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

说起姜,或许很多人会想到生姜或干姜,对于高良姜大家相对陌生。广东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世云介绍,作为岭南道地药材的高良姜,不仅具有很高的临床药用价值,其泡茶、煎汤、煮粥、泡酒等日常生活用途也很多。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1)

高良姜,又名小良姜、风姜等,来源于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原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高良姜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

据《本草纲目》记载:“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高良郡即现在广东茂名市下辖的高州。高良姜不但可以用来治病,还可以作为美食的辅料,由它做出来的菜色“色香味”俱全,十分诱人。

高良姜的功效

李时珍曰:高良姜能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因此高良姜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功用,常用于中焦寒盛,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

中医认为,胃司受纳,为“五谷之府”。胃功能失调,出现胃脘冷痛、消化不良或恶心呕吐等症状,谓之“胃寒”证。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2)

《名医别录》曰:高良姜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尤其秋冬季节,胃部受冷或过食生冷,都容易出现由于“胃寒”证引起的呕逆、腹部冷痛,不妨试试高良姜煮水或煲粥,能有效缓解“胃寒”等症状。若脾胃虚寒体质者,长期服用高良姜更是大有裨益。

此外,临床上,高良姜也常配伍炮姜用于胃寒腹痛,若寒凝引起肝气郁滞者,也常配伍香附使用。另外,对于消化不良、反酸呕吐、胃溃疡等应用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

现代科学也证实,高良姜所含挥发油具有抗胃溃疡的作用,水煎液能够调节胃肠运动,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药。同时,高良姜还能提高耐缺氧能力,抗血栓形成,抗菌等生理功能。

高良姜富含高良姜素,因此高良姜是著名汉药二天油、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等的重要组分。此外,高良姜还大量用作调味料、香料、精油、姜茶、药酒及驱虫剂等方面。

高良姜与苏轼的故事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3)

据说,苏东坡当年被贬至惠州,苏东坡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求医无效。邻居知道苏东坡爱好美食,特意做了一道“猪肘子”给他吃,在里面放了一些高良姜作为调料。苏东坡吃完后,觉得十分美味可口,连肠胃也舒服了,还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高良姜不能用生姜替代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4)

胡世云主任介绍,作为药用的高良姜一般都是在医院或药店多见到。而我们在选用高良姜治疗胃寒腹痛时,切不可贪方便以生姜替代。胡主任提到,生姜多作食材或调料使用,一般只能起到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效用,对于胃寒引起腹部冷痛并无明显效果。

此外,市场上,常有以次充好的高良姜,或为陈货,或有虫蛀,甚至是伪品。如何选用呢?

胡主任支招,选用时以色棕红,粉性足,皮皱肉凸,味辛辣者为上品。

但是,高良姜辛热,专家特别提醒:阴虚有热者禁服;由于胃热引起的呕吐、伤暑霍乱、湿热泄泻、心气亏虚所致的胸痛,及孕妇均应忌用;也不宜超量使用,一般用量为3~6克为宜。此外,最好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到正规医院或药店购买使用。

高良姜养生药膳

1、高良姜粥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5)

材料:高良姜3克,粳米50克。

做法:将高良姜洗净,放进砂锅里,加适量清水浸泡20~30分钟(新鲜品用量加倍,不需浸泡),煎煮约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淘洗好粳米的继续煮约30分钟成粥,晾至合适的温度后食用。一天吃1~2次。

功效:温中散寒。尤适于胃寒作痛或胃寒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疼痛等。

2、高良姜红枣饮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6)

材料:高良姜5g,红枣5~8枚,红糖10克。

做法:将高良姜、红枣洗净,放进砂锅里,加适量清水浸泡20~30分钟(新鲜品用量加倍,不需浸泡),煎煮约3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红糖调匀即可。每日服1剂,分两次饮用。

功效:暖胃止呕、健脾补气养血。治胃部受凉、胃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等症。

3、高良姜酒

脾胃虚寒用哪里的生姜好(家中常备高良姜)(7)

材料:高良姜70克,藿香50克,黄酒500毫升。

做法:先将高良姜用火炙出焦香味,打碎,广藿香切碎,置于砂锅中,加入黄酒,煮沸至三四次沸,过滤去渣即成。口服,每次15~2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暖胃散寒,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尤适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霍乱吐痢者服用。■

【来源:胡世云主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