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

伟大的革命情谊:刘少奇与宋庆龄

[我多年前的书稿,一直没出版,现整理部分于此]

1/少奇致谢

1949年9、10月份,宋庆龄为参加开国大典莅临北京,在下榻中南海不久,就不顾旅途劳顿,专门抽空择定日子,去一一拜访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及其家庭。每到一处,宋庆龄都受到了大家的衷心欢迎。

那一回宋庆龄去拜访刘少奇家。刘少奇、王光美夫妇与她悉寒问暖,相互关心;刘家的孩子们则对宋妈妈亲自看望欣喜万分。宋庆龄环顾刘家的简朴摆设,并打量他们的平常穿着,对共产党人的以身作则、生活节俭表示深深的敬意。

三人分宾主坐下来,客套一番后,刘少奇又马上站起,向宋庆龄致以感谢,非常诚挚与恳切。宋庆龄也随即起身,连忙摇头说“没什么”,并请刘少奇坐下来说。

早在30年代,国统区一片白色恐怖。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政权,对共产党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图彻底剪除之而后快。各地遍步伪警与特务,对地下共产党活动大肆镇压与血腥残杀。

2/亲如一家

在长期的工作活动与日常交往中,刘少奇与宋庆龄结下了深厚的同志友谊;而刘少奇一家人与宋庆龄的私人交情也很深。刘少奇与他的夫人王光美亲热地称她是“宋大姐”;而他们的孩子,则友好地叫她“宋妈妈”。

王光美在《永恒的纪念》一文中写道:“庆龄同志与少奇同志的革命情谊很深,与我和孩子们也很亲密。”宋庆龄于1949年8月底到北京来参加开国大典,第一次同刘少奇见面了。这两位长年来为着同一个理想而奔走、互相仰慕但素未晤面的伟人从此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近20年之久的共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党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互相尊敬、友好相处,也同普通人一样结为挚友。他们同甘共苦,推心置腹,患难见真情,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人间动人篇章。

王光美说:“从那以后,少奇同志经常主动去看望她,她也偶尔到中南海来访。我们的关系逐渐密切,书信往来很多。少奇同志和庆龄同志不仅广泛地讨论各种问题,还互相提出意见,在政治上彼此关心。”

王光美还清楚记得他们夫妇1951年在上海拜谒宋庆龄时的情景。

1951年11月底,经中共中央安排,刘少奇到南方视察和休养了一段时日,顺便看一看全国各地的情况,而让老是绷紧的神经与疲惫的身体也可以得到一次放松。

刘少奇与王光美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走了8、9个省市。每当一处,他们总得找当地的同志谈话,到各处视察,也参观了不少革命旧址。在南京,他们参观了中山陵,并敬献花圈;在上海,他们又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故居。

当时宋庆龄还住在上海,刘少奇夫妇便前往她的寓所看望她。此刻,他们早已是老朋友、老同事了。他们既是主动去拜访宋庆龄的,同时宋庆龄也是主动在邀请他们到她家作客。可谓声息相通,不谋而合。

就是在这幢房子里,宋庆龄第一次招待了刘少奇夫妇。

对刘少奇夫妇的来访,宋庆龄非常高兴,并亲自为他们煮咖啡。问候了一番后,宋庆龄即开口向他们表示感谢。

刘少奇大惑不解。

宋庆龄说:“感谢你这位党中央书记、国家副主席,能亲自前去南京中山陵,向孙先生表示凭吊,还给他献了花圈。”

刘少奇更加大为惊讶:他们才是一、两天前去的,她怎么知道得这么快呢?王光美则开口问她。

宋庆龄笑了笑说:“是孙先生的老警卫员告诉我的。”

刘少奇夫妇未免佩服她的消息灵通、为人心细了。

于是,话题自然转到了孙中山身上。

刘少奇说:“我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的。孙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他的口气非常诚恳。

宋庆龄说:“我一直相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孙先生的主张才能实现。”当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神情、语调都明显流露出对党的无限钦佩和信任。

宾主之间交谈融洽、友好。

随后,宋庆龄邀刘少奇夫妇同往附近的虹桥俱乐部散步。三个人走出门,在大草坪上边走边谈,间或在长椅上坐一坐,有说有笑,就像一家人一样。

王光美回忆道:“庆龄同志待人诚挚、体贴。她曾经告诉我,她年轻时最喜欢读文艺作品,也酷爱音乐。她几次说要教我如何煮好咖啡,还轻声地告诉我,她煮的咖啡香极了。因那几年我常在农村工作,没能学成,遗憾的自然不是学煮咖啡,而是使我失去了更多向她学习的机会。……”

在上海,这两个新中国的领导人,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民主人士,像一家人那样聚首谈心,共商国务。一个叫对方“宋大姐”,另一个则叫对方“少奇同志”。多么友善的关系!

在《宋庆龄年谱》上面,人们可以频频地见到“收到刘少奇寄来的贺词”等字样;而在有关刘少奇的回忆录中、在王光美的《永恒的纪念》等文中,也不时地提到,每逢年节,宋庆龄总要给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寄贺年卡、明信片,有一些甚至是由她本人亲自制作的,非常精美、别致。

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1)

3/主席过问“大姐”迁居

刘少奇与宋庆龄两人之间的了解之切、友谊之深,王光美在《永恒的纪念》一文中有确凿的证明:

“1963年,少奇同志出访东南亚四国。行前,我写信向庆龄同志请教应注意什么事。正巧她身体不适,却立即自拟一张单子,满满写了许多注意事项,还派秘书向我详细解释。从礼节、服饰、言谈到生活细节都想到了。她知道少奇同志有过肩关节周围炎,肠胃也不好,因此特别叮嘱我,到热带地区不要贪凉,睡觉时一定要关冷气,不要吃生冷的东西。现在想起这一切,我心里还充满感激之情。”

关心是相互的。宋庆龄对刘少奇、王光美这样关照,刘少奇他们也同样知道敬爱宋大姐。

建国初期,宋庆龄有两个家:一在上海,一在北京。因公务缠身,她不得不经常穿梭于京、沪两地。一般而言,5月到10月,她住在上海;其他日子,她则住在北京。工作繁忙之际,有时一个月中她要往返于两地好几趟。

50年代,宋庆龄主要是住在上海;而到60年代以后,她便常住北京了。此时她年事已高,行动受阻;留在京城里,有利于她颐养晚景。

这当中还牵涉到一个非常动人的迁居故事。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亲自过问宋庆龄大姐的北迁京城,并为她安排了一个甚好的住所。1963年以后,宋庆龄便正式定居于此,直到逝世。当然,此事后来连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也直接插手关心了。这样的荣耀,放眼全国,几人能有?

宋庆龄原来在北京的寓所,位于方巾巷中,这儿地区偏僻,交通不太方便;再说,周围环境也不怎么安静。按国家政府的原定计划,是要另外给她修一幢住宅。但当时正值建国开初,宋庆龄一再强调:百废待举,国家困难很多,不应该为她个人的利益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她多次谢绝了。就这样,此事就拖延了10几年。

1960年,政府安排她迁入了西河沿新居。它位于前海西街18号,后来成了郭沫若的故居。这座院子原是北京著名药店达仁堂老板的房产,解放初期曾一度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房子的条件,原来是相当不错的;但当宋庆龄搬进去时,四周墙壁由于刚粉刷过,还有些潮湿,引起了她的关节炎旧病复萌,疼痛起来非常难受。

党中央早有规定,在其时的3年困难阶段,无论哪一级干部和部门,都不许新盖住宅。但是,考虑到宋庆龄同志的特殊情况,中央破例决定给她另建一处住宅。

于是,中央有关部门派人带着设计方案,专程去上海征求宋庆龄本人的意见。但刘少奇还不放心,让王光美以私人交情给宋庆龄写了封亲笔信,托专人捎过去。信中说:中央是照顾宋庆龄同志的身体状况,所以请她务必接受。她的身体,不但是她自己的,而且是全中国人民的。只有她的身体好了,才能继续为中国人民、为中国政权干更多的工作,有更大的贡献。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希望她不要推辞。并且,她要是还有什么需求,也请尽管向中央提出。

于是,一向严于律己、十分注意节约、大公无私的宋庆龄迅速回信,予以谢绝。

当王光美把这事转告刘少奇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后,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仍然决定要给她修建一所新住房。此工作后来就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在后海北边已经荒芜的满清王朝摄政王府花园里,葺旧更新,为宋庆龄辟出了一片幽静安适的庭院来。这是1962年。

这就是北京市后海北沿46号,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1963年4月,宋庆龄正式从上海乔迁来京,便一直住在这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那一年,宋庆龄整7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幢房屋中,她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18个春秋。

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2)

4/“宋妈妈”的礼物

宋庆龄不但对刘少奇本人非常尊敬,与他有着很深的同志感情,而且与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也是很好的朋友,与他们的子女们也都有着十分密切、友好的关系。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宋妈妈”。宋庆龄也把他们当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几十年如一日。

宋庆龄爱孩子是著名的。由于她自己没有亲生骨肉,便尤其对少年儿童充满慈祥与关心。她曾对朋友说:“解放后我来到北京,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亲自来看望我,要我接受国家副主席的职务,我不便推辞。事实上,我最热心的是妇女、儿童和社会福利工作。”这不仅仅是她的谦虚,她还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心声。

当然,宋庆龄与刘少奇子女们之间的交情,那更是非比一般。

据王光美回忆:50年代初期,刘少奇就曾不止一次对她说:“宋副主席是位伟大的妇女,她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不畏强压,坚持革命,同全家都断绝了关系。我们应该多给她一些家庭温暖。”他还特地强调了:“她非常爱孩子。”

从此以后,刘少奇夫妇俩经常让自己孩子给宋庆龄写信,并把他们的图画、手工等作业寄给她看。宋庆龄到北京来以后,她便邀请王光美带孩子们到自己寓所玩耍。等孩子们到了以后,她非常的快活,总是把孩子们拉到自己身边,亲切、慈爱地问这问那,又亲又抱。她还让孩子们叫她“宋妈妈”,显得像一家人一样。

这时候,孩子们也无拘无束起来,在宋妈妈面前表演各种滑稽的文艺节目,请她看自己的作业、成绩单,互相比高低。他们甚至学舌,模仿大人们谈话中的英文单词,笨笨的发音,逗得宋庆龄忍俊不禁,高兴地笑出声来。满屋里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而每当圣诞节、新年前夕,刘家的孩子们就自动地给宋妈妈制作起贺年片、图画来,并附上文句略嫌幼稚、但非常天真的信件。宋庆龄万分喜悦,给他们回信说:“你们送我的东西,因为是你们自己制作的,都那么有意义,有趣味,漂亮,真是好极了。”

较大一点的孩子则经常向宋妈妈汇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甚至把日记寄给她看。宋庆龄一一给他们复信,态度认真,充满感情,鼓励他们上进,还给每一个赠送笔记本、糖果、小点心等礼物。她的每一封信的末尾,都毫无例外地签上了“宋妈妈”3个字。

宋庆龄在1961年12月8日给王光美的信中还提到孩子们:“……涛涛、平平等小朋友经常记挂着我,又把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告诉我,在他们的来信中知道他们都是五好学生,使我感到很高兴。他们有这样优异的成织(绩),是与你的教导分不开的。你有这样好的孩子,使我为你高兴!”

而在另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宋庆龄写道:“平平、源源、亭亭、小小,你们一直是我常挂念的孩子们……”

给刘少奇、王光美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们二女儿平平16岁时,在放假期间去了农村,参加青年开山突击队义务劳动,耳闻目睹了许多新鲜事,有许多感受。回家以后,她把这些感受用书信形式写下来寄给宋妈妈,认真向她报告。

宋庆龄在接信后的第二天,就马上给平平回了一封信去,长达2000多字。在信中,她赞扬平平做得很对,青年学生就是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多看看外面的大自然,多从事一些户外劳动,这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利。信的最后,仍然是工工整整地签着“宋妈妈”。

王光美在《永恒的纪念》一文中写道:在宋庆龄同志身边工作了40余年的老保姆李燕娥后来曾告诉她,1981年5月,宋庆龄在去世前的几天,还于重病之中念叨着平平。宋妈妈想念她的平平了,希望能再见上她一面。

每年当中,宋庆龄与刘少奇一家人之间都要互相赠送一些照片或小礼物。宋庆龄从国外出访归来时,总把一些纪念品转送刘少奇夫妇与孩子们留存。

有一次,刘少奇带着孩子们去看望宋庆龄,他们对宋大姐、宋妈妈给自己送了那么多东西表示谢意。刘少奇风趣地她说:“你老是送我们东西,我没有东西回送,怎么办?多不礼貌!”

宋庆龄爱昵地摸着孩子们的头,笑着回答了他一句:“孩子们自己做的小东西,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大家都爽朗地笑起来。

王光美回忆道:“我们相聚相处,常常谈笑风生,甚至颇有戏剧性。为了克服口音带来的困难,少奇同志就让庆龄同志说英语,我翻译过来,少奇同志也偶尔用简短俄语来表达。谈话中,上海话、湖南话、普通话相间,又加上点儿英语、俄语,很有趣味。……”而宋庆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都懂,在交谈当中也便一点障碍都没有。

当然,还有孩子们在旁边学舌,就更有趣了。

王光美说:“回忆起来,庆龄同志给我们的关怀与鼓励,远比我们给她的要多得多。”宋庆龄就是这样一个人:只知奉献,不知索取;充满爱心,善良和气。

宋庆龄给予刘少奇子女们长期的关心和扶持,令他们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感激不尽。她虽然不是他们的亲生母亲、甚至连普通亲戚都不是,可他们一直叫她“宋妈妈”。跟宋妈妈在一起,他们有着无穷的乐趣,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留下了大量甜蜜的回忆,当然也在各方面得到了宋妈妈的鼓励和引导,有了很大收获和提高。

而宋妈妈送给他们的那些小礼物、亲笔信,他们也始终视为珍宝,非常爱惜。宋妈妈对他们的教诲和期待,时时鞭策着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健康地走下去,茁壮成才……

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刘少奇一家与宋庆龄鲜为人知的深厚交情)(3)

5/患难见真情(略)

6/抱病悼故人(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