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

《水浒传》中,作者曾多次写到监狱中犯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黑暗。只要给狱吏送钱,犯人就能得到照顾,可以免去杀威棒,也不用受其他酷刑;如果犯人不贿赂狱吏,那么轻则一百杀威棒,重则被各种刑具招呼,出人命也是常事儿。

正因如此,所以水浒中提到过各种酷刑和刑具。

刑具方面,除了常见的枷、杖外,还有匣床、批头、杻等。其中,杻常和枷一起使用,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共有六次提及。

府尹听了林冲口词,且叫与了回文,一面取刑具枷杻来枷了,推入牢里监下。

牢子狱卒把武松押在大牢里,将他一双脚昼夜匣着,又把木杻钉住双手,那里容他些松宽。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2)

新水浒中武松、施恩形象

除此之外,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抓后,书中说他是“圜扉枷杻苦遭殃”;宋江被抓后,知县照顾他,“免上长枷手杻”;史进被抓后,董平让人把他“长枷木杻”送入狱中,后来史进出去时,是“拾砖头敲开木杻”。

那么,“杻”究竟是什么刑具?为什么常和“枷”一起使用呢?其形制到底是什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刑具“杻”。

“杻”的出现

在先秦的史料中,“杻”指的是树木名称,没有刑具的意思。到汉代时,杻开始有刑具之意。上个世纪,在居延海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中,有一枚简牍上出现了“谨自杻械闭”等字。从这几个字可以确定,杻属于犯人的刑具。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3)

图片来自《居延新简》

居延汉简中记录的时间,最早是汉武帝时期,最晚也是在东汉。据此推测,作为刑具的杻,或许早在汉代之前就出现。

另外,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了“杽”,并作出注解,说“杻,械也,从木手”。《广韵》以及段玉裁的注中都说,“杽,杻古文”。意思是说,“杽”字和“杻”字意思一样,只是在之前,“杻”写作“杽”而已。

从汉代《说文解字》中的“杽”也能证明,早在汉代时,杻就成为犯人的手部刑具了。同理,其出现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早。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4)

《说文解字》

等到南北朝时期,作为刑具的“杻”已经普遍使用,史料中多有提到。

鸠集左道,符书厌镇,汉王与汝,亲则弟也,乃画其形像,题其姓名,缚手钉心,枷锁杻械。——《北史》

诸犯年刑已上枷锁,流徙已上,增以杻械……杻械以掌流刑已上。——《魏书》

《隋书》中还提到“囚有械、杻、斗械及钳,并立轻重大小之差,而为定制”。意思就是,到隋朝时,杻这种刑具就已经定了不同形制,其尺寸是有差别的。这就说明,针对不同犯人,还会用到大小不一样的杻。

宋代“杻”的尺寸

《水浒传》中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那么,宋代的“杻”是什么样呢?这得从唐代的“杻”形制说起。

在唐代《唐六典》《通典》等史料中,记载了“杻”的尺寸。

杻长一尺六寸以上、二尺以下,广三寸,厚一寸。——《唐六典 卷六》

宋代“杻”的形制,完全继承了唐代,《宋刑统》《天圣令·狱官令》等也提到了“杻”的尺寸,与唐代尺寸一样。事实上,元代和明代的“杻”,也都是这样的尺寸,《元史》《明史》中有记载。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5)

《宋刑统》内页

按照今天的长度单位来换算,宋代一尺是多少厘米呢?

目前资料来看,全国出土过十多件宋尺,每个尺子的长度都不一样。比如,南京孝陵卫宋墓中出土的木尺,长度为31.4厘米;湖北江陵凤凰山宋墓出土的木尺,长度为30.8厘米;武汉十里铺出土的宋代木尺,长度为31.2厘米;福州浮苍山南宋墓的木尺,长度仅为28.3厘米等。

总体而言,北宋一尺大约为31厘米。南宋及以后,尺寸长度又有变化,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按一尺31厘米来算。据此可知,宋代的“杻”,长度在49.6厘米到62厘米之间,宽度9.3厘米,厚度为3.1厘米。

宋代“杻”的样式

知道了“杻”的尺寸,那么,杻到底什么样呢?既然是手部刑具,是不是和今天的手铐一样呢?

个人翻看了很多宋代绘画、壁画,但是并没有发现“杻”。既然宋代杻的尺寸和唐代一样,那为何不看看唐代绘画呢?于是我又翻了唐代的资料,还真找到了。

敦煌晚唐时期的《十王图》中,出现了“杻”。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6)

敦煌《十王图》(局部)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7)

《十王图》局部

从图中可以发现,下方三名犯人中,最前面的犯人,头戴着方枷,而手上正是刑具“杻”。“杻”像是没有腿的眼镜,两个圆形的“杻框”正套在犯人手臂上。而两个“杻框”中间,也是靠木头连接,是一体的,只是窄一些。

可见,这种“杻”和今天犯人戴的手铐很像,只是手铐是铁制,而“杻”是木制;还有中间的连接部分,也不一样。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8)

《观音经变图卷》(局部)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9)

《观音经变图卷》(局部)

除此之外,唐代的敦煌字画文献《观音经变图卷》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杻”。经文上的文字是“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说的是,犯人在咏观世音法号,于是身体上的枷、杻等刑具都脱落了。

这些脱落的刑具中,有一个就是“杻”,也是无腿眼镜一样的样式。这里的“杻”看得更清楚,就像是两头半圆的方木块上,凿出两个洞一样,不过中间部分较细一些。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0)

莫高窟45窟《观音经变图》

还有,在莫高窟45窟南壁的《观音经变图》中,也出现了一样的“杻”,同样中间稍微细一点。

对了,这两幅《观音经变图》,都属于盛唐时期。

元初的宁波画家陆信忠,曾绘有《地藏十王图》。其中的《阎罗大王》图中,右侧中部出现了手戴“杻”的犯人。图中的“杻”和唐代完全一样,都是无腿眼镜一样的样式,中间部分较细。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1)

陆信忠《阎罗大王》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2)

《阎罗大王》(局部)

陆信忠的生卒年不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元初人,也有人说陆信忠是宋末元初人。

既然唐代和元代的“杻”形制一样,由此可以推断,宋代的“杻”也是这样。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3)

《三才图会》中的“杻”

多说一句,到明代时,“杻”的形制发生了变化。杻的两头不再是半圆形,而是成了方形木块,上面挖出两个圆洞,供犯人锁住双手。明代王圻及其子王思义的《三才图会》中,绘有这种“杻”。

水浒类影视剧或者绘画中,几乎没有复原一致的“杻”。影视剧中,要么没有“杻”,或者手直接套在“枷”内(央视水浒),要么就是带着长长铁链的镣铐,甚至是戴着杻的同时,戴着燎烤(新水浒)。一些连环画中,林冲倒是戴着“杻”,样式也很对,可惜带着长链,想来也是铁镣铐了。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4)

山东《水浒传》里的“杻”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5)

新版《水浒传》里的“杻”

水浒哪个人物的兵器是叉子(水浒里的杻)(16)

《连环画》里的“杻”

​倘若新水浒中,能去掉铁链燎烤,只剩下木板戴在手上,倒算得上复原一致。

综上可知,无论水浒里的“杻”是宋代形制,还是明代形制,和今天的手铐都不一样。不过,显然宋代的“杻”更像今天的手铐,但是材料不一样。

参考资料:《水浒传》《唐六典》《宋史》《说文解字》《魏书》《北史》《观世音经变图》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