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红楼梦主要内容(浅谈红楼梦中哪些经典回目更适宜青少年阅读)

快速了解红楼梦主要内容(浅谈红楼梦中哪些经典回目更适宜青少年阅读)(1)

作者 赵立群

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最近修订并出版,其中语文科目将《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作品纳入考生必考范畴。[1]《红楼梦》赫然在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欢欣鼓舞,《红楼梦》作为我国文学作品经典中的经典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普及;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持犹疑态度,其中哪些内容更适宜青少年学生阅读,也成为颇具争议的话题。

我国历来有“少不读红楼”之训,影响着很多人的阅读心理。事实上,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对于其思想性的看法就一直瑕瑜互见。例如民国学人陈蜕就对《红楼梦》作出了至高的评价,他说:“《石头记》是大文学家,古今殆无可比”;“其体本为记载,以其遗形取影,不能列之史部。故就其纲要、挹其枢机而子之,谁曰不宜哉”![2]众所周知,《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子部收录了诸子百家的著作。陈蜕将曹雪芹视为“抗手老、庄,突驾董、杨”的哲学家,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可以传世的巨著列于“子部”。这是何其高的评价!

另一种则认为《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并不高。例如著名学者胡适曾说“其实这一句话已是过分赞美《红楼梦》了。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子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3]此外,俞平伯、矛盾、陈独秀、陈寅恪等近现代学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当我们抛开这些学者自身的主观性因素,从《红楼梦》作品本身来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而存在,无可避免地带有思想或认识上的局限性,当然曹雪芹亦如此。《红楼梦》中所体现出来的宿命论、虚无论以及因果报应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是不健康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对于时代和人物命运的探索,疑问和隐隐的抗争意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所谓白璧微瑕,《红楼梦》当然不失为一部可以传世的经典作品,通过纳入必考篇目的办法来促进其在青少年读者中的普及,对于传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大有裨益的。阅读《红楼梦》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然而却知易行难。

另外,《红楼梦》的内容广博。清代评点派学者王希廉曾经评价《红楼梦》一书“包罗万象,襄括无遗,可谓才大如海,岂是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4]的确,《红楼梦》一书字字珠玑,回回精彩,如何优中选优,也的确会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

笔者不揣浅陋,试着从读者的角度,剖析一下《红楼梦》中有哪些更适宜青少年阅读的经典回目。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萧绎对好文章的看法是这样的,“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也就是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文学性和思想性兼而有之的。不仅仅要文辞优美,还要能动人心灵。古往今来,那些不朽的艺术精品之所以能传承不衰,就是因为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得到美的启迪和熏陶。

作为青少年阅读篇目亦应参考这样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和阅读习惯,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初中、高中学生的年龄段基本处于13周岁到18周岁期间,正是青春期,极度叛逆的时候。同时也是思想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的教育方式应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通不宜堵塞;在教育内容上应该侧重健康、积极和阳光的色彩。

现今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香菱学诗》、《贾芸谋差》等经典篇目;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等经典篇目。高中语文选修部分则包括《演说荣国府》、《宝黛初逢》、《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宝玉出家》等内容。[5]

本着文学性、思想性兼备的原则,并结合青少年特定读者群的特点,窃认为除了上述篇目,《红楼梦》中还有以下一些经典段落是最适宜青少年读者阅读的。

一.第十三、十四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经典段落:王熙凤协理宁国府[6]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故事体现了王熙凤的管理才能,但从她管理宁国府的事情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为人处理的方式和智慧。最起码体现在三点上:

一是做事要有条理性。凤姐走马上任前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管理方案,原文是: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儿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

二是做一件事首先要抓到问题的要害,有的放矢。

原文是: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后文凤姐的具体措施也是针对这几个弊端而展开的。

三是重视榜样的力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例如凤姐对于一个迟到的婆子的处置。

当然,从中尽可以领略作者塑造人物的高妙之处,以及凤姐人物形象的特点。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中学生正是人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在个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一定的正能量的引导。我至今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说明文,竺可桢先生的《统筹方法》,当时学习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理解什么是统筹,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烧开水的同时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情。[7]这篇文章可以说对我一生的做事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高效率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快速了解红楼梦主要内容(浅谈红楼梦中哪些经典回目更适宜青少年阅读)(2)

关于语文学习是存在一些误解的,通过学习《红楼梦》类似的章节,可以知道学习语文篇目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观赏性、文辞意义等方面,还具有实用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二.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经典段落:宝黛读西厢

宝黛读西厢的唯美画面和优美的文辞就不消多说了。《红楼梦》的主题之一就是宝黛爱情,在过去相对保守的教育空气中,爱情是避而不谈的内容;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纯真的爱情萌芽的阶段。宝黛读西厢之时正是和中学生们一样的年龄,宝玉的叛逆,黛玉的情窦初开在这一段都得到了集中而生动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段落,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共鸣,再结合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

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经典段落:秋爽斋偶结海棠诗社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是一个主要的内容,而诗词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红楼梦》中优秀的诗词作品多达二百余首,诗作八十一首,[8]而这两个章回是诗作非常集中的部分。阅读该段落的侧重点在于诗词歌赋的阅读和欣赏,同时领略作者按头制帽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经典段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慎终追远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南方的好多地区至今还有祭祖的习俗。孔子的高徒子路说过,“长幼之节,不可废也”。祖辈父辈们不仅给了我们生命的传承,还予以我们无私的养育之恩,他们一辈辈的辛苦奋斗,给后代子孙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许房产、地亩等有形的财富还可以计量,而那种一脉传承的家风、祖德的精神财富则无可估价。

不得不承认的是,仪式感的教化意义确实是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比如我们今天的入党宣誓,学校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企业每周的例会,甚至有的餐馆、理发厅每天早晨都会来上一段仪式感十足的魔性舞蹈和口号。应该说这些形式都是传统的礼仪教育的变形表现,其主要目的还是要在精神上教化参与者。通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了解过去的祭祀礼仪和程序,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五.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经典段落:贾母破陈腐旧套

这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体现了戏曲、说书、笑话等几种文艺形式,其中尤其是贾母的“掰谎记”简直相当于一个微型的文学批评,确实指出了传统文艺形式的弊端。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当时游艺活动的风俗,了解传统的艺术形式及其精髓所在,同时可以教导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要像贾母一样明辨是非,不是说传统的都是好的,也不能把传统的东西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去粗取精。

总而言之,青少年阅读《红楼梦》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侧重于积极健康的方面,排除其中消极的、宿命思想的影响。当然也不能因为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因素,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全面否定《红楼梦》的价值。

早在1933年,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长之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写到:“在百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这唯一的大作家,在创作了那部惊天动地的唯一的大著作《红楼梦》之后,贡献给我国一般醉生梦死、毫无感觉的畸形读者,果然获得了淡淡的冷遇和乌烟瘴气的误解。”[8]时至今日,《红楼梦》的阅读环境已经全然改变,越来越多的读者自觉、自愿地阅读、传播《红楼梦》,从中汲取丰富的给养;《红楼梦》也成为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矗立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注释:

[1]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

[2]陈蜕撰《列〈石头记〉於子部说》,选自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1月,卷三第269至270页。

[3]胡适《答苏雪林书》,载《作品》二卷二期,1960年11月20日。

[4]王希廉撰《红楼梦总评》,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重印版,卷三,第146页。

[5]参考杨锦辉撰《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现状评介》,“红楼梦学刊微信公众号”于2017年02月19日期

[6]关于《红楼梦》内容均选自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7](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统筹方法》。

[8]《红楼梦诗词解析》刘耕路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3页。

[9]李长之《红楼梦批判》,载《清华周刊》第39卷第一期(1933年3月15日)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