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

于都唢呐老艺人廖新传 《江西画报》李青 摄

《忆秦娥 · 娄山关》与于都唢呐

曹景正/文

《忆秦娥 ·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最佳词作之一,也是他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词里的“喇叭声咽”与中央苏区(于都唢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这首词的背景,《毛泽东传》(1893~1949)中是这样记述的: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于(1935年)2月8日进驻扎西镇,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三条教训:“一、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4个团,实际是6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二、轻敌,对刘湘的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他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他的理由是:应该利用敌人错觉,寻找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红军运动战的特长,主动地消灭敌人。为此必须整编部队,实行轻装,精简机构,充实连队。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2)

毛主席同朱德总司令在土城战役的战场上看见牺牲的红军战士,指示胡班长吹奏唢呐哀悼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3)

胡班长高昂的唢呐声震撼千山万壑

当川军潘文华部和滇军孙渡部从南北两个方向进逼扎西时,中央红军突然掉头东进,再渡赤水河。中央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4)

胡班长的唢呐声融入硝烟弥漫的战场

红军在2月20日前后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吟成《忆秦娥·娄山关》: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5)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手书稿

这首词写的是中央红军再克娄山关,再取遵义的题材。再克娄山关,再取遵义是召开遵义会议后,实践毛泽东军事战略指挥所取得的首次胜利,这种胜利之得来,是极艰难、极感人的。在20年后的195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广州重读这首词时,深有感触深有感慨地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后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词中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寓意从中央苏区带来的唢呐(喇叭不是军号),随着红军“万里长征,千回百折”,表现了“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境况。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6)

一曲唢呐革命情感,请大雁南传中央苏区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最佳词作之一,也是他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但是这首词却成为“解诗之难”的典型。当年中国诗界最大的权威郭沫若对它做过一番解释,毛泽东竟然说他搞错了,并且亲自写下一篇千言注释。可是后来人们还是觉得不能把这首诗解释清楚,说里面必然隐藏着很大的“隐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首词大家都耳熟能详,文字也很好理解,意境也很明晰。特别是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显得多么苍凉、多么悲壮!(当然还有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浑豪放)然而,人们的疑虑也就出在这一段情景交融的描写上。

历史事实是,娄山关之战 (第二次) 发生在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也就是农历冬腊月底,而“长空雁叫霜晨月”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南北飞迁徙也只能是每年春秋,应该说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出现“长空雁叫”的。而且,大雁往往是黄昏时分才飞鸣,一般不会在清晨出现在天空。再则,那时红军里都是吹军号,怎么会出现喇叭(唢呐)声呢?

可是,毛泽东看到郭沫若文稿清样后,却专门写了一大段文字来纠正郭解。他首先说明这首词不是写的两次和更早的事情,就是第二次打娄山关一天的情景。然后他回顾了当时之所以决定再打遵义的原因,具体说明了那天早晨出发、中午部队接敌,傍晚到达娄山关,连夜又打遵义的行程。他明确地说“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又特别强调“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胜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1935年2月25日是农历正月廿二日,有下弦月,清早出发,一路行军,景色凄清冷峻。“马蹄声碎”,既写雄关险峻、山路崎岖、马走不快,又衬托出人的心情沉重难过;还有“喇叭声咽”!这里的“喇叭”,有些人说是“军号”,打霜的早晨能见到月亮,黄昏时还有如血的残阳,应该是晴天,晴天里军号声怎么会呜咽呢?实际这里的“喇叭”是指“唢呐”。

赣南中央苏区是客家地区,客家人称“唢呐”为“喇叭”。毛泽东主席是湖南客家人,那里的风俗习惯与赣南客家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何况毛主席出发长征前夕,在于都住了相当长的时间,深入民间进行多次调查,对于都唢呐那“时而激昂 嘹亮、 响遏行云, 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 悲调深沉、低吟,如泣如诉。”,有着深深的印象。当娄山关战役结束后,红军清理战场,掩埋牺牲战友,青山处处埋忠骨,吹奏唢呐以告别,哀悼阵亡战友,那唢呐正表现哭泣呜咽之声,诗人当然采之入词了。

唐代诗人李白,相传也曾写过一首《忆秦娥》,其词云: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洞箫如同唢呐能吹出“呜咽”的声音,而军号是吹不出“喜怒哀乐”的音调。现存放在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唯一孤本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收集了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等曲谱340多首,其中有“起床、早点名、预备出操、出操、收操、食饭”;“发现敌人埋伏、自己占阵地、烧火、前进、队伍停止、休息、不休息、命令、散开”;以及部队番号,如:“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五方面军、第六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三十五师、第三十九师、机关枪连、轻机关枪连、自动步枪轻机关枪连、高射机关枪连、工兵团、少共国际师总师名”,唯独没有吹奏“喜怒哀乐”的“号谱”。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7)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8)

存放在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唯一孤本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为此,“喇叭声咽”绝对用“军号”是吹不出来的。再说,吹号用一只手,不用按“孔”,全靠运气和用舌尖操作。而吹喇叭 (唢呐),则要用两只手,按“杆”上那八个“孔”,从而发出“喜怒哀乐”“喇叭声咽”的情调。

电视剧《长征》将唢呐乐曲《十送红军》贯穿首尾。第四集开头,就是毛泽东同志在于都河上架设浮桥的情景,在播映到红军从于都出发时,于都河畔的天空,出现红橙色晚霞,顿时,唢呐乐曲声响起,大队红军人马举着火把走上浮桥。毛泽东同志在浮桥上,见到赤卫队员阿玉,她举着火把唱起民歌《十送红军》,送别亲人去远征。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9)

毛主席在浮桥上见到赤卫队员阿玉,她举着火把向毛主席唱起民歌《十送红军》

踏上万里征途,毛泽东同志的警卫班长胡长保(吉安人),腰挂唢呐跟随毛主席长征。湘江一战失败,毛泽东同志要胡班长为死难的红军指战员吹曲唢呐以示哀悼;湘江一战失败后,于都的刘富表叔到湖南找到毛主席,讲述了苏区人民遭国民党的残杀,阿玉牺牲了,毛主席要胡班长吹曲唢呐表示哀悼;毛主席同朱德总司令在土城战役的战场上看见牺牲的红军战士,指示胡班长吹奏唢呐哀悼,毛泽东主席以“喇叭声咽”哀思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遭到敌机的轰炸,胡班长为掩护毛主席而牺牲,在胡班长追悼会上,甘人(贵州人)接过胡班长遗留的唢呐,昂天吹奏《十送红军》曲调以示哀悼;甘人为了红军夺取腊子口,他要去炸毁敌人碉堡,把唢呐交给云贵川同志,要他交给毛主席,“云贵川”紧握“甘人”遗留的唢呐,默念他的嘱咐,一定要把毛主席交给的唢呐吹遍全中国。这是《长征》电视剧中的于都唢呐光辉形象。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0)

毛主席警卫班长胡昌保,(腰间挂一支唢呐)从于都出发时就带着唢呐值班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1)

湘江一战失败,毛泽东主席要胡班长为死难的红军指战员,吹曲唢呐以示哀悼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2)

湘江一战失败后,于都的刘富表叔到湖南找到毛主席,讲述了苏区人民遭国民党的残杀,阿玉牺牲了,毛主席要胡班长吹曲唢呐表示哀悼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3)

胡班长一曲唢呐《十送红军》,以示对苏区死难者的哀思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4)

甘人吹着 《十送红军》 的唢呐曲调欢庆两军会合

于都唢呐全部(娄山关与于都唢呐)(15)

甘人为了红军夺取腊子口,他要去炸毁敌人碉堡,把唢呐交给云贵川同志,要他交给毛主席

可是有人质疑,《长征》是艺术作品,不是史料,不可相信。这是一种低级的偏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许多人都懂的,即将播映的《半床被子》,其故事的主体,就是取之《经济日报》罗开富撰写的《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再版改名《红军长征追踪》)资料,经过剧作者的艺术宣染,但不失其历史真实。

电视剧《长征》既是艺术珍品,也是红色史料。剧作家王树增,在《长征》(纪实文学)第三章中讲述:“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数万红军身后的苏区响起了流传至今的歌声:《十送红军》。

《长征》电视片对喇叭 (于都唢呐) 的艺术处理手法,可谓是登峰造极的地步,有“高原”且有“高峰”。

“于都唢呐”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在新长征再出发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 长征文物

作者:曹景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