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

杨维国/文

摘 要: 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道德经》,发现老子的诸多观念与“系统观”“稳态与平衡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密切关联,有独特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 生命观念 教育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对于生命观念,新课标以举例的形式描述为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1]。可见,生命观念外延的边界并未严格限定。有学者从系统、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将生命观念概括为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三大观念[2]。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审视《道德经》,老子的大量观点与现代的某些生命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表1),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观念素材。

表1 老子观点与生命观念的关联

道德经对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1)

1 系统观

系统观认为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特征。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遵循着“道”而运行的、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蕴含着朴素的系统观。

1.1 “万物同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人类与宇宙万物的本源相同,都是由“道”化生而来。即“道生万物”“万物同源”或“天人同源”。“道”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3]。可以理解为: 追根溯源,人与自然万物属于同一家园,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生命共同体。

1.2 “域中有四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道、天、地、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完整的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人类只是普通一员,位列天地之后,“四大”之末。老子反对人类妄自尊大、以自我为中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道德经对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2)

2 稳态与平衡观

自组织是系统的显著特征,生命系统的自组织行为表现为自稳定、自修复、自适应、自学习等行为[4]。稳态是一种平衡、有序的动态稳定,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的。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循道有序运行,从而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2.1 “得一”——遵循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着天、地、神、谷,乃至于万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谐,得到道者,便能清、宁、灵、盈、生、贞[5]。论述了遵循自然规律对宇宙万物维持平衡和谐的重要性。

2.2 “四法”——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其含义为: 道所效法的是自我的本然,就是自然而然。只有因循“道”的自然本性,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对自然系统产生影响,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减小自身的影响,以维护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老子提出人的“四法”,是超越于“天人合一”之上的智慧。在人与地、天、道、自然一种必要的特殊的关系里,人类的定位应该是永远谦虚地做学生[5]。

2.3 “抑高”“举下”“损余”“补缺”——自我调节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演变是遵循着“道”而进行的自生、自长、自为、自化过程,不受超自然的外物所支配。“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大意是: 自然的规律,大概就像拉开弓弦射箭吧?弦位高了压低它,弦位低了举高它;用力大了减少它,用力不够补足它。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而弥补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而供养有余的[3]。老子所概括的天道运行规律与当代对生态系统通过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稳态维持机制高度吻合。

3 生态观

生态观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套对生态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4]。如对生物与环境间关系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

3.1 “知足”“知止”——合理利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类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但人类在获取利益时要有“知足”“知止”的意识,常存爱惜之心,有所节制。老子的论述,包含着一种客观极限的生态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雏形。他警示人类,应把握物质追求的度,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长,长久发展。

3.2 “无为”——善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倡导“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天道自然无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老子并不是消极地主张不作为,不是反对人类的努力,而是主张顺其自然而不妄为,不强行干预,不做违反自然的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理想的、可持续的生存状态,全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道德经》中的相关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所体现的“系统观”“稳态与平衡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与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或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值得挖掘和弘扬,对于转变人的生态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树立、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

[2] 谭永平.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内涵、外延与整体性[J].课程·教材·教法, 2018(8): 88.

[3]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8-9, 191.

[4] 吴成军.以生命系统的视角提炼生命观念[J].中学生物教学, 2017(10): 4-7.

[5] 姚淦铭.老子智慧[M].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220-224.

(原载于《生物学教学》 2020年第1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