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如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很注重教育和学习的。所以也流传下不少相关的谚语。例如经常听到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这种谚语的特点是以精神力量鼓舞人,鼓舞学习者的精神斗志,不怕苦难,坚持努力。还有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基本上都是类似。

但是这些谚语正是因为太过强调精神力量,而不讲究方法论,所以,当我们听到这些典故的时候最开始觉得精神振奋,但一段时间后就热情消退、偃旗息鼓了。

还有一种就是强调宣扬成功者的状态。例如“子曰”、“如是我闻”。仿佛圣人大师们天生就是成圣成佛的状态。却有意无意忽略掉学习的经历。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很容易让常人升起一种绝望感,觉得完全无望达到哪怕他们1/100的境界。

夹在这些谚语中,还有一个是讲学习方法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这也是很少有的论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谚语之一。

但是,因为这个谚语太简洁了,也没有太多在方法论上的解释和细化。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不信任感:我们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是从记笔记过来的呀。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用。我们都是很正经的每次上课都会把老师黑板上的东西和工整或潦草的摘抄到我们的笔记本上。但是学习依然很难,成效也未见十分有用的提高。并没有因为记笔记而比不记笔记的情况增强了什么特殊的能力,或者学习上有了很大提高。

不过我个人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觉得记笔记这种方法还是十分有效和有用的。当然如果只是简单的摘抄记录效果就差很多,在这种方法后还是隐藏着很多学习的细节的。

一定用自己的语言输出

如果摘录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学习和记忆,那么这种方法无疑太过简单了。学习就可以简化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你在下面记录一个字----但显然这样是不能记住任何东西的。你只是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记录工作,只是从眼睛接收,然后从手上输出,这样是记不住任何东西的。这里面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

不经过大脑处理就不能学会东西

我们对任何一个信息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接收、分析、条理化,才能真正的把书本上、视频里的东西转化成你自己的知识。

所以做笔记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工作。当你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的时候,大脑才能真正有效而深度的参与到学习这个过程之中。你也在真正意义上进行了学习这一工作。

当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还是要进行一些训练的。你并不是要把每一句学到的东西只字不差的用同样的句法进行输出。在输出的时候完全可以添加自己的感悟,如果结合自己现实的例子效果会更好。即使对学到的东西有任何的疑问,甚至觉得它完全是错误的,也可以把这个疑问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十分有效,每一次的记录,在以后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参考了解当年学习时的状态。即使你当时的感想和理解是错误的,当事后翻阅到的时候,也是一个绝佳的纠正和改善的机会。如果不记录下来,往往这个机会就失去了。你永远不会记得当年学了些什么东西和当时瞬间自己头脑中真实的想法。

是的,可以说是永远会忘掉。因为人的记忆是一个很会矫饰自己的系统。很多东西在哪怕仅仅半个月以后回想起来,当时的很多情绪或者思维的细节也都会忘记,或者不自觉的加以修饰变得面目全非。

不追求全面,而追求某一点的深入

记笔记,一个大忌就是贪图全面。我们原来课堂上的时候往往养成一个很坏的习惯,就是笔记贪图全面,恨不能一字不差的把老师教的东西全部照搬下来。

但是你这有照搬,只是表面上的全面。往往这种笔记只是一种结论性的信息,而过程往往是缺失的,因为过程往往都是老师用语言表达的,因为在课堂上这样效率比较高嘛。这些过程如此重要,如果缺失,只有个结论的笔记,那么笔记价值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你缺失了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学习的过程往往都是推衍的。

我们学过的很多东西往往会从某个结论推衍另外一个结论。比如数学从一个公理推衍出很多定理;比如物理从某个现象推衍出现象后面的原理和公式。甚至就算是历史这样的学科,也是有一条贯穿的时间线,虽然不是完全的逻辑上的推衍,但是知识点也可以沿着时间线进行索引。

如果我们贪图记笔记的全面,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照搬。把要学习的东西完全按照作者的想法照搬过来。这是与我们自行思考加工的原则相违背的。

笔记贪图全面,与灌注深刻思考的学习方式,其实是矛盾的。当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往往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有不少重合的存在。这些知识应该只是浅显的过一遍就可以,但是如果贪图必须用笔记记录下来,那么其实价值不是很大。势必使我们的笔记失去简洁性、专注性而变得难以索引和复习。

记笔记,其实就是建立一种与所学习内容的深度链接。如果你只追求知识形式上的结构完整而忽略各种各样的细节的话,那么必然不可能深入。

复习和补充

笔记的一大功效就是可以进行回顾。如果好不容易把思想中、头脑中容易失去和忘记的一点点灵感轻易放过去了,可能你再也抓不到他。这些灵感往往在专注的学习状态下比较容易被触发出来。他们是很宝贵的,是你所要学习的内容与你原有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是扩展新的知识,并融入你个人内在化知识体系的依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掌握了正确的记笔记的方法,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了,但是并不证明你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记笔记这种输出方式只是可以加深你对新知识的印象,但离你完全的将知识内在化还有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要怎么跨越呢?那就需要复习了。可能我们想起复习这个词,就容易引发当年上学时那种痛苦的复习的回忆。但其实对照着自己记录下的笔记复习非但不痛苦,而且还会很愉悦。因为他们都是在之前某个时刻头脑中确实发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现在只是重新把他们调用出来罢了。这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学习的过程,所以绝没有刚刚接触知识时那么艰难。

复习过程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如果在学习中回顾自己以前的思考过程,很容易就会与新的思考进行碰撞并生成新的节点。这些节点又比你以前的学习状态更进一步,这是因为有些知识已经慢慢在被内在化,我们又能以这些内在化的节点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链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持续的做起来才是最难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在记录方式上进行实践。

其实记笔记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速度慢,效率降低严重。基本上会比你看书而不记笔记的时候慢上两到三倍。这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但相信我,阅读和学习的时间虽然被拉长了,但并不是被浪费掉。你的记下的每一个字都将作为你对思想的一部分留存下来,成为内在化入头脑中的第一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