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大师董旭斌讲棋(贾老象棋亲传弟子张明中专访)

象棋大师董旭斌讲棋(贾老象棋亲传弟子张明中专访)(1)

“贾题韬老师虽然不在了,但他从棋人前辈继承下来的一种精神,仍然留在这个世界上,并且永远流传下去,这种精神就是棋魂!”著名象棋理论家、当代佛学泰斗贾题韬大师的象棋真传弟子张明中说。

张明中195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成都人嗜好象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棋迷对弈的身影,身处这样的环境,张明中从很小就学会了走棋。在他刚上学的时候,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马”字,张明中就说了出来“这个字念马。”这让老师很惊讶。张明中识字,居然是从棋盘上开始的。他家住的那条街上,有个姓贾的哥哥,是那条街下棋最厉害的。他来到棋摊时,棋迷们一看他到了,马上就让座,每当贾哥威风凛凛地落座以后,棋迷们便争先恐后轮流着和他酣斗起来,可赢他的人却很少。那时候,贾哥就是张明中的偶像。当时他很不明白,为什么贾哥的棋那么厉害?为了弄清这个秘密,没事的时候,张明中就去贾哥家串门,每次都看见贾哥拿本书苦苦研读,对周围的人和事都置若罔闻,张明中后来才知道贾哥读的是棋书。贾哥说:“要想提高棋艺,实战是一个方面,但光实战不读棋书,是下不出什么名堂的。”对张明中这个痴迷象棋的小孩,贾哥很是喜欢,于是开始教他识谱,借给他棋书看,还把自己多余的一本贾题韬的《象棋指归》送给了他。张明中研读过后,象棋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罢学,工厂罢工,大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揪斗走资派,弄得乌烟瘴气的。停学之后,张明中闲着没事儿,就去找附近那些不关心政治的棋迷下棋。在他和棋迷下棋的时候,不时有戴袖标的红卫兵经过,有的红卫兵看他们下棋,禁不住驻足看上几步,支上几着。“这些人都是懂棋的,看得出来,如果没有运动,他们也是棋迷。”张明中说。但大多数成群的红卫兵经过,他们便下不好棋了。有的称这是渲染封资修的东西,当场就让他们离开,棋迷们只能敢怒不敢言地乖乖离开。有一次,红卫兵们看他们下棋,命令他们排队,让他们背领袖语录,一个棋友马上就背道:“列宁同志说,象棋是智力的体育!”另一个棋友马上接到:“毛主席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红卫兵头头们见这群棋迷对领袖的语录如此精通,便任他们去进行这种“智力的体育”去了。这几句语录,从此被棋迷们当成护身符,一个个背得滚瓜烂熟。

日子一天天地走,张明中的棋艺也一天天地上涨,不久,他就成了这条街上的棋王。一次,棋友杨伯输了之后说:“在咱们这条街,已经没有你的对手了。年轻人应该有远大志向,应该去外面走走,寻访更厉害的对手,这样你的棋才能下出出息来!青羊宫高手特别多,在星期天的时候,连四川三剑客之一的陈德元大师都去,你不妨去那里看看!”张明中听说后非常高兴,星期日早早赶到了青羊宫,正巧看见一群人在下棋。听旁观的棋迷说,执红棋的棋手就是陈德元大师,小明中立马挤到了棋桌旁。无论多高的棋手,开头几步棋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当头炮,把马跳。小明中心想高手也不过如此,于是仗着自己是自家那条街上的棋王,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地在旁支了几着。陈大师笑吟吟地端详了张明中一会儿,说:“你这小家伙还有些名堂!”下完棋后,陈德元向他介绍了在场的其他棋手,有精通谱着绰号“邓棋谱”的邓宗弥,市冠军杨春晖、宴世信、陈开远、吴智全、王璋、王模型、魏跃明等。能有机会和这些高手接触,张明中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从此,一到星期天,他就早早来到了青羊宫下棋。刚开始时,这些高手让他一匹马,张明中还负多胜少,慢慢地他们让不动马了,到了后来,终于能各有胜负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项体育运动又恢复了,陈老师开始带张明中到成都棋院下棋。成都的茶馆文化是全国知名的,每个茶馆都摆放着棋具,来喝茶的客人如果不会下棋,会感觉很没面子,这就给象棋这一国粹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70年代中期的成都棋院,每周都挂大棋盘,有高手挂盘讲解对局。每天想要进棋馆都不容易,需要提前买票,没有买到票的就站在窗外观看。棋院大门第一排,空气和光线最好,那座位就是蜀中高手的“宝座”,每个座位都写着这些高手的名字,即使高手不来,座空着,也没人敢在那个座位上坐一会儿。那时每年都要搞象棋排位赛甲乙组比赛,甲组后十名降为乙组棋手,乙组前十名进入甲组。更难得的是,当时比赛没有任何奖励,棋手完全是为荣誉而战,能进甲组的棋手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即使到了现在,年轻的棋迷见到成都市老甲级棋手,都会向他们求签名,“成都的老甲级棋手”是成都棋迷的偶像。少年时代的张明中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早日跻身于“甲级棋手”的行列。

在成都棋院,张明中认识了蜀中名将、号称“蜀中三剑客”中的另两位:陈新全老师和编著《橘中秘详解》的刘剑青老师。当时,陈德元、陈新全、刘剑青三人的棋艺,被正如日中天的胡荣华叹为棋坛出现的“蜀道难”,可见其影响之大。这三个弈林豪杰,更成为张明中心中的偶像。

1976年的一天,一个面容清秀,仙风道骨的老者来到了成都棋院。张明中看见自己的这三个偶像,个个对老者毕恭毕敬,心中不由称奇,在老者和蜀中三剑客对弈时,旁观的棋迷说老者是贾题韬,他觉得非常耳熟,忽然想起来了,原来自己刚学棋时,那位姓贾的大哥哥送的《象棋指归》的作者,就是眼前这位老人。

贾题韬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一个富农家庭,少年时期在故乡读小学。1922年考入太原第一中学。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不久,流风所及,学校民主风潮迭起,上课不正规,文娱体育活动却很活跃,学生尤热衷于象棋斗技。贾题韬聪颖好学,课余亦喜对弈。1925年11月,山西省青年象棋比赛在太原举行,不满16岁的高一学生贾题韬是上百名青年选手中最年幼者。他斩关夺隘,以全胜战绩荣获冠军,名震华北。1927年9月,贾题韬考入设在太原的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开学不久,他患了重病,病中他思索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问题,不得要领,思想十分苦闷。一天,他无意间接触到一本介绍佛教的书,里面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皆由因缘而生,亦皆由因缘而灭。他的思想豁然开朗,心理上得到解脱。不久,病亦霍然而愈,于是对佛教产生了信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大学南迁西安。28岁的贾题韬年轻气盛,激于民族大义,离开母校,回到故乡,毁家纾难,散财招兵,将其同事和学生组成了一个二三百人的抗日游击队,转战于临汾、霍县一带。但由于他们孤军奋战,没有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又得不到后勤补给,无法维持下去,只得接受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部的整编,贾题韬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部秘书兼第六保安区中校军法官。

1938年12月,贾题韬因病弱之躯无法适应抗日前线的紧张战斗生活,不得已西迁至大后方成都,先后在蜀华中学(今成都十四中)、成都县中(今成都七中)、华阳县中(今成都人民南路中学)、石室中学(今成都四中)任教。当时能海法师住持成都南郊近慈寺,贾题韬遂随法师研习《大威德生圆次第》,并于寺中得便阅读唯识、天台、华严诸宗典籍,然终以禅宗为主。

1940年11月,“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为抗日募捐来成都举行义赛。31岁的贾题韬以患疟疾之身,与谢氏大战三日,共十七局,贾氏多胜两局,战败棋王。1941年,贾题韬所著《象棋指归》出版,深受象棋爱好者欢迎,后来被新加坡象棋学会列为“古今象棋十大名著”之一。贾题韬曾任中国棋类协会委员、四川省棋类协会副主席。其著作除《象棋指归》外,尚有《象棋残局新论》等。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浩劫聿始,宗教信仰自由政治被粗暴践踏,各级佛教协会均被迫停止活动,寺院被封闭,经像法器横遭破坏,佛教徒被当作“专政对象”,大量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贾题韬先生也深罹其厄,被打成“双料反革命”,遭到残酷的批斗折磨,家被抄,工资停发,衣食几无以为继。但先生以宗教家宽广的胸怀,忍辱负重,淡泊自守,处之泰然。

贾题韬认为,棋道贵“活法”,禅门参“活句”,二者虽殊途,志趣却同归。弈棋相斗在于“智”,往返诘难亦在于“智”。一局象棋大战仿佛是一堂佛家的辩论法会,无论是善战,还是善辩,都是意志和智慧相结合的一场竞赛,胜负的关键全在于“灵巧”和“达识”。所以,棋也好,禅也好,唯有凭藉明眼人的悟性,依靠智慧和意志的力量,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确,面对棋局,有多少人不知所措;投身佛门,又有多少人不识自性!因此,明心悟通之理,并不只限于佛门,亦适用于棋道。

知道贾题韬老师传奇般的经历后,张明中心里崇拜不已,当贾老师和别人对弈的时候,每步棋都细心的研究。对《象棋指归》的着法已经倒背如流的张明中发现,贾题韬下的棋和他写在棋书里的着法硬是对不上号。他把心中的疑惑和贾题韬讲了,并提出拜师的要求。贾题韬说:“要想提高棋艺的确需要读谱,可人是活的,棋谱是死的,应该灵活运用棋谱里的着法,读谱而不唯谱,才能提高棋艺。”贾题韬发现张明中对自己的书居然如此熟悉,有种得到忘年知己的感觉,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他。

得到贾老师的指导后,张明中的棋艺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不久就可以和成都一流棋手对弈了。贾题韬不仅教授他棋艺,还教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学棋之余师徒闲聊时,张明中才知道,贾题韬也有很多传授他棋艺的老师,可是他们大都没有留下名字。“世上自从有了象棋,一千多年来,世上的棋手千千万万,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短短的一生,也不过是来去匆匆的过客,有几个能留下名字呢?能留下的,只有棋魂!”贾题韬感叹道:“棋子和棋盘都是死的,可他们到了棋人的手里,就有了血肉,有了思想,便和棋手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千年象棋,千年沧桑,不变的是棋盘上惊心动魄的厮杀,不变的是历代棋手永远醉心于棋盘上的千变万化,不变的是棋手对象戏内心的执著和亘古不灭的热情,他们用毕生的心血丰富着象棋艺术,铸就了这辉煌千古的棋魂,棋手都会死的,可千千万万有名或无名棋手铸就的棋魂,却永远留在世上,泽及后人……”1995年1月8日,这位禅门大师在成都病逝,享年86岁。可这关于棋魂的论述,却永远铭刻在张明中的心里。

“有一天在棋院下棋,当时四川象棋队教练刘剑青老师在旁边看,之后把我叫到一旁说,你和甘小晋可以到棋队集训。经过一年的集训,棋艺得到了很大提高。1978年四川举办六省市名手赛,我和甘小晋代表四川二队,这是我们一个机会,如果取得好成绩,我们将会被四川队录用。因为初次参加大赛,我们输掉了关键的一盘棋,如果不是这盘棋我们肯定进四川象棋队。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1981年代表成都参加四川省比赛获个人第一团体第一,1982年四川省比赛获个人第二团体第一,1985年首届全国青年赛冠军。1986年全国城区赛在山西太原举行,我代表西城区获得个人冠军。

自己的棋艺水平提高后,得到了四川棋队的认可,有时让我去陪当时四川象棋队的新秀蒋全胜(现任成都棋院副院长)、李艾东(四川象棋队主教练)、林野(全国冠军、世界杯冠军)、马革英(现象棋大师)、张琳(现象棋大师)下训练棋。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成都棋校教练唐俊伟。唐老师跟我是好朋友,他在棋艺教学方面很有方法,培养了多位大师级棋手。在我低迷时,唐老师开导了我,在这里表示感谢。1986年我带唐老师的学生陈鱼、付春灵去北京参加全国少年赛,在比赛中遇见了陕西教练马长安老师。他叫我比赛完了带付春灵去西安准备参加1987年全运会选拔赛,后来就去了西安。在棋队和队员们关系非常好,特别是牛钟林、田丽萍夫妇对我特好,在这里表示感谢。年底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甘弈枯,原四川棋队队员,现在林业系统木工厂工作。他告诉我说,林业体系准备组建象棋专业队,参加全运会。经过选拔,我和曾启全加入了四川林业象棋队,并获得了参加全运会的资格,在林业工会主席李继唐老师的带领下获得了第十届全国林业象棋团体赛冠军,多次获得省、市团体冠军。在全国象棋甲组比赛中成功保组,这是我们李主席指导有方。2000年我获得成都市棋王称号。2006年,我们代表交通局获得了四川省运会团体冠军。2010年,代表四川参加全国老年比赛获得冠军。

现在年龄大了,棋也有点下不动了,精力不够,所以就想做点其它事。在棋友,也就是现在的合作伙伴陈建伟的鼓励下,我们一起开了家棋馆,就是现在的府河棋馆(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星辉中滨河路)。府河棋馆成立后,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很多棋手在这里喝茶下棋。尤其是有幸邀请了全国冠军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到府河棋馆进行车轮战指导。四川棋队主教练李艾东大师也经常带领队员来茶馆下棋,郑一泓特大、孙浩宇大师也经常来棋馆指导棋艺。我和李艾东大师是多年的朋友,在这里还是要感谢他的支持。全国业余高手也纷纷光临府河棋馆,有周小平、刘宗泽、黎德志、陈柳刚、蔡佑广等知名棋手。

我们四川队最年轻的象棋大师郑惟桐,14岁全国冠军成海文平时在棋队训练,周末也到府河棋馆练棋。在他们长棋的时候,我经常陪练他们。这里还有他们的师姐冯晓曦大师,在1990年的时候,她是我的第一个学生,代表云南队参加比赛,平时在成都训练。学生们现在也非常怀念府河棋馆,没有这个棋馆就没有他们今天的成绩。”张明中这样回忆道。他对那些棋坛名宿、弈林盛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张明中先后带出了大师冯晓曦、智运会冠军杨辉等高手,他坚信这些高手经过历练,将来也会带出许多学生,让棋魂这种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象棋给了我自信、快乐,也让我失去了很多,人生就像棋局一样,有优势有劣势。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去认真对待,我相信结局总会好的。如果命运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我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下棋……”张明中深情地说。

象棋大师董旭斌讲棋(贾老象棋亲传弟子张明中专访)(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