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1)

公文用典的“修养篇”:针对个人素质修养的要求,切入微观场景,以典说“情”,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激励提升人生境界,修养内在素质。包括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读书学习、生活情趣等方面。

0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范文】

比如至简。为学上强调“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为学日益”,信息占有尽量多些;为道上强调“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信息处理务必至简。若无至简,杂乱信息堆积过多,反倒让人无从判断、无从决策,无助、逃避行为多发。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内化于心,方能生成有效判断和决策。注重至简,学生才会充盈心灵、充实事业,社会上学无所用的现象才能减少。(选自2015年7月23日人民日报新论《教育旨在教会寻找幸福》)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2)

【典故出处】

语出春秋老子《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研究学问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增益,领悟大道需要不断减损内心的妄求。

【典故解读】

这句典故体现了“为学”与“为道”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分开来说的,意思是学习知识需要不断丰满完善,越加越多;但是领悟大道、把握规律,需要逐步减少外界对内心诱引的各种执念和妄想。

二是合起来说的,意思是我们在学习增益知识的同时,我们对于大道和规律的领悟却在同步减损。也就是说,知识积累越多,心中的执念和妄想就越多,那么对大道的领悟也就越少。

所以,老子接着说,领悟大道需要不断减损心中的妄念,一损再损,一直达到无知无识的“无为”境界,一旦达到了“无为”的境界,那么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3)

【场景应用】

在当代,典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句话常常是合二为一的,“为学”和“为道”的过程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强调“为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地增益知识,而且还要主动地减损那些不符合大道和规律的东西。如此一来,“为学”就是“为道“,“为道”亦是“为学“;同样,“日益”就是“日损“,“日损“亦是“日益”。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提出,教育只有沿着“至简、担当、务实”这样的方向,方能教会学生寻找人生的幸福。

这段范文讲的就是“至简”,文中引用“为学日益”,强调学习应当尽量多占有信息,但是,占有信息不是目的,真正的为学者还要懂得“为道日损”的道理,在信息处理上务必至简,也就是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内化于心,生成有效判断和决策。这个时候,“为学”与“为道”就实现了合二而一。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4)

04.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范文】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5月31日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选自2019年6月5日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狠抓落实,埋头苦干》)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5)

【典故出处】

语出南宋朱熹《朱子大全•答曹元可》,“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末知其果何事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学习的根本在于实践。

【典故解读】

朱熹在这段话中阐述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他认为,学习的根本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明白道理,却不去实践,那么,学与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但是,朱熹同时也十分重视学习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他接着说,如果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即使这样实践了,他也不知道这样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6)

【场景应用】

在公文写作中,“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这句典故常用于告诫领导干部,学习的根本目的全在于实践,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范文赏析】

光明日报这篇评论员文章是主题教育学习系列评论中的一篇,论题就是“狠抓落实,埋头苦干”。文章开篇就引用了典故“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言简意赅,而又意蕴深厚,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也点明了题眼,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会议讲话中关于“抓落实”的一系列精神要求。

同时,这句典故也指明,主题教育学习这项活动本身也贵在学用结合,切忌流于形式,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公文金句与提纲(公文用典27修养篇)(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