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1)

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2)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近年来的分数,一直维持在4~5分左右。作为一本口碑不错的老牌生物学SCI杂志,上面同样存在造假现象。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3)

尤其是其中一篇标题为“hSos1 contains a new amino-terminal regulatory motif with specific binding affinity for its 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的老文章,于近日正式撤稿。但其图像上的条带造假手法,可以说堪称一绝了!

01

① 肉眼看下面这张图(原文Figure.6)的条带,给你一分钟,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4)

② 似乎只是右边中下部分看着有几分相似?这算是重复吗?能说明什么?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5)

③ 事实的真相是,这三段条带其实都来源于同一段原始条带。作者通过对同一段条带的不同部分,进行不同的亮度调整,以及各种剪切拼接,最后拟合出三段条带。一般人单纯看文章中没有标注的条带,很难想象到这背后的造假手法。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6)

④ 下面这张图,对文章中的各个条带做了更醒目的剖析,或许更容易理解。不得不感叹下,这手法真的有点“高明”了?这胆识过人!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7)

02

上面这张图片运用“多重影分身”“乾坤大魔移”等泛滥的造假手法也就算了,文章中其他图片的造假情节也比比皆是,一起来看看。

① 原文Figure 2,观察放大IB:α-ERK(ERK1和ERK2)的显影,有点晃眼,将其裁剪为17部分上下拉开后,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其中的重复。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8)

继续看Figure 2A的IB:α-HA部分,如下图: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9)

上方的IB:α-HA框中,未被红色和蓝色小框圈中的11个小条带,来源其实完全相同,只是稍作调整,就变得各不相同。红框和蓝框中的小条带同样是从其他图像中“转化”而来。

将上述两张图合在一起,看一看完整的Figure 2A,其中颜色相同的区域,都是明显存在蹊跷的部分,比如一排两两组合的黄色小框,三块并行的暗红色p-ERK......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10)

② 接着看Figure 3A,这里面可就更明显了,随便找个小白也能一眼识破,真不知道当时这篇文章是如何通过专业评审,然后被接收online发表的。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11)

④ Figure 4A中,最下方的IB:α-GST太明显,就不用看了。而IB:α-AU5就有点意思了,将其中三个小条带各复制一次,然后错乱顺序排布,一时竟不那么容易察觉到。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12)

文章中还有很多与图像相对应的柱状图,也就不必再看了,毕竟原始图像全都是假的,统计出来的数据图还有什么意义。

⑤ 最后展示的Figure 5A,倒不是那么明显,但也存在橙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次复制。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13)

这位老外的想象力真不是一般地丰富,PS功力也是了得,正所谓“PS在手,条带我有”。只可惜选错了行、用错了地方。

投稿邮箱:tougao@helixlife.com.cn

sci科研经验分享(这篇4分SCI文章的条带造假手法)(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