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中伏驾到解锁高温防暑正确方式 酷暑难耐这份防暑攻略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0日讯 进入6月,太阳公公的功力又增强了几分。出门在外,不仅有晒黑的风险,身体也在经受烈日“烤”验。稍不留意,你可能就被中暑盯上了,轻则头晕恶心,重则威胁生命。今天,小南就向大家普及一下“中暑”相关的科学知识。

双中伏驾到解锁高温防暑正确方式 酷暑难耐这份防暑攻略(1)

什么是中暑?

中暑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暑可以用来描述从轻微症状如热疹、热痉挛等到致命性热射病等一系列广泛的疾病,即热相关疾病。狭义的中暑以机体失代偿后核心温度升高为特征,包括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占中暑的8.6%~18.0%,以核心温度升高超过40℃,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以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肝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横纹肌溶解及癫痫发作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户外劳动者等职业群体,以及部分热调节功能不全的老人或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不同程度的中暑症状?

人体就像一台“空调”,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散热的方式保持身体恒温。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1、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需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3、重症中暑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出现问题,如神经系统处在谵妄、昏迷状态,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起猝死,必须及早就医。

哪些情况容易引起中暑?

一般情况下,中暑和高温天气有关,日本气象学会发布《日常预防中暑指南》,可根据湿球温度(用湿纱布包住温度计的感温部分,纱布下端浸在水中,保持周围空气流通,温度计显示的稳定读数就接近湿球温度)来确认中暑的危险度。

湿球温度

注意事项

低于25℃

剧烈运动时可能中暑

25℃~28℃

运动或剧烈作业时定期充分休息

28℃~31℃

避免暴晒,注意室内温度

31℃以上

高龄老人不动时也有中暑危险,避免外出

除此之外,日本横滨创英大学名誉教授则冈孝子指出四个让人容易忽视的中暑高危时刻:

黄昏

凉爽的黄昏时刻,如果湿度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尤其是刚下过一阵雨后。

外出长时间戴帽

很多人选择用帽子遮阳,时间长了会出大量汗,在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建议不定时拿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游泳后

人长时间泡在水里,水分也会流失,特别是在露天环境下戏水,水分散失更快,易引发脱水症导致中暑。戏水时别忘了随身带瓶水,上岸后马上擦干身体,回家前用清水冲洗身体。

大量补水

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这样反而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堆积,不易于吸收,导致中暑。

怎样防治中暑?

出于现实需要,很多人难免要在炎热的天气里工作、活动、外出。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中暑,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①劳逸结合。在高温/高湿环境里连续工作不要超过1小时,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间歇休息,不要低估中暑的危害,尽量不要逞强拼命劳作。

②劳动保护。科学穿戴必要的遮阳防晒衣帽,避免日光直接暴晒皮肤。在炎热天气里,出行要带防晒用具,备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胶囊)等,适当饮用菊花、金银花代茶饮,绿豆汤等补充水分。

③哪里凉快去哪里。休息时尽量寻找清凉环境,有利于体力恢复。

④及时补充水分盐分。间歇规律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饮水,以富含电解质的水为佳。及时就餐,避免饥饿状态下长时间劳作。

⑤家长应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汽车内或狭小空间内。

⑥发现早期轻度中暑症状,及时干预。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作一段时间,出现了头晕眼花、疲劳乏力、脸色潮红、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暑症状,应及时休息、清凉、饮水,或送医诊治,短时间内多可恢复。

⑦识别危险症状、及时就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持续劳作后,如果出现心烦口渴、四肢无力、自汗不止等情况,可以服用益久舒®生脉饮补充气阴,止汗生津,帮助身体恢复;出现持续高烧、肌肉酸痛、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四肢湿冷等,此时应紧急就医,并适当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鲁南制药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