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阅读(槐轩学说转巴蜀客家研究微刊蜀客文献)

19世纪以来,槐轩学派和盐商家族的密切互动,是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川西夫子刘沅打破儒、道、佛的界限,综合其说,将理学的天性之道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淡化了传统的为富不仁的社会认知,从理论上满足了富裕的盐商家族追求社会认同并提升自身地位的心理需求,使众多盐商家族成为槐轩学说最积极的拥趸之一。在支持槐轩学说传播的盐商家族中,威远颜氏已多为人所知。而本文所谈及的犍为王氏却相对较少人关注。犍为王氏是和颜氏一样的大盐商,其实力在清代道咸年间犍乐盐场位列前茅。犍为王氏入川始祖王以温(字上厚),出自广东兴宁县南厢汤湖巨族。其名下有六子,长子王益本(字巨木)生四子,第三子全秀(字毓源),便是定居犍为五通桥的第一代。其子王伟钦(字敬庭),靠盐业起家,成为犍乐盐场的巨商。王伟钦一生好以行善,是和颜桂馨堂创业祖颜昌英齐名的人物。他的儿子王葆山和孙子王裕绪是刘沅的学生,一生奉行槐轩之学。在他们的支持下,犍为五通桥成为槐轩之学在川南的一个重要的传播中心,对岷江下游一带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阅读(槐轩学说转巴蜀客家研究微刊蜀客文献)(1)

川西夫子刘沅

菊源祠记

古者庶人无庙,非略也。贤者始贵,贵者始富。公卿大夫以德之崇卑为职之大小。源远者流传,显扬者孝大,圣人以此成教,岂非欲人皆勉为圣贤哉!后世宗祠繁兴而有德者罕,往往不久消沉,则馨香俎豆之原固必在乎懿行矣。王子敬庭其先粤之兴宁人,曾祖上厚公食饩而厄于乡荐,慕蜀山水之盛,携子西上,留孙毓源于粤。久而不还,毓源侍其祖母彭终。身既壮,思父久客弗归,乃负彭骸徒步入川。敬庭者,毓源之第八子也。幼颖悟,严督而不喜咿唔。屡欲废学,询之则曰:“文章不救贫,待他日之鼎烹不如供目前之菽水也。”父感其言,遂止。敬庭乃学为计陶之术,贸易辄获赢余,二人安其养,合家蒙其庥,盖有仕宦所不能期者矣。迨所天既逝,家计益饶,遂建祠于玉津,曰“菊源”。五通市之江水有滩,曰“竹根”,毓源入蜀即居于兹。敬庭念厥考之勤劳,奉毓源为始祖,故以此誌不忘。祠右为家塾,延师以诲宗支,数十年来举明经而登仕版者接踵,盖其孝弟之思感召神而收效速有如斯也。顾厚实之家由困而亨者,每惩贫贱之艰难,恐门庭之中落,拥赀自卫,膜视单寒。妻妾厌于肥鲜,宗亲丛其指摘,当局者固置若罔闻,而斜阳日落,积雪花残。华屋悼于邱山,禋祀归于蒿薤,岂不悲哉!敬庭之为人也,以财为公,视人如己,平居好义急公,善举不一而足。而且为万溪桥、张公桥、平乐山及莲花山之山道。井研贫士艰于学试,置义田以助资斧,凡若此类,其费皆近万金,而未尝有难也。尝曰:“财者,天之所以养人,私之则陋,况于靳推解乎!吉人为善,惟日不足,盖庶几无愧焉!”其祠在犍为之万家坪,半村半市,水曲山环,雅擅园林岩壑之胜。敬庭子葆山、孙裕绪,先后来游于门,益得悉其行谊,竝知敬庭。配杨,继室帅,均能同德同心,为戚党宗。然则敬庭不特富而好礼,且修身齐家,克厥昌后,方未艾也。夫敬宗睦族恂恂有礼度,岂非为宗祠者之法欤?愚既慕其为人又喜葆山伯侄能求大学之道,以光其先,爰综其大凡,书之以劝来者。

——选自《槐轩全书》之《槐轩杂著》

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阅读(槐轩学说转巴蜀客家研究微刊蜀客文献)(2)

川南古盐井 蜀太极生提供图片

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阅读(槐轩学说转巴蜀客家研究微刊蜀客文献)(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