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唐喜成唱腔合集(10岁学戏演戏50多年)

在豫剧界,有“十生九唐”的美誉。这里的“唐”,指的就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独创的“唐派艺术”。

在近五十年的戏曲舞台上,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独辟蹊径,兼容并收,用二本腔“假声唱法”创立的唐派艺术,成为豫剧界生角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尤其在其经典代表剧目《打金枝》《三哭殿》中塑造的既有帝王气派又有人情味的唐王李世民,《南阳关》中塑造的重情重义的伍云昭等形象,更是征服了观众,赢得了赞誉。

豫剧唐喜成唱腔合集(10岁学戏演戏50多年)(1)

唐喜成,1924年出生,尉氏县人,原名叫唐发伸。因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唐喜成就吃了很多苦。8岁时,因父亲又染上吸大烟恶习,唐喜成一家生活更加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度日如年。10岁时,尽管知道戏子属于下九流,但母亲也只得强忍悲痛,将小小年龄的唐喜成送到了长葛的一个戏班。

进到这个戏班后,唐喜成遇到的戏班班主,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遇到一点不顺心事,常常对唐喜成等学戏的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对此,唐喜成只能强忍着,毕竟在这里能吃上一顿顿饱饭。正是在这个戏班经常挨打受骂,唐喜成每次跟老师学戏时都格外刻苦。10岁时,唐喜成终于练成了一身戏曲硬功夫。从15岁开始,唐喜成就开始登上戏曲舞台表演。由于唐喜成既能唱生角,又能唱旦角,还能唱花脸,深得戏班班主的青睐,并在戏班里渐渐站稳了脚跟,开始在一些大戏里饰演主要角色。

豫剧唐喜成唱腔合集(10岁学戏演戏50多年)(2)

然而,正当唐喜成的戏曲道路顺风顺水的节骨眼,17岁时,一件意外事却发生了。由于正处于变声期,唐喜成那有着穿透力的童腔却突然哑了,这让唐喜成始料未及,心情一下子低落到冰点,并打算另谋出路。后来,在老师的劝导下,唐喜成开始练习假声二本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苦练,唐喜成又练成了浑厚有力的假声二本腔。能第二次登台唱戏,这让唐喜成喜出望外。

18岁时,唐喜成辗转来到中牟县一个戏班。在这个戏班,唐喜成遇到了唱青衣花旦的名角兰海棠。兰海棠很欣赏唐喜成,两人经常合演大戏。据说,唐喜成这个名字就是兰海棠给起的艺名。

豫剧唐喜成唱腔合集(10岁学戏演戏50多年)(3)

1942年,由于河南遭遇百年未有大灾荒,中牟县这个戏班被迫解散,唐喜成又不得不辗转许昌一带演出。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唐喜成还陆续在开封等地演出,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艺人生活。

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后,文艺迎来了春天。从过去的下九流变成了艺术工作者,唐喜成像其他戏曲人一样,一下子开始变得扬眉吐气,从事戏曲事业的劲头更足了。从1951年开始到退休前,唐喜成先后在中原豫剧团、河南省人民剧团、河南省歌舞团、河南省豫剧二团工作。

豫剧唐喜成唱腔合集(10岁学戏演戏50多年)(4)

期间,他主攻老生,继续探索自己创立的唐派艺术,使唐派艺术逐渐为人们所认可。1956年,曾与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合作演出《三哭殿》;1956年,在参加河南省戏剧大赛上,获得表演一等奖;1958年,曾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打金枝》。

1984年,唐喜成光荣退休。退休后的唐喜成仍经常坚持为百姓演戏,即使晚年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挚爱演出。1987年,参加了由常香玉大师组织的义演。1990年,一次在安阳时,尽管整场戏结束了,但应观众邀请,唐喜成不顾身体疲惫,又连续清唱了五段戏,直到观众满意为止。

豫剧唐喜成唱腔合集(10岁学戏演戏50多年)(5)

在戏曲传承上,唐喜成也不遗余力。1962年,唐喜成收下他的第一个“唐派”弟子贾廷聚。后来,又陆续收下袁国营、颜永江、李素芹等30名弟子。无论哪个弟子请教,唐喜成都悉心指导,为的是让这些弟子们能尽快挑起大梁,传承好唐派艺术。

1993年,唐喜成因病去世,享年69岁。斯人已去,但唐派艺术经典却历久而弥新。

如今,尽管唐喜成已离开近三十年,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正接过接力棒,传唱着那高亢奔放、韵味十足的唐派经典剧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