且任其发展,未必是好事。其后10年,慈禧的一系列大动作其实已在进行至今未称为变法的变法,在弥补康梁及六君子等人过于书生气的不足。肇始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师徒三人的洋务运动,何偿不是变法?至于洋务运动为何不能取得类似隔壁老王家明治维新的成功,致有甲午之痛,则有着深层次而悲哀的文化原因,其原因,与1644年前后的文化状态有一定相似之处。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1)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2)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3)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4)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5)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6)

清末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文化原因初探)(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